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27 20:16:23瀏覽3388|回應4|推薦87 | |
從未想過,首次心無罣礙地於教堂同處,竟是在英國。荒謬地念著「願主保祐女王、保祐議員」,奇妙地聽『聖馬汀教堂』龐克頭小女高音帶領唱詩班晚禱,還有Purcell,Bruckner….的樂音相伴。 罣礙是上帝給的、教會給的,還是來自自己,從來不懂。但我只需知道,寒流中,如果沒有你撫觸僵凍的時日,這成排黝黑的砌石不會如此暖炙。 嘟嚷著不知道為何有人對羅馬古牆這麼感興趣的同時,你陪著我搜索記憶中那日「狂奔Barbican Centre」的驚鴻一瞥,尋訪倫敦最老的千年古蹟--London Wall。 說是西元43年建築的古蹟,可見牆最下面的1/3由大小參差的石塊堆疊,中1/3為切割成矩形的粗石塊組成,上1/3則為暗紅色的磚頭,是17世紀末倫敦建築常用的材料。 我感激地撫摸凹凸不平的石面,千年的垢塵覆蓋凝滯。 西元前55年起凱撒就已多次籌備攻佔倫敦,羅馬人野心勃勃、離鄉背井,在古倫敦沿泰晤士河圍出高5公尺、厚2-3公尺的防禦城牆,並涵括聖堂、劇場,甚至至今倫敦近郊仍然使用的浴池。北攻蘇格蘭則不順利,建築Antonine Wall 與Hadrian's Wall作為防禦,也讓蘇格蘭人至今譏諷得意不已 。 這些城牆實際使用千年以上,457年抵禦Saxons,而後中世紀繼續擴充為crenellation式的防禦式城堡牆,到了18,19世紀,因倫敦城擴張而大部份拆除,少數則與新建築融合為一體。二戰中石牆與其他建設被炸毀許多,連帶讓倫敦有機會新舊建築交融,也讓我們見識了被批評為「建築的精神分裂症」的榮景。依我之見,這些混合的景致大多讓人耳目一新。 Barbican Centre所在地,即是原本的Cripplegate跛腳城門(原是Anglo-Saxon語crepele管道之意),該處牆外原本Saxon族式的小教堂church of St Giles Cripplegate,1090年被建為Norman式教堂(見聖殿前文),14世紀重建成哥特式,部份與古牆結合,舉行過克倫威爾(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的婚禮,也埋葬了寫失樂園的詩人彌爾頓,歷經二次大火與二戰摧殘,教堂又再度繼續重建,恢復16世紀的樣子。 倫敦塔外也有一處古牆,這些殘存的古牆在1984整理為21個點,每個都有它的故事,連成一條想像的步道,稱為London Wall Walk。 摸索著牆垣的同時,我用掌心抵住胸口動輒悸動的心搏點,想自己老朽的心靈,疲困的身軀,想有人陪我,捨倫敦塔的珠寶就這不起眼的古牆,感覺活著,有如戰後重生的倫敦。 那日,我知道,如果沒有你,陽光不會那麼好,一樹四月白櫻不會笑得如許明豔。 (Barbican處, London Wall Street上的Cripplegate遺址) (倫敦塔外) (左上為Cripplegate當年景象, 右圖藍線為London Wall Walk)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