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16 21:56:03瀏覽607|回應0|推薦0 | |
印象中,吉本芭娜娜的文字帶著特殊的暖度,最適合在心感覺寒又無處取暖的時刻閱讀,不急促也不張揚,靜靜地,文字若有聲,幻化成一種踮著腳尖輕輕走過的力量,一筆一按在有點頹喪的心頭,輕撫柔觸。 第一人稱的女主角好好因父親意外被迫殉情,一切來得太過突然,讓風平浪靜的三口之家瞬間分崩離析,母親與身為獨生女兒的心牆頓時傾頹,再也無法安於充斥著被背叛與不倫死亡交疊的丈夫/父親的影子所佔領的舒適老家中長住久留,不得不像逃難一樣地相依相偎的母女倆卻因此共同踏進一條由人群與人氣鋪成的街道,慢慢地收攏對伴侶/父親的感情線索,在重新檢視愛與恨的過程中,如何讓生命重新回到常軌,找到各自求生的力量與愛的源頭。 傷口來得太過突然,不及防備也無特效藥可醫,逃避,往往是最先闖進的不速之客。 主角好好率先離家,企圖藉由陌生的環境重新建構新的人生,正當一切暫就定位時,那個好好也想逃離的失婚、喪偶,充滿怨懟、哀戚的母親突然跑來,讓計畫重新洗牌,透過小空間的母女同居共處,竟也意外地讓好好挖掘出深埋在內心裏的對母親的愛與依賴,同時也找到因失去摯愛的父親後,從谷底重新攀爬而起的迎接陽光的動力。 失去,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外表過度堅強往往影射著內心虛弱且不堪一擊。 正視悲傷何其困難,一條熱鬧喧騰的街道,人來人往在由不同崗位的人所組成的生活圈,不著痕跡地對失意恍神的傷心人開啟一扇外擴的窗,看人情流轉中的心意互換,看日升月落時光線的移動與花蹤樹蔭,人的聲音、植物的景致、車水馬龍間串連著起起落落的生之脈絡,一點一滴滲進乾枯渴水卻一度忘了吸收引納的心田。 求生是本能,而能力,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與培育的,特別是在大慟之後。 『…每當開始想做什麼事的時候,一開始都是混濁的。 但不久之後會變成清流,在自然的運轉之中靜靜地營生。』p.4 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在不預先設想的環境中慢慢形成,以一種不被察覺的力量,漸漸地透過呼吸與感官,內化成一種能力,讓混濁變成清流緩緩前進,這是作者在一開始時引用的電影旁白,既是本書的精神預告,也是主角開始進行內心自癒的藥引。 撇開療傷止痛的文本力量,這是一本描述家庭成員之間透過一件傷痛的意外彼此找到定位與相互理解的共修同好過程;夫妻、父女、母女,乃至男女關係的界定與探索,都有潛移默化、充滿耐性的鋪陳和等待,恨,可以是瞬間成形,但愛的形成絕對是積沙成塔,那麼,原諒的過程又何嘗不是呢? 我需要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所以才那麼希望母親能留在老家。p.18 一個情感上極度受創的人,很難察覺身旁的人正在承受著甚麼樣的傷痛,對於失去最寵愛她的父親的好好,在故事一開始是個自顧不暇,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嬌嬌女,完全忽視母親所受的傷一點也不亞於她。 一個可以回去的老家,是一種根的概念,只要家還在,即便不回去,她,還是個有家、有後路的離鄉人。 相對於在情感上同時承受遭到背叛與失去歸依的母親而言,面對自己心裡的傷,不顧一切離家、厚顏投靠女兒的母親,是相對勇敢的。 『…好久沒有感受到滋味了。就像肉體是活的,但心是死的。』p.37 這是母親,一個勇於拖著近乎行屍走肉的軀殼求生、想活的母親,慢慢地卸下心中的擔子,將悲傷與憤恨一點一滴喚醒與驅離,首先,將心中的感受脫口而出,透過一條街的食物也好、餐廳的工作也罷,生活場域的抽離與新紮,拔除舊的,讓新的、活的,進來。 首先讓母女倆感受生的滋味,是食物。 『…我在沙拉之中看到自己的可愛之處,發現了小小的生命跡象。』母親說。p.107 因為自己想要,那個因需要而生的動力,能讓食物美好,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妙地產生變化。 過去母親對我的照顧行動完全是出於習慣或義務,現在卻不同了,因為她也要喝,所以才會沖泡的好喝。這就是其中最大的差異。p.41 一個具備愛人的能力的人,首先,必須是個能愛自己的人。 母親在改變,她在為好好示範一種不被逆境擊垮的中年婦女如何重新在生活中找到新的位置與價值的過程,那是身為一個母親對女兒最深切的愛,正視傷口並且承認軟弱,讓原始的力量由失去之中重新紮根建構,顛簸的路徑迫使人們轉彎或重覓新途,也讓過去忽略藐視的生活細節,有機會翻身成為撂倒危機的神祕武器。 提起一段回憶,然後沉浸其中 …… 我不禁想著:還要再經過幾次這樣交談,我們才能往前跨一步呢?p.61 即便是母女,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往往必須透過不得不共同面對的沉痛事件為引,才有機會探觸彼此的內心世界,而生活緊密度愈高,彼此越線的機會也相對頻繁,書中有許多母女倆彼此靠近、相互牽扯與探索的過程,父親的事件,意外地為母女拉了一條能夠彼此靠近的線,強化了她們生命的韌度,也提升了彼此看待對方的高度與深度。 逐漸學會的過程是最有趣的。p.67 好好在職場中處理食物及對敬仰的老闆娘學習的過程中,也在她的新生活裡有著相對的進展,人生啊!就是在不斷地學習與練習中往前才能顯得有趣啊! 而只要是學習,就會有往前、停滯,甚而後退的過程。 『因為日子繼續在走,但我們卻被留在原地了。』p.95 這就是了,質疑與不確定的心情必然交織在修復傷口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戰爭需要面對。因為不能求死只能求生,所以得靠意志拚輸贏。p.101 母女間既是同依共存,潛意識裡也在彼此較勁著如何扳倒逆境而相互砥礪往前進。 書中出現了一個類似像好好的父親又像是情人的山崎叔的角色。 透過傾訴與對談,讓好好能夠在整理語彙的過程中檢視心中的傷與痛,進而釐清傷與痛的緣由,往前與往後看,生命會自然找到立足點,摸索出能讓自己立穩不搖的所在,基礎何在? 好比山崎叔近九十歲高齡的母親烹煮蜂斗菜和山椒的精神: 她只求今天能煮得好吃,根本無所謂明年的事。p.104 往事不可追,明日不可知,活在當下最真實。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說不出口也是一種愛情的表現,當然其中也包含了「以後一定會說」的信賴問題。p.112 等待,是療傷止痛必備的條件,學習等待對方,也等待自己,更是能讓修復工程更穩固的條件之一,除此之外,矛盾也充斥在母女之間: …我很清楚地知道母親心中完全捨棄了父親才是真正的可怕!p.166 修復的過程中,以不完整的心承受逐漸修補復原的過程,母親表現得太順、太快滑入正軌,卻也引發了女兒內心對於母親能斷然切割對父親情感的恐懼與不安。 而母親呢?她說: 『…我反而覺得心中始終抱著強烈恨意的自己還比較健全。』p.193 接受與承認,愛與恨並存的母親,何其勇敢。 書中也提到了安魂的儀式,有一段話非常中肯,對於家中曾經送別過至親的人來說,更是心有戚戚焉。 『…其實儀式本身也有其重要性,與其說是為了往生者,應該說那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接受事實,能夠做出了斷的最好的方法吧。…』p.119 儀式,表面上是為了他人而做,而真正安撫與寬慰的,是執行者或生者的心,書中還有一段文字,正好回應了這樣的思維: 如果是為了安魂,那麼現在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安魂的儀式。沒有比這個還要真誠的祈禱了。p.140 然而呢?當好好真的完成了為父親安魂的儀式之後,一直不承認自己需要透過儀式來撫慰的心,卻在儀式中得到完整的釋放與解脫,第一次能完全地接受當時貿然跑來與她同住的母親的心情,接受與認同,並且承認母親與她一樣,都是平凡的人。p.214 好奇妙,儀式就是這麼地奇妙,明著是為逝者祈福,得到平靜與安定的,卻是生者的心。 突然間現實追了上來,時間反而變慢了。p.222 心定了,時間跟著變慢,變慢了的時間讓人感覺輕鬆,能夠不疾不徐地慢慢享受與咀嚼。 這是一條漫長的療癒之路,經過逃避、否定、試探、質疑與矛盾,之間也有過追求與確定,再透過釐清與切割,反覆試煉與準備,愛恨情仇一一挑揀抽離再重組歸位,那是一段無法下診斷書及預設療程的經歷,直到某一天某一個時間點,心突然『啪!』地一聲,某一扇門開了,門外的陽光照了進來,藍天、白雲在頂上,只要抬頭,就能看到。 書末最後的一段話,就是最好的說明: 明明什麼都沒有改變,心中的苦悶也都還沒解決,但我的心中似乎充滿了答案。p.236 讀著書,跟著好好的生活前進,喜愛且依賴的餐廳被迫拆除遷移,象徵好好與過去的悲傷怨恨不解迷惘切離。 人生重新站在另一個轉捩點上的好好,在商店街中每一張勤奮追夢過活的人們臉上獲得的力量,如同一盞一盞明燈,深深照進好好與母親的心坎,生之美好、活著的美妙,因為深入其間,幸福油然而生,毫不費力。 關於本書:〈書籍資料參考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喂!喂!下北澤 作者: 吉本芭娜娜 譯者:張秋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2/01/16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