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46 | |
有耳無嘴少年時,總有一雙眼睛亮晶晶── 《為阿嬤做傻事》讀後 |
創作|文學賞析 2017/11/13 13:20:51 |
《我的媽媽欠栽培》是我閱讀楊富閔的第一本書,接著是植劇場的《花甲男孩轉大人》,不追劇的初老女子竟然巴巴掌著手機拚完全劇,結局儘管收得溫馨過頭,卻依然感覺意猶未盡。 直到開始閱讀《為阿嬤做傻事》,才隱隱所悟那書那劇本那情境所牽引我的,就是自小到大的家庭教育。 對照楊富閔所生長的年代,我業已成年,他所書寫的鄉情親情與祖孫情也不該是在城市出生、自小無緣感受祖孫愛的我所熟稔的場域,唯一的連結是語言,是教養我的父親與母親,特別是母親所操持的養家育女媽媽經。 民國五、六○年代,中南部子弟一窩蜂北移闖天下,無銀根無人際無本領,靠的就是一股拚搏的勇氣,跟你賭跟你耗跟你厚顏搏感情,我年輕、我有體力,我還有不成功無顏回鄉的拗骨氣,於是那帶著點距離的父母親的原鄉,成為母親在養育我們的日常頻頻滲透的思念與奮鬥的源頭。 與楊富閔不同的還有家庭成員,他所生長的地方是楊姓大家族的發源與聚集地,祖孫四代同住,親戚都落戶在吆喝一聲便能接口回應的鄰里,婆媳、妯娌、姻親、祖孫、父子……楊富閔小小年紀已經在大家族裡翻滾與洞察,那廂這廂與遠嫁的人家,雞犬相聞聲息相通的日昇月落,意外或者醜聞都在各自的口袋如銅板撞擊叮叮咚咚,我所認識的遠房親戚與妯娌關係、姑媳問題透過母親不意溜出的往事歷歷,也一一進駐我的心田,日日澆灌成姑舅妗伯人偶模型,隨著母親點名一一出場,為我描摹母親心中牽掛,與離開故鄉的複雜女兒心。 全書分成三輯,以阿嬤為主軸,牽動家族親的疏的遠的近的眾多長輩,身為一個屘孫,自小資優的楊富閔充分發揮家丁的使命與時而耍賴的嬌蠻脾氣,隨著早年守寡的阿嬤參與的家族細瑣,包括至親母子的情感芥蒂開始的源頭,帶親挾怨包裹不解,閩南子弟最擅長的是隱瞞心事,更多時候是自己也不明白那莫名湧上來的不安與失措,究竟起源於哪一天哪一件事,抑或只是哪一個眼神哪一個字。 阿嬤的情事在書中輕點不細描,讀者約略明白其中曲折定有,卻不甚了了那彎轉處的力道與堅持。二爺爺進駐,二爺爺水土不服,二爺爺似有若無,阿嬤上有百年人瑞婆婆盯著,旁有數十年明顯受曾祖母偏寵的妯娌姆婆,下有頓失父親一生渴望父愛的兒子緘默若似賭氣睨著,楊富閔穿插在眾多長輩之間進進出出,耳朵伸長眼睛大張,那一來一往的吞忍與爭執,像一齣一齣睡了散、醒了播的單元劇。 第一輯的第一篇即預告阿嬤將亡。 「六月有事」篇末作者寫:走筆至此,祖孫間的默契告訴我──重病的阿嬤,妳也終將死於這一年。~p.16 關於作者本身與父親之間親疏的父子情,一個自小失去父親又難得母愛的男人,成為父親之後很愛孩子卻長期在孩子的心中當成了一個被錯認為冷落孩子的父親。 父親漸漸失去言語能力,父親沉默無法表達心中情緒於萬分之一,只因阿嬤五年前病時,父親就跟著病了。 ~p.28 阿嬤一度病危,備受阿嬤疼愛的屘孫正好在病榻前。他寫: 握緊阿嬤的手,沒有溫度,開始冷了。 我還說,阿嬤、妳看,我爸爸為了妳拚成這樣、他真是了不起! 這才激動哭了起來,我是多久沒公開稱讚父親了呢。 ~P.30 書中充滿畫面的書寫還包括生活環境的回溯。 關於亭仔腳,他寫: 它外觀如涼亭而得名,我覺得它更像宮廟之攆轎腳──亭仔腳提供行人遮陽避雨、給遊民乞食臥睡、給臨時攤販賣口香糖與糖炒栗子,周夢蝶的書攤便是在騎樓。敘事亭仔腳一如小學數理課攤開多面體方盒,亭仔腳爬滿日常生活折疊句:關於一心靈開放也關於一心靈封閉。 ~p.33 之後的章節還寫到婚喪喜慶時,亭仔腳還能辦桌設宴席,街坊鄰居自動清空雜物供出一桌又一桌的空間,方便需用鄰人油水喧嘩五味雜陳在自家門前亭仔腳。 智慧型手機盛行的現代,很難想像亭仔腳的公用電話還是少男少女傳遞愛情的接收站,是一把零錢對著話機細盯猛投的熱線你和我。 太有趣了這一篇,我從亭仔腳想像幼年時代徒步上學必經的許多公寓門前遮陽避雨廊道,再想父母親安門立戶的透天厝,那一條是死巷同時也是鄰居們辦桌迎新送死的主要空間,與亭仔腳結構不同,所發揮的功能與當年的人情世故,竟雷同。 他寫小診所,我腦海便也浮現發燒咳嗽流鼻水拉肚子必定造訪,一進門就被酒精攻擊到想吐的小兒科診所。 打點滴被作者譬喻為以時間換取體力的場域,也是觀察街坊嬸婆、伯公慢活人生的空間。 ~p.60 篇中關於病歷的書寫,更是深得我心。 病歷牆儲藏開業十多年來,一地居民的疾病史料。我想像人類學家都該去診所蹲點,我猜測裡頭多數病歷再也毋需調閱──沒有病歷寫的是死訊,病歷文字遂是尋求復活的語言。 ~p.61 還有古厝、廟寺、河川的描寫,楊富閔既俏皮又活動的文字躍然於紙間,充滿畫面且挾帶嘆詞。 我常見一橘子花貓春心蕩漾臥睡供桌,我懷疑牠已經把香爐當成貓砂,我懷疑牠住很久了。 ~p.71 「一件小事」以詼諧的筆觸試圖揶揄對三C產品生疏又不甘落於人後的父親: 父親也不傳簡訊,屬雞的父親為母親訕笑說是雞眼睛,發送簡訊根本是表演特技。 ~p.95 實則作者以一封誤發的簡訊,撿回險險被他塵封打算視若無睹的父子情: 其時我人走在文理大道邊讀邊哭:像撿回一個逢假日便四界應酬的父親;像撿回走失於冷霧大肚山的自己;像他還拍了我的肩膀:「不要緊張,深呼吸。」 ~p.97 書中也寫了興趣廣泛的父親身邊的你兄我弟,作者小小的身軀自幼被編派許多任務,包括擋酒,包括當一個拖油瓶,牽絆父親腳步也提醒他不能走太遠。 「楊小虎搪到刣貓仔」這篇他寫: 刣貓仔口中的父親是老大仔,在我心中父親卻永遠像細漢仔。 ~p.106 書中第二輯(人瑞學)第一篇也寫阿嬤的病: 全家人一起病妳的病,病人家屬也是病人。 ~p.140 大家族的大小間隙或有,家庭中一旦有人生病,那牽動的病源不會只在一人一身止步。 阿嬤少婦守寡,而人瑞曾祖母呢? 曾祖母七十歲左右喪偶,當時她不知道人生還將單身三十多個年頭。 ~p.147 為曾祖母治喪期間,大伯公流淚祈求曾祖母百病消散時,道長在會後說出作者筆下所謂的驚世名言: 「你是世間上好命的後生,因為你八十五歲才沒老母!」如被雷掣,我心頭一記,這是家訓。 我遂想起先生的外婆高齡九十七歲病逝,婆婆也算好命女兒,但一山還有一山高。 關於三合院的描寫,虛長作者二十歲如我,竟像覓到知音。 也許受閱讀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影響,三合院的居家環境對一個從未住過三合院的台北孩子,可比擬對天堂的想望。 還有菜尾,難以想像小小年紀的作者竟然能夠也願意隨著大人優游在辦桌的搶收菜尾行列,這之間的眉角與學問,大大振奮我的閱讀眼,也啟動自小愛吃母親帶回來的「皇帝菜」味蕾,隔著書頁大流口水。 菜尾是辦桌綜合滋味,人情味,人情味不一定美味,但我就偏愛那湯頭多層次的感覺,全家就阿嬤與我懂得菜尾的精髓。 ~p.176 作者藉書寫阿嬤,紀實他的少年心靈成長史,一條河一座山,一漥田一梗園,穿鄰走巷爬梯鑽房,細數往事歷歷,也掏出陳年舊想,那人那事那牽扯,那細細密密交織的少男心思,有一個自詡不成材便無法為家庭揚眉翻身的男孩,養育他的土地、栽培他的感情,酸甜苦鹹一一沉澱,回應每一個自貧乏的童年走來,每一個想為家人創造美好人生、為父母爭一口趾高氣昂出頭氣,曾經年幼不屈服的少年心。 他寫阿嬤,我則透過他的文字,思念我的母親。 關於本書:(資料參考讀冊生活網站)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68412 作者:楊富閔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9-01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
最新影像 | 5 本 137 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