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8 08:13:53瀏覽170|回應0|推薦0 | |
大乘無量壽經 淨空法師開示 (第四集)2/4 我也曾經勸過一些同修們,我也是勸人家在打電話,李木源他老人家說是不聽電話,我是說可以聽電話。聽電話怎麼聽?我們就一句阿彌陀佛,聽他講話,他講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講一個鐘點,我就念一個鐘點阿彌陀佛,沒有二話說。他的廢話不斷來,我們阿彌陀佛就直接進去。我這個辦法也不錯,又不要花自己的電話費,你說是不是。他打電話來,我們把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的,往他阿賴耶識裡去灌,他的話我們一句沒聽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甚至於說你要不聽的話,你把聽筒塞起來,光是我們嘴巴說,我說他聽得見,他說我聽不見,這個法子妙絕了,這法子好。念佛求生淨土,念念有阿彌陀佛,這才叫善思惟做到圓滿。我們要學善思惟菩薩,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自己就是賢護菩薩,自己就是善思惟菩薩,應當要曉得。 佛法裡面所說,許許多多諸佛的名號,你看現在有很多道場,過年的時候拜萬佛。《大藏經》裡頭有一部經叫《萬佛名經》,佛名經,都是佛的名號,裡面總共有一萬兩千多尊佛的名號。那些佛是誰?給諸位說,都是自己,是自己的性德。性德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號?性德是無有窮盡的,別說一萬個名號說不盡,億萬個名號也說不盡,無量無邊,性德。所有一切佛的名號,是自己性德,所有一切菩薩的名號,是自己的修德,從修德顯示我們自己的性德。所以我們念這些菩薩名號,念誰?念自己。自己知道保護自己,知道自愛,知道護自己的法,那你就是賢護菩薩。你思想見解純正,你就是善思惟菩薩,不是別人。這些菩薩名號放在自己,菩薩現身來表法,他是教導我們的,就跟我前面跟大家講,我舉一個例子,舉天王殿的彌勒菩薩、四天王,全是自己,完全落實在自己身上,那裡是外面境界,我們才能得到真實受用。 由此可知,這十六位菩薩也不例外,也是我們圓滿的修德。十六不是數字,十六是代表圓滿。我們顯宗,多半是用七代表圓滿、用十代表圓滿。密宗裡頭多半是用十六、用二十一,用這個來代表圓滿。像《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佛土,這是顯宗說的圓滿。本經說的二百一十億佛剎,那就是二十一擴大到二百一十億,都是表法的意思。我們要把它看成數字,那就錯了,你就體會不到裡面的經義。 再看底下一尊,『慧辯才菩薩』。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重要的手段。孔老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佛法教學也不例外,賢護、善思惟是德行,慧辯才就是言語,這真跟孔老夫子教學不謀而合。辯才裡面要有智慧,你的辯才就積功累德,就不造業了。沒有智慧,最好是不要有辯才,如果有辯才,沒有真智慧,辯才造的業可就大了。能言善道,可是說出來都非正法,迷惑人心,這個罪就很重。 諸位讀《論語》,你看孔老夫子,曾經也短時間做過官,做過魯國的大司寇,他老人家一上任,就把當時少正卯殺掉。在現在是絕對不許可的,現在是不行的。少正卯犯什麼罪?沒罪,你找不出他的過失。孔老夫子為什麼殺他?就是他能言善道、口是心非,到處去搞是非,把人心迷惑了。他有辯才,大概孔老夫子都辯不過他,沒法子了,殺掉他。這歷史上有記載,孔老夫子誅少正卯,少正卯的罪行,邪知邪見,很有辯才,他那些惡知見影響社會,很多人聽信他的話,這是夫子沒有法子,用這種手段。 所以這個辯才,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楞嚴經》上說的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有一年,很早,大概是七七年、還是七八年的時候,我記得我初到香港去講經。香港暢懷法師告訴我,香港有一個基督教的機構,叫道風山。他們做什麼工作?專門把出家人,出家人那個時候到香港之後,沒有依靠、沒有地方住,他們接待,接待得非常優厚,供給你吃、供給你住,天天帶你遊玩。它裡頭有佛堂,你看他多開放,基督教裡頭有佛堂,天天叫你拜佛,叫你去讀經,待你好得不得了。人總有感情,過個兩、三個月,「基督教好,佛教不行。佛教道場不能住,法師理都不理,哪有基督教這麼熱心對待我」。以後經也不念了、佛也不拜了,到他的教堂去了。很多法師都還俗,都進入他那裡面去。暢懷法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說:那難得。我說:我們去看看。 我就到道風山去參訪、去訪問。看看裡面有一些法師,已經穿了還俗的衣服,告訴我基督教怎麼樣慈悲、怎麼樣博愛,說得很好。道風山的主人來接見我,大概也是想勸我。我看了之後,我說:我很感謝你們,你們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他聽了有點不是味道,也是愣住了。然後我就告訴他,我說:我是真的感謝你們,不是假的。你們把這些出家人,勸了還俗,信基督教,我很感謝你們,真誠感謝,我是真誠心,一點虛假都沒有。他也愣住了。他說:為什麼?我說:「佛法傳到今天,三千年了,佛門裡頭也是良莠不齊。你們基督教傳到今天,基督教今天是一九九八年,將近兩千年了,你們裡面的分子,也不能保證個個都是精英,也有一些敗類。」這他也同意。我說:「我們佛門這些垃圾,自己沒有法子清理,你們統統把我掃除清理掉了,我怎麼不感謝你?當然感謝你。」我說:「你的道風山,是我們佛門裡頭的垃圾站。你的幾句話,就把我們人心動搖了,這個人沒有道心。沒有道心不能學道,你把他清除到這邊來,好極了!」 我訪問道風山,教導他。你看,我讚歎他,我沒有毀謗他,我說他做得好,我非常感謝你。你看我們多歡喜,歡歡喜喜把問題解決了。叫他多想一想,他所動搖的、收去的那些人,都是佛門的垃圾,佛門的精華一個也沒有動搖。他要能夠醒過來,以後就不搞垃圾站了,不再去勸出家人還俗。所以我們要是從正面說,你造了很多罪業,你怎麼樣怎麼樣,那他很高興,你看我們做成功了。我這一分析,我分析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們做的完全沒有功德,所吸收到那邊去的,全是佛門信心不堅固的、道心不堅固的,迷惑顛倒、見利忘義的,這一些不是好分子,你們收去了。所以我們要有智慧的辯才,你有智慧,你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的言語才能真正教導人,勸人不要造惡業,惡業造不得,後果不堪設想。 有這種辯才,應當好好去利用它,用在什麼地方第一殊勝?對於這個法門專修專弘,無比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講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替佛增一分光明?我們自己也真正得佛光的加持。這才是真正智慧辯才,我們要善於運用,要認真的學習。 下面一位,『觀無住菩薩』,這是功夫真正得力了。前面所說的都是基礎的條件。正如同我們學佛,也學了不少年,也聽了很多經,可是要問問,你的功夫怎麼樣?你的煩惱少了沒有?你智慧有沒有增長?你這個思想言行,惡業是不是少了,善業是不是多了?這些屬於功夫上的問題。我們學佛的人,講老實話,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說,佛法是學了,天天也在念佛,往生沒有把握。沒有把握要說有把握,那叫大妄語,那個罪業是墮阿鼻地獄的。真正老實人說老實話,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是功夫不得力。 佛在此地,接著就教給我們「觀無住」。諸位看這個名號,就能想起般若經典,《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觀無住就是應無所住。過去唐朝時代,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在《金剛經》上這兩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觀」是觀察世間,不是叫你想,一想就壞了。想怎麼樣?想,落在意識裡頭;觀,不用意識。禪宗參禪,為什麼叫參、叫參究,為什麼不叫研究?研究,沒有離開心意識,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沒有離開思惟、想像。我們多想一想,那是屬於研究,那是用的意識。參,不用意識;觀,不用意識。不用心意識就叫做觀,用心意識就不是觀。 怎樣叫做不用心意識?這個好不容易懂。我們先要了解,心意識的相狀是什麼樣子?心意識的作用是什麼樣子?然後漸漸去體會它。這個心是阿賴耶識,落謝種子,我們現在講落印象。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落一個很深的印象,落印象是阿賴耶的作用。我們見色聞聲會分別,分別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因分別而執著,起貪愛,生了感情,引起煩惱,於是乎就堅固的執著,執著是末那識。我們了解這個狀況,大致上就可以明白一些,他們參禪的人、他們研教的人,人家功夫怎麼樣會得力?他們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他們不分別、不執著。研究經教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不但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高明。 研究經教如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如此,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對事對物,都不分別、都不執著、都不落印象,乃至於穿衣吃飯。所以禪宗,諸位也許聽說,意思不是明瞭,聽說趙州茶,趙州和尚,人家去參訪他,「吃茶去」,他就是這一句,度化了一切眾生。你不要以為「吃茶去」,好,你真的去端茶杯,去喝茶了。他那個「吃茶去」就是告訴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飲食起居裡面,不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哪一樣不是禪?哪一樣不是功夫?只要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是無住。才有一點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有住,有住就壞了。有住,就生煩惱、就起障礙;無住,就跟法性相應。為什麼一定要無住?佛不是無理的要求人,因為,無住與事實真相相應,有住跟事實真相相違背。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善思惟,無住是善思惟,有住就不善。 《金剛經》上講得好,你看佛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說明能得之心不可得。能得之心不可得,你要是以為有得,假的,哪是真的。外面境界,你所得的,經上說得很清楚,「萬法緣生」。連佛法也是緣生,所以佛法不可以執著。佛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為什麼要捨?因為佛法是緣生之法,因緣生法,凡是因緣所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看,所得不可得,能所兩邊都不可得,你怎麼可以住?住就是得的意思,你心一有住,錯了。 我們今天對於萬事萬法,佛教給我們隨緣,隨緣就自在,什麼都好,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得大自在。絕對沒有一點得失的念頭,沒有一點取捨的念頭,於一切法無取無捨、無得無失,這叫無住。由此可知,無住就是涅槃,無住功夫達到極處,就是大涅槃的境界。 在戒定慧三學裡面來說,這屬於定功,甚深的禪定。定要有慧,定要沒有慧,這個定沒有用處,不起作用,定一定要有慧。慧是什麼?生心,雖生心,還是無住,這才叫高明。生心跟無住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你說,生心妨礙了無住,無住妨礙生心,這是我們世間人的觀念,也是世間人真的現象。譬如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應酬太多了,妨礙我清淨心;我要修清淨心,把那事情統統都離開,什麼都不要問,我才能做到清淨心。這麼繁忙,心地又那麼清淨,這個太難了,這做不到!一定要做到。為什麼?知道相是假的、體是空的,假的相再忙碌還是假的,哪有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是《華嚴》境界,入無障礙的境界。這種功夫、這種受用,這是真實的受用,完全得力於觀無住,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空無所有。佛在經上講,「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佛教給我們「常作如是觀」,這就是修「觀無住」。 你能夠常常這樣,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就是觀無住菩薩,你的功夫焉能不得力。念佛功夫得力,決定得生淨土,而且品位一定也很高,不在中下輩。所以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有這種修行的功力,經題上講的修行的總綱領,你能夠得到。這個總綱領,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今天「清淨、平等、覺」得不到,就是患得患失。有得失的心、有取捨的心;還有更嚴重的,貪瞋痴慢的心;還有貢高、嫉妒的心,這個糟糕!這是我們這一生修學最大的障礙。 過去我們在此地,曾經用四個月的時間,講了一部《金剛經》,這個錄音帶現在都在流通。為什麼講這部經?實在講,就是觀察許許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不能放下,所以講一部《金剛經》,幫助大家看破、放下。希望我們念佛的功夫能成就,不能得一心不亂,至少要得功夫成片,我們凡聖同居土往生,決定可以去得,那這個《金剛般若》,對我們的幫助就大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