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6/17 14:53:34瀏覽1658|回應0|推薦24 | |
其實是台東人的老公,走沒10分鐘就已經深深愛上這裡。 朋友看成「暖男峽谷」,感覺也蠻速配的。畢竟他走路的速度永遠都配合著我的笨拙。 整體感覺,新舖的橋面與路面行走非常輕鬆,如果老人家不想往上爬,還是有許多風景可以看。當然,以木山岩層出名的這裡,越往高處越可以看見上游溪水沖刷出來的山林美景。 行前有小小做功課,把所有秀鳳姐姐帶過的功力都用上了。包括溯溪、狹窄的比狗殷勤水圳還窄的懸崖,滑不溜丟的青苔路,連續上坡。 兩個人想盡辦法大環小環一直繞也湊不到5公里,7500步,但是喘的還算足夠,有51層樓。主要還是因為平路比較少,走不快的關係。 唯一要扣分的就是,不該怕摔,手去亂摸濕濕的青苔石面。 這輩子第一次碰到螞蟥/水蛭。第一隻感覺硬硬順手搓掉,看見一滴血在手上,才發現指上另有0.3公分大小的東東,趕快用手杖頭推掉,這下就真的「放血」了。還好只維持了約莫5分鐘。第二天形成一個癢癢的小包包。
【踩線心得:跟著新階走】雨天必滑 去年九月休園兩年多之後重新開放的暖東峽谷,有了更多清楚的標誌,也成為基隆第一條步道難度有分級的地方。因此他真的很適合一家三代都來玩,各自走難度不同的路。 路上遇到幾對擔心走錯等級的遊人,其實不會,危險的路(紅色)前方會有警示牌擋著。 說來暖東峽谷根本就像基隆人的後花園,就好像情人湖是前院。 沒有台北後花園「草山」的規模,卻又很暖心的有段淡蘭古道把兩邊(基-台)連接起來。就在大環的土地公這一段到大菁農場...還可繼續往東南走下去(暖東舊道)。 還有一個大大的淡蘭標誌”雙扇蕨”鏤空水泥牆,讓你遠遠就知道免費停車場到了。 步道更新的地方主要在東北邊,所以"藍色最肉腳大環的西南半圈"以及"綠色略難級小環的南半圈"(見地圖)其實相對都較古老濕滑。
開始走時候,一對老太太還從遠方趕過來,特別提醒前面有猴子。後來一路背著食物,最多只聽到可能是猴子的幾聲叫聲。還請看倌參考斟酌。 兩環樹蔭都很多,不時清風徐來。也會和溪水交錯。 我們自己是 —
離開的時候大約1:30。一路幾乎都沒有什麼陽光直曬。取景卻很亮麗。 只想玩水的人
小環地勢較低,也是遊客集中處。一路都可聽見潺潺流水聲,主要的賣點還是「滑瀑」。可惜現在梅雨季節基隆老是不下雨,並沒有壯觀的水勢,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跑去潭裡玩水,順便把地質看個清楚(見下)。
【木山層造就峽谷之美】 暖東峽谷位於東勢坑溪上游,峽谷地質屬於木山層。代表處為”滑瀑” 。 木山層(Mushan Formation)屬於臺灣西山麓帶的沉積地層的一種,主要”出露地區”為台灣西北部山麓 (基隆北海岸、台北及桃園),最厚處可達550公尺。至於台北人最熟悉的應該是軍艦岩。 “木山層”於1953年命名,命名者為地質學者(基隆臺陽礦業社社長次子) 顏滄波及台大師大教授陳培源。相當於日本學者”市川雄一”命名的”下部夾炭層”,為臺灣西部中新世(2300萬年前-533萬年前)三個主要”含煤層”最底部的一層。是含煤濱海沉積相地層。 沉積年代約2300萬年前,台灣則在500萬年前昇出海面。木山層內含有3-4層含煤層,煤層厚約40-60公分,屬瀝青煤,難怪前人曾於東勢坑處採煤,更不要提附近的瑞芳了! 其中最標準露頭位於基隆市外木山地區,地質構造除東邊有少部份大寮層、東南邊有點沖積層及玄武岩質凝灰岩及岩流外,其餘皆為木山層。…..不知道”木山層”是否因”木山”而命名,且顏滄波先生又是基隆人。 有關”木山”一名應來自”木山澳仔”,台灣清治末期,內木山地區(現中山區德安路一帶)為基隆之街庄,稱「內木山庄」,日治時代為海防重點設有內木山砲台原稱「基隆防禦木山堡壘」,昭和年間陸續撤除。 「內木山庄」東與木山澳仔「外木山庄」為鄰(現中山區文化里和協和里一帶) ,日治時代木山澳仔就已經被列入要塞管制,行政區劃為台北縣基隆支廳基隆堡下的外木山庄包含外木山漁港。二戰後改名協和庄,唯獨外木山海灘上可見”外木山澳底”名稱。 1642荷蘭人攻打北台灣,從西班牙手中取得台灣北部的經營,其所繪地圖從外木山到萬人堆鼻間海岸,地名為”Smits Cool Bay”, 指煉鐵用的煤炭灣澳,推測在外木山山後那一帶,當時已經有煤礦開採。 木山層其他主要成分整理如下,頁岩與石英砂岩都屬沉積岩。這才讓我了解為何暖東峽谷的岩石看來質地面對水的侵蝕結果很多樣化
堅硬的砂岩和易碎的頁岩,就這樣在水流侵蝕後形成了峽谷崖壁、溪流河床巨石、或是滑瀑這樣大面積沖流後的地形。也讓遊人目不暇給,每個轉角都是欣喜。 【遇見活化石】石蛃(谷口目) 非常奇妙,只要下來喘氣,老看到樹上有體長不到1公分,長得很像蠹魚(衣魚) 的小生物,忽地跳走。嘗試錄影往往對焦不準確,好不容易才照出幾張回家查。 現存最原始的昆蟲類….Wow, 失敬了! 原來到處都是。其實在樹皮上已經非常隱形,在被掠食者追趕時一次能夠向前跳躍約 4-12 英寸,難怪眨個眼就不見。 其他就甭再囉嗦請點此,其實它和蠹魚血緣很近,不過住在大自然裡,吃的東西比較新鮮,還有雙可愛的複眼以及口器。 https://wayfarer.idv.tw/Taiwan/2019/TamLanNorth/TamLanNorth.htm https://keelunghihi.com.tw/23360#%E5%A4%96%E6%9C%A8%E5%B1%B1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334 http://basin.earth.ncu.edu.tw/Library/subsurface%20geology/HuangFF_etal_2004_BEP_CPCv26_abs.pdf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emapInquiryAction.do?method=showEmapDetail&indexId=27062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