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貝多芬寫下遺書時【維也納行腳】
2007/03/07 00:34:06瀏覽4881|回應13|推薦134

引用文章萊與稻的丹佛對話錄(2): 高地遇知音

你是否曾經慎重而悲切地寫下遺書,卻發現自此一切都越顯清明?

維也納城的繁榮激勵出貝多芬(1770-1827)的才華,而近郊的海里根修特(Heiligenstadt)卻平息撫慰著他因耳聾而離群索居煩憂無門的心。除了音樂會,這是我到維也納非去不可否則翻臉的地方。

1802年的106日,秋風乍起落葉蕭索之際,貝多芬寫下死後才被發現的海里根修特遺書給弟弟,信在1827被公佈(Heiligenstadter Testament ),遺書訴說聽力漸失的痛楚秘密,My misfortune is doubly painful to me because I am bound to be misunderstood; for me there can be no relaxation with my fellow men, no refined conversations, no mutual exchange of ideas. I must live almost alone, like one who has been banished; I can mix with society only as much as true necessity demands.卻更強調出自己克服困境的決念,與企盼痊癒的那絲希冀,a little more of that and I would have ended me life - it was only my art that held me back. Ah, it seemed to me impossible to leave the world until I had brought forth all that I felt was within me. So I endured this wretched existence - truly wretched for so susceptible a body, which can be thrown by a sudden change from the best condition to the very worst 

這並不是為求死而寫的萬念俱灰下的遺書,反之,卻更似「重新開始的契機」。傳說想自殺的他,1802春天依醫囑離開維也納到了這山坡佈滿葡萄藤的溫泉鄉間,或許是新釀白酒與鄉民的純樸釋放了拘謹的習慣,或許他逐漸意識到不會恢復的聽力帶來絕對寧靜的創作環境,他遺囑中解釋自己脾氣古怪的緣由,聲明自己隨時準備好面對死亡,更抗議命運的殘酷。 

然則貝多芬沒有自殺也沒有公開遺書,寫完後,他的絕望與喜悅反而開始在音樂中明顯起來。自此之後,最純正的、脫離莫札特與海頓影響的貝多芬音樂,真正出現。貝多芬正式進入創作"中期",或說是他的"第二期"、"外化期"(externalization) 

寫下遺書時的小屋Beethovenhaus”  現在是貝多芬紀念館,因是淡季罷?現場僅有我們。年約80的老杯杯代表維也納博物館坐陣二樓房間口售票,一旁還有本訪客簽名簿,讓人想起完全失聰後貝多芬與人"筆記交談"的習慣,似乎要來人也記得與天上的他問聲好。房內有手稿與過世時雙頰凹陷的石膏模,一時,毛骨聳然間又欲潸然淚下。 

他那縷後來曝光的有名頭髮檢驗出含鉛過高,印證了遺書中對於醫師治療無效的失望,也讓人懷疑他其後的壞脾氣與失聰,均與鉛中毒有關。梅毒則是失聰原因另一說(引用文章【是文人,不是雅士】他們不戴保險套)。其實貝多芬過世時前去瞻仰遺容的人,如舒伯特朋友一行,便曾出於敬意私下拜託看守者而得到一縷剪,想來當時維也納人把貝多芬頭毛當孔廟的牛毛哩,拔了紀念兼增音樂功力。

他不但在此時期完成愉悅的二號交響曲,其後的英雄交響曲(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 Op.55, 1803-4)亦是蘊釀於此處的Eroica-gassse(為貝多芬改名的"英雄巷"),成為中期的代表作品。英雄交響曲不僅當時長度絕無僅有,反覆的發展長到擁護者都無法忍受,混合的樂器表達也有別傳統,如讓管樂穿入田園曲中等等,受到後世具改革原創性音樂家如白遼士、華格納的一致推崇,也把交響曲正式帶入浪漫時期。 

除了一般人知道的最初想獻給拿破崙,有樂評認為真正的內涵英雄,卻可能是作曲家自己。第一樂章的雄偉表達面對耳疾的勇氣,第二樂章旋律自轉折到緩慢的送葬進行曲,深情刻畫作曲家其間的絕望;其後的詼諧曲帶出心的生存意念,終曲盛大的安排有別以往的簡單,並且展示了盛大的決心與創造能量,都是交響曲里程碑(參見1, 2)

與其說之後的貝多芬看破人生,不如說他看清了自己不凡的價值。1806年他住在李赫諾夫親王被法軍佔領的城堡,拒絕為不認識他能力的法國軍官演奏而迅速離去,並於後來寫信給親王,大意是,"親王之所以為親王是因為出身,貝多芬是靠自己才有今日;過去有無數個親王未來也有千萬個,貝多芬只有一個!"    

貝多芬另一有名的信則為1812年他未曾寄出的沒有地址收件者的"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1994同名電影),顯示他尚涉入女主角不明的不可能愛情,可追溯的數位女性都出身名門難以與他公開結合,當然也是造成人生悲喜加深的原因之一。 

1804貝多芬也寫下惟一的歌劇Fedelio,二戰後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在被解「指揮禁」後(因他接受納粹任命繼續指揮未曾離開德國以致戰後被審判禁演過),多次於維也納演出這齣與英雄交響曲一般,象徵德人內心堅定渴望自由、民主、救贖的曲目。其後貝多芬數次回到此地,近山小溪蜿蜒處Beethovengang的夏日則為1807田園交響曲的靈感泉源。"貝多芬道" 

Beethovengang的小溪冬日只成涓涓細流,另側則蓋滿俗麗華房,從車種可知是高價房區。比起廣告中把命運動機"等等等等"或"省省省省",這種因人而紅的房產現象,大概會更讓當時思緒深沉的作曲家搖頭不已罷!?  

為了來到這個貝多芬人生觀的轉捩點,要從地鐵U4搭到底站Heiligenstadt再坐站前的38路公車(那是起站)Armbrustergasse站下,在Grinsinger Strasse上往車行反方向走約150公尺,左手邊便有標誌指向Probusgasse,教堂旁的大宅牆上貝多芬住過的房子都以石版地圖標出,其中一舊址現是新釀酒館,紀念館邊也有兩家酒館,上都有松枝為誌。

新釀酒館是後話,下回與大家介紹。

↑進入Probusgasse即可見到1817住的莊園

↑壁上有清楚標示貝在此處的居所與年份,已予以放大

1817年的這家現為新釀酒館

1802這家是寫遺書處,記得電影好像有出現這院子

↑旁邊兩家新釀酒館只開了一家

↑出去左轉到了英雄巷

↑前方是葡萄園區

↑英雄巷末端左轉是貝多芬道,蘊釀田園交響曲的樹林

↑據說這條小小溪是靈感來源,聽不到的他是否只在心裡想像潺潺聲調?

↑幾抹綠意為冷清的走道妝點春意

↑充滿敬意地買下遺書手稿複製品

( 休閒生活音樂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793738
 引用者清單(2)  
2007/05/18 03:35 【■♀醫ㄉ♬♪♬♪】 在新釀酒館尋舊滋味【維也納行腳】
2007/04/01 21:29 【■♀醫ㄉ♬♪♬♪】 貝多芬是如何與Anna歡樂的?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了解一個人的生命何其困難
2007/03/28 16:00
了解一個人的生命何其困難, 了解一個偉人的生命就更不必說. 的確, 藝術背後的血跡, 往往被輕易隨性的評語淹沒

京都子
《永遠的愛人》一種穿越
2007/03/28 11:16
悲、歡、離、合的表象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穿越…
像烏漆麻黑電影裡的對號入座?
或者,融入一鍋隔水加溫的巧克力,無盡的黑,原來如此的甜?

  根據貝多芬傳記所改編的《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裡,有一幕是他在宮廷裡演奏,卻發生樂師不聽從指揮,任他當眾一遍遍大喊重來,卻換來更多的孤立與聽眾惡意訕笑,大家都知道貝多芬耳聾了。

  這一幕,電影刻意將貝多芬失去聽力,將背景聲音模擬出漸行漸遠的惶恐,讓觀眾可以略為窺知貝多芬的痛苦於萬一。

  當下,我哭了出來。

  對比著觀眾被消音的醜陋嘴臉與惡意嬉笑,我只是覺得這樣的世間,與生物界的弱肉強食無異。

  心想,人類會因為觀看猛獸掠食的血腥畫面而感到噁心、憤恨,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與禽獸無異,廝殺掠奪、茹毛飲血,沒有自覺、缺乏反省,而我們正是在這個人吃人的世界裡,吃人也被吃。

  行走於人世,貝多芬心中吶喊著,世人多批評他冷漠、無情與狂傲,卻沒人能體會聽不見的無助與不安。

  聽覺之於音樂家,猶如賽跑選手的腳、鳥兒的翅膀與文學家的靈魂想思,一旦失落了,他必然是跌跌撞撞地彷彿在幽冥路上無依。

  如此巨大的痛苦鬼魅地籠罩著一個敏感善動的天才,情何以堪?!

  隨著電影情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天才的降生於世,面對身心靈的無邊浩劫,那必然是無始以來的折磨,為什麼他們得走這一遭的風雨淒苦呢?而絕大多數人的平凡無知,擁有的即便是庸俗、表淺,但也是無擾的幸福,為何天才就得如此悲劇呢?

  這不公、不義的表象裡,究竟還有什麼公理呢?

  但我始終相信,這天才的靈魂,必定不是這一世的偶合,而是累劫數世的乘願而來。

  在世間痛苦的當下,或許還是困頓了天才的心志,消磨了靈的意向,但是天才與凡人的不同在於,天才到最後終能穿越那表象悲苦,憶起自己來世的悲願,原來是為了示現眾生一個開悟的因緣,生有涯而死卻無盡,蜉蝣於世不僅為了最表淺的歡樂,而是一種靜定的相信,相信眼見的一切不過假合,穿越了,自然有一份虛空的開闊。

  我的眼淚,持續在貝多芬的悲苦裡,漫溢。

  穿越不過是一線之間的覺察與勇氣,但,一世的難得人身,究竟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天才,在穿越表象的人間煉獄過後,終究回到那片他曾經發心而來的開闊,微笑、了然,就像劇中最後一幕,年幼的貝多芬逃離父親的毒打,來到靜謐月光下的小河流裡,仰著漂浮,與天上星宿同眠,得到那曠遠的輕安。

  貝多芬在歷經磨難之後的死,不是一種解脫,而是一份憶起。就在穿越表象的背後,他還是會回首人間,悲憫地看望著那些曾經對他施以酷刑的眾生,仍在無間的地獄裡無明造作,也許,他還會再來的。

  只是,仍舊蒙昧、無知如我們,究竟是如何殘暴地對待這些善良的靈魂呢?

  我們以粗礫割傷他們的纖細,即便穿越表象之後的他們是無傷的,但,我們何忍一再地出乖露醜卻毫無覺察與悔意呢?

  行走於世我學習張望著,一縷縷良善靈魂的負重,即便我無法分擔,但我能學會不傷害嗎?

  不傷害,並非壓抑著自己的劣根與暴力,而是讓自己試著去理解有一份善意,取覺察一個靈魂的悲心,於是在理解與覺察裡,我們就能學會不殘忍,雖然這離善良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至少開始了一種生命的向度。

  這是我在貝多芬的悲裡,看見自己的有漏與未竟。

  愚痴如我,即便要學習不殘忍,都是以生命實踐的漫長路呀。

Aqua Spac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不是遺書
2007/03/12 13:53
而是和自己內在的對話紀錄
  

Dreamfi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遺書手稿複製品
2007/03/10 21:03
遺書手稿也能製作成商品
果然是厲害
厲害到我有點無言了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快樂頌影片
2007/03/09 17:09

謝顏先生提醒, 從去年等Ed Harris這片(快樂頌)等到忘掉,偶像演偶像,機會難得

維也納分離派會館有對快樂頌的詮釋, 下回報告



茶花小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醫小姐有在演講哦,下次要去聽看看
2007/03/09 12:35
我很喜歡古典樂,更愛它背後的 ”故事性”,高過於藝術性
雖然很久沒去研究了
 茶花小屋的分享心世界與你一起發現美好生活

Lawrenc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又一部貝多芬的電影
2007/03/09 11:57

快樂頌(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ext&film_id=fcen00424908)

──也許貝多芬在其遺書中 竟暗藏著某首未完成的音樂密碼?


Cal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當貝多芬寫下遺書時【維也納行腳】
2007/03/08 12:44
唉!想到創作這樣美好的樂音的人,卻有這樣誏人心痛的一生~
怎不令人唏噓~
好愛那樣手寫的字稿,如畫一般~唉!卻是遺書~
[ 灰綠色明信片。] *玩佈置

ceas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知性之旅
2007/03/08 10:41

妳的一趟旅行,帶給我們動人的故事及典故,

不僅妳有了最完美的知性之旅,我們也隨著受益良多呢!^^



稻柏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衷心期待
2007/03/08 02:49

有一天能夠隨著音樂,到這些地方走走.

人類就是這樣,

走過似乎什麼都沒留下,

卻又如此留下一點一滴的痕跡.

兩百年間的歷史,

起起伏伏不知過了多少遭,

不變的是樂曲,

變的是人們演奏的方式,

變的是人聽樂曲時的共鳴...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