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5 22:26:03瀏覽553|回應4|推薦12 | |
86.法不是「學」來的 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法」是悟來的,不是「學」來的,而且連「悟」也不是可以「學」得來的。那想要「學」法的人怎麼辦?「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未解經義,心常有疑」,「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能知有疑,能知不會,都是覺性,覺性起作用就有機會。最怕得是「學來的都對,都是佛說,不許懷疑」,自圓其說,卻不知那樣解釋反而是「謗佛毀法」。原先佛的意,是了義的,被不了義的弟子們曲解,還自以為是了義;這行為當然是「謗佛毀法」。為什麼文中常常對「不許懷疑」有意見?「不許懷疑」遏止了「問題」的產生,「發現問題」卻是最常見的「覺」,「悟」是「發現答案」的「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與「悟」是等價的。 忍大師為惠能大師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大悟說出「五個何其」的偈來讚嘆「自性」。惠能大師只要把忍大師當年怎麼講,再講一次,由弟子們記錄下來,後世佛子們只要學這一段豈不省事!惠能大師不會為了捨不得教而留一手。可能是惠能大師認為那一段教學的內容,對他的大悟不是主要原因。可能是惠能大師認為這一段內容不能幫助弟子們,因此沒有記錄下來。您認為還有哪些可能? 為什麼不是「學」得來的?如果不是「學」得來的,那麼寫「觀心亭」這些文章有什麼用?「要的不是知識,而是自己已經有卻不會的能力」,不是用一般的學習法可以學得來的,所以請放開以前的學習習慣。 「看維摩經發明心地」,看「維摩詰居士所說經」發現、明瞭心念的世界,進入「心中天」。不同的修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開了悟,開出了不同的生命與智慧的花朵。不要習慣於拿出過去的知識與經驗,這是最不好的「習氣」。以「新」的心去面對每一件事物,每天發現「新」的,就是一種「悟」,就是「茍日新、日日新」。所發現的到底對不對?還要另外的「悟」來「確定」。要不要找大師來「證明」,就看自己「確定」的能力!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