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9 21:07:51瀏覽797|回應1|推薦11 | |
81. 有矛盾的地方不放過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樂。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一般講到「無常」,舉例都用「無常到來」,以「死」來說明「無常」。沒「死過」的人是沒有經驗的,卻因此以為平常沒有「無常」,甚至以為佛法只是「如何死」的學問。應該用「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說明才對。末學以「重重疊疊的聚與散的變化中」,「((聚+s)ing+(散+s)ing)ing」來表達。請仔細觀察,凡一切都在「變化中」,是「現在進行式」,所以是「無常」,是「不固定的」,是隨時都是「無常」。以「生」為「存在」,以「滅」為「不存在」,是「生滅法」,存不存在是「人」的觀念,也因此起煩惱。沒有「存不存在」的觀念時,就沒有這些煩惱。「生滅滅已」的狀態,姑且給個名字,叫「寂滅」,此時「寂滅為樂」。 有問題、有疑問常常不是在問題本身,在之前就早經出「問題」。「三身菩薩三身佛」一文,志道師沒看過,只提出色身法身,雖不能說「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是錯的,法身的形容卻是含糊籠統,可以確定他對於「法身」不甚瞭解。卻也表達出他的狀態,這是很好的態度。接著提出一大段由二身與經文的推論,前提不對的邏輯推理、識神作用、想蘊作祟是轉不出來的。帶著如此的疑惑「覽經十載有餘」,實在辛苦,實在堅忍不拔。知道「法」是好的,卻不能受用。行筆至此為他感到不忍,也深感佩服。但是志道師並沒有「自己找解釋」,是合乎「知為知,不知為不知」的標準。在修學中,全心全力用在「法」上,有一個階段是「有解釋經文的能力」。再進一步,會發現一段經文,兩種解釋都說得通。是哪一個對?是兩個都對?或兩個都錯?佛說得怎麼會錯?把「說者」「聽者」做一番觀察,原來彼此的認知是有相當大的差距。說者說他的,聽者聽他的。是不是佛陀的原意?只有佛陀知道!有機會遇上佛陀時,一定要請問清楚! 自己會發現,「講圓滿」其實是自己「妥協了」。有矛盾的地方不放過。志道師的精神是對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