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愚迷者常認為空無,認為一切空無所有,萬物萬事皆須放下....
2016/03/07 15:17:09瀏覽554|回應0|推薦50

聖恩堂文鸞聖訓  歲次丙申年端月二十八期

本堂正主筆司「地藏王菩薩」恩師降
賜詩:
知修空性本清淨 明覺空義識心澄
了心無性知境實 一道清淨証性空


聖示:
道修之目的,主在能轉迷啟悟,轉染還淨也從現實之人生中出發登覺悟種種之知見悟解,使能看破虛妄以見真實,遠離邪邊而歸中道也,則修道之行,得由悟理修行証果歸根源也。此之種種名稱皆是空也!故修道最高之境界,知空性、明空義也

空乃論其性,空乏其心也所愚迷者常認為空無,認為一切空無所有,萬物萬事皆須放下,因此一昧執識在空無中,不肯放下,使自我之成就隔離越來越遠也所謂空心者,不分別也非也!空心之人乃是有分別性,因此可明善惡,可知對錯,可辨是非,故因知善惡所行之為,必處於善之行,交際時必親近善知識,因知對錯,所能仗義而為,因知是非所能言語輕柔,因有正知見,所能近正道因有分別心,所知造作惡事,必得惡果報,知造作錯誤諸事,日後必將後悔,所修士必要避去造就惡口舌、惡事件、惡行為、惡心念、惡思維,則要知悟空性之理也。故真性空者,遇諸惡事、惡物皆能深感同情,悲憫慈愛,以諄諄教誨殷勤善勸,使知過者,皆能悔悟循正道而行之

古聖曰:悟者以"性"為空,為之領悟擁有,守為真空實相。道者以空為性,為之離相真義,脫俗無相真有,此兩者不以自心無患其身,前人後依為之天下蓄久萬物,應化如來之境為,耕隨佛陀之相無故修士若能順著如來根本之教義,而認理闡養,緣起性空,則可領悟無邊之空性,覺明不染塵,脫俗為淨天地蓄萬物,身心自然清安,則可洞察人相之真相,心境開拓在無常瞬息萬變,持法修煉,實踐圓滿証法,體証中道,則可得証真空、真性、真道也

(正筆:呂宗融  副筆:黃國恩)

【禪瓖學修心誌~自勉自勵】

修行,不可「執空」。仙佛恩師言:『愚迷者常認為空無,認為一切空無所有,萬物萬事皆須放下,因此一昧執識在空無中,會使自我之成就隔離越來越遠也。』「執空」的修行,是一種死寂,只想成就自己,忘了來到這個三千娑婆,所應盡的人道責任倫常。不想去親近有緣關心有緣,失去了悲憫慈愛的修行,是沒有意義的修行勤修清靜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修行之人,該放下的是自己,放下自己的我執我慢、貪嗔癡愛..空自己的"性"而不是放下眾生。

修行者的沒有分別是知道眾生皆具佛性的沒有分別,每一個都是未來佛。修行者的有分別」該是明理,心裡知道什麼是正確該行的道路,明白什麼是會迷失的方向,因而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修者要證得空性,方能自渡渡人應化「如來」之境為,耕隨「佛陀」之相無持戒定慧,莫使七情六慾境染,體証中道而達圓滿清靜。不,並非不,而是知而不住。一塊布要染成其他顏色,要「浸染」,泡在裡面一陣子才會有所「染」;當心不住在顏料裡,七情不離中庸之道,那要如何染入心?除非,三心不掃,一直沉溺在腦海中的想像,才會有所染。

但,既為凡人,空閒時,腦海中自然就會有畫面,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斷不斷的出現,這又該如何清靜?知止而後有定,去止住那個念頭,就由各種方式,念佛、念經、抄經、看不會太勾起七情六慾而對心靈有幫助的書籍轉念、止念都好。動的時候,思益眾;靜的時候,修克己。萬病由心起,先淨化自己,覺明不染塵才有智慧去幫助別人。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raisme&aid=4916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