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30 06:29:07瀏覽6504|回應13|推薦81 | |
當我遠渡重洋而來,滿懷好奇與新鮮感地踏上中歐陸地,已然來到旅程的第二天。上午走訪斯洛維尼亞第二大城【馬里博爾】,下午來到首都【盧比安納】,一天之內走馬看花拜訪兩個城市。習慣了以往走步道或登山,有時得辛苦走上兩三公里才到達登山口的傻眼經驗,對於下車步行不到數公尺就到達既定景點的好命旅行,太久沒出國旅遊的我不禁暗自鬆了口氣。 歡迎來到盧比安納Ljubljana! 不同於幽靜的【馬里博爾】,不多久便看到前方廣場人聲鼎沸,一頂頂白色帳篷下正舉辦高中生的科學營活動,相較於背心短裙俏麗輕裝的西方遊客,我們這群衣著厚重的亞洲人實在特殊,不過這裡除了我忙著眼睛吃冰淇淋,欣賞帥哥美女俊俏的臉蛋之外,大概誰也沒在注意誰。 大夥兒聽從領隊指示,先去【三重橋】下的免費廁所報到。排隊等候期間有充裕時間和剛認識的團友交流,大家互相釋出善意聊了起來。全程運動風打扮的爽朗女以她剛從義大利旅遊後的經驗分享,提醒我不要把包包背在後面。儘管領隊一再提醒歐洲的扒手有多厲害,剛從西班牙回國的朋友也再三交代,「一定要背側背包,且隨時以手護住」。但我初來乍到便未雨綢繆把必備物品塞滿登山包,全程走逛已經有夠累,不好拂了爽朗妹的善意,也為安全起見,在人潮聚集處便把背包側背或背在前面,實在有夠矬。 【盧比安納Ljubljana】地處阿爾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成為非正式首都,1929年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正式省會。1941年義大利入侵斯洛維尼亞,佔領盧比安納省,接著實行種族滅絕及屠殺,該省因此成為地下反法西斯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1943年義大利投降之後,納粹德國取而代之,直到1945年5月斯洛維尼亞游擊隊解放該省。1955年,南斯拉夫總統狄托授予盧比安納「英雄城市」的稱號。直到1991年獨立之後,盧比安納成為斯洛維尼亞的首都、文化和政治中心。市區面積163.8平方公里,約30萬人。 盧比安納在歷史中曾發生兩次大地震,一次是1511年,之後將文藝復興引入該市,一次是1895年,重建的市容帶著新藝術風格。太多王朝和建築師在城市留下痕跡,多元文化使得市區多數建築並非一眼即能辨識真實年齡。 上午徜徉於陽光普照的靜謐小城氛圍,來到人潮熙來攘往的首都,一時四顧茫然,在三重橋等候夥伴同時,順便欣賞眼前河景。此時天空陰鬱,由遠而近從水藍到淺灰到濃墨,冷色調的雲朵層層堆疊,遠處幾乎看不見的兩個小點,分別是可容納32名乘客的遊艇以及獨木舟。 【盧比安尼卡河Ljubljanica River】流經盧比安納市區,河流掌握經濟動脈並孕育文明。人們傍水而居,河川蜿蜒流淌,兩側的露天咖啡座應運而生,錯落有致的紅瓦樓房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經濟,河畔柳絲垂岸,綠草如茵,可惜我們無暇漫步細品或駐足探索,扼腕的是整理記錄才知如果下午更換景點順序,走到對面的屠夫橋,將可欣賞三重橋的全貌和旖旎的水岸風光。 此時靜靜站在橋頭等候女伴的男士,說著我不懂的語言,以手勢指點方向並客氣禮讓位置,我忙不迭地點頭道謝,順其意對著不知名的氣派建築先拍再說。現在開始做功課,才知是【盧比安納中央藥房】,為此地歷史最悠久的藥房。 1895年的大地震摧毀大半個盧比安納,這場悲劇留下幾座古老而美麗的建築,城市也進行規畫和重建。這座新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 Revival 或Neo-Renaissance:十九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靈感來自十五世紀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地震過後建造,直到二戰之前,內部還設有一家咖啡館,以詩人弗朗斯·普雷雪倫(France Prešeren ,1800-1849 年)之名,命名為「普雷雪倫咖啡館」。 我們到位於中央藥房前的老城區廣場集合,以廣場為數個街道的中心點向外呈放射狀,各有不同的新舊樣貌。廣場上矗立著斯洛維尼亞詩人弗朗斯·普列雪倫 (France Prešeren) 著名的青銅雕像,鮭魚粉色的【聖方濟教堂】、三座並排的【三重橋】......在這悠閒的星期五下午,廣場上人聲鼎沸,充滿城市的活力。 【普雷雪倫廣場】(斯洛維尼亞語:Prešernov trg),為紀念斯洛維尼亞最偉大的詩人弗朗斯·普列雪倫(France Prešeren) ,是當地人和遊客的聚會所在,不論節日慶典、嘉年華、音樂會、甚至遊行示威都在這裡舉行。 ▼下方圖片取自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市官網。 【弗朗斯·普雷雪倫】(France Prešeren ,1800-1849 年)於18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回到盧比安納,在律師事務所謀得助理一職,但始終沒有成為獨立律師。1833年進入上流社會,1834年在劇院和隔年的某場舞會中邂逅富商的女兒茱莉亞(Julija Primic),這段期間他創作了成就最高的詩歌,以十四行詩而聞名。他的抒情詩表達對祖國和受苦受難的人類大愛,靈感來自於個人生活挫折,尤其是對茱莉亞的單戀。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殆窮者而後工也。 1835年茱莉亞嫁給門當戶對的富商,普雷雪倫終於意識到他的愛永不可能實現。隔年遇到安娜·耶洛夫塞克 (Ana Jelovšek),雖然普雷雪倫將安娜視為伴侶且育有三子,但未有婚約,同時還另外發展幾個戀情。他花了很多時間遊歷,特別是從布萊德湖優美的風景中汲取靈感。1849年2月8日,普雷雪倫在臨終前承認從未忘懷茱莉亞,這段終生未實現的單戀,成為永無休止的浪漫。 中央廣場的紀念碑於1905年秋天揭幕,即現在的【普雷雪倫廣場】。詩人矗立在廣場一端,後方伴著高舉月桂樹枝,掌管文藝的繆斯女神雕像。1991年獨立時,其《祝酒辭Zdravljica》詩作中的第七節被採用為國歌歌詞,將2月8日訂為「普雷雪倫日」,是為文化節,2007年以來,斯洛維尼亞兩歐元硬幣上印有詩人的頭像。 普雷雪倫生前無法與茱莉亞結為連理,紀念雕像則能久久凝視著所愛故居,位於廣場對面黃色建築物,二樓外牆高懸著茱莉亞的人像浮雕。(與其歌頌詩人的一廂情願 浪漫情懷,我倒是在意茱莉亞是否願意?) 左側白色建築為【郝普特曼之屋(Hauptmann House)】,是1895年大地震中幾乎毫髮無傷的倖存老屋之一,當地油漆商阿道夫.郝普特曼Adolf Hauptmann買下,由建築師以當時流行的維也納新藝術風格重新設計。 廣場中最醒目的建築物便是【聖方濟教堂Franciscan 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建於1646~1660年間,1993年翻新,深受義大利文化影響,醒目的鮭魚粉色巴洛克建築外觀為地標之一,屋頂上方有座聖母懷抱聖子的雕像。 教堂對面即為【三重橋】,顧名思義是跨越盧比安尼卡河的三座橋,1842年僅有中間一座,為了讓民眾方便進出新舊城區,1931年於兩旁各增建一橋,呈現三橋並立的樣貌。一座連接歷史悠久的中世紀老城區,另一座連接現代化的新市鎮。 不同年代的橋樑並立絕不是特例,世界各地都有因應不同年代需求而增建的橋梁,我們瑞芳金瓜石的三層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照片取自盧比安納官網 街頭藝人不知是害羞還是累了,看起來意興闌珊,柔怡向來會打賞鼓勵,可惜身上沒有零錢,最小紙鈔是銀行換來的10歐,然後因為怕被扒手輕易拿走,錢包藏在鼓鼓的背包內層,連自己都不方便取用 【共和廣場(Republic Square)】,最初名為「革命廣場」,是斯洛維尼亞最大的廣場,前方兩座大樓分別是盧比安納銀行與文化會議中心。 適逢當地舉辦科學節,難怪廣場熱鬧滾滾 https://www.znanstival.si/ 領隊說逛完城區之後來VIGO吃冰淇淋,簡直像先給安撫奶嘴一樣 領隊除了打理團體食宿行程大小事,風土民情與歷史解說更是包山包海,現在不少國家為了促進就業,強制旅行社必須聘請在地導遊陪同英語解說,因此這趟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之旅皆有導覽員跟隨,我覺得很棒,一來提供國民就業機會,二來歐洲歷史源遠流長,對本國領隊可說是大魔王等級的考驗,尤其旅遊業因疫情元氣大傷,停滯三年期間不少人離開本業,如今回歸難免生疏,也發現各國市容改變不少,以斯洛維尼亞為例,不少建築物都搭起鷹架或覆蓋布幕重新整修,導覽員便適時發揮在地人領路的功用。 花崗石街道平整好走,我們隨著領隊和導覽員的腳步走馬看花。市政廳前方的【羅巴噴泉Robba Fountain】是盧比安納最著名的巴洛克古蹟之一,也被稱為卡尼奧蘭三河噴泉(The Fountain of Three Carniolan Rivers),底座三個河神雕像代表斯洛維尼亞的三條河流—「薩瓦河」、「克爾卡河」及「盧比安尼卡河」。 但是,這座是複製品,真品移至博物館收藏了,所以領隊一句話即交代完畢。 【市政廳City Hall】重建於1718年,外觀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高聳的鐘樓為其特色。 這是當地著名的玫瑰鹽巧克力,因為曾經收過朋友餽贈的伴手禮,並不符合我的口味,只湊興試吃一小塊,拍下同伴手中的巧克力當證物 紀念,便出外賞花看街景。 聖尼古拉斯大教堂 (Stolnica Sv. Nikolaja) 亦稱盧比安納大教堂 (Ljubljana Cathedral),最早為1262所建的羅馬式教堂,歷經火劫後改建為歌德式教堂,現今所見為1701-1706年建造的巴洛克風格,是當地最重要的宗教建築之一。牆上裝飾壁龕,一座座刻畫精美的主教、神父和聖人的雕像。這座教堂是為了紀念水手的保護神—聖尼古拉斯,後來清教徒掃蕩教堂並破壞雕像表面,只有一個天使雕塑倖免。教堂的尖塔作為燈塔,它不僅照亮迷失的靈魂,也引領水手順利返航。 1996年5月16日鑄造新的青銅門,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蒞臨主持,大海象徵20世紀的一戰和二戰。湧向深淵的人群中,一隻拿著康乃馨的手伸向對著信徒傳福音的教宗,教宗下方的三個人物雕像,是16 世紀以來效忠於斯洛維尼亞民族的主教,由左而右是托馬茲·赫倫(Tomaž Hren)、安東·馬丁·斯洛姆塞克(Anton Martin Slomšek)和弗里德里克·巴拉加(Friderik Baraga),銅門的浮雕由下而上描繪這座城市在不同時期歷經戰火與苦難的時代背景。 每當領隊一站到定點,就被蜂擁而至的團友佔據景觀,向來佛系旅遊的柔怡老是沒機會站在最前方,也拍不到好的全景,雖等眾人散去有拍到清場照片,但同伴這張拍得最清晰,特別感謝她借我一用。 全世界景區似乎都有摸一摸什麼物品就會帶來好運或心想事成的傳說,相對於我彎腰摸摸聖人的鼻子(不敢摸聖人的頭部,祈求有小小的幸運就可以了),多數人都是俯身摸聖人的頭,銅門上幾處金光閃閃的地方都是信徒或遊客日積月累的成果。 路過四家即將收市的花攤,看多了歷史建築,眼前小部分的花團錦簇映入眼簾,不禁讓人精神一振。 【盧比安納神學院圖書館】是隱藏的珍珠,門口兩座肩上披著獅皮的石像是海克力斯(Hercules),為希臘神話裡的大力士,半人半神的英雄雕像令人印象深刻。門楣上的漩渦花飾銘文「Virtuti et Musis」(致美德和藝術)象徵首都精神。這座兩層樓的圖書館於1701年在Academia Operosorum成員的倡議下建立,是盧比安納第一座公共圖書館。館藏許多中世紀手稿和珍貴的印刷品。 最引我好奇的是門上的20+G+M+B+23,這是什麼神秘數字還是物理公式嗎?感謝網路發達得以解惑: 這串號碼來自十八世紀的基督教傳統。一般在1月6日主顯節,信徒會在門上用粉筆寫下這串號碼,C+M+B是東方三賢士(Caspar, Melchior and Balthasar)名字的首個字母,亦有說是拉丁文「Christus mansionem benedicat」的簡寫,意思是「願主祝福此房子」,數字則是年份。 每年,人們用祝福粉筆在自家門柱刻上新年的銘文,例如,2023年,銘文是20+C+M+B+23。傳統上使用粉筆,是因為它是地球上的普通物質,提醒我們,我們也是大地的塵埃,是最普通的物質。另一功用是方便大家在五旬節時抹去,不過很多人寫了之後沒有抹掉,這串標記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隔年再寫下新的數字。 生奶自動販售機在歐洲非常流行,可以投下錢幣購買塑膠瓶裝填生奶,行前還考慮是否也買一點點來嚐鮮,到此卻僅僅路過,領隊告訴我們販賣機故障 隨即轉換陣地購買水果去也 下午四點,露天市集只剩兩三個蔬果攤,雖然販售各式各樣的新鮮水果,但我的目標只有草莓。團友一窩蜂往第一攤,為免浪費時間,我們轉往相鄰攤商,水果均無標價,全憑老闆一口價,心想既來之,就算任人宰割也當作促進經濟。詢問草莓和蟠桃價格之後,為求一人一顆帶走剛剛好,理工女火速決斷購買蟠桃,我們不過猶豫了幾秒,身材魁梧且面容霸氣的老闆表情似乎有點不耐煩,我彷彿總務上身,趕緊一邊掏錢一邊跟他說買六顆,只見他火速挑選後秤重,要價7.6歐,付帳後要拍水果,老闆卻站在攤位前自願入鏡,總算有笑容了,不然好怕他發火呢!發放給夥伴時發現多一顆,夥伴不禁嘟噥著老闆不老實。喔喔,且當溝通不良或他算術不好吧?不過蟠桃非常鮮甜,自行吸收一顆還覺得意猶未盡。 水果攤商的對面就是【屠夫橋Butchers’ Bridge】 1930年代,建築師Jože Plečnik提出初步構想,由於二戰爆發而延宕,直到2009年才動工,隔年正式啟用。之所以叫做屠夫橋,是因為河對岸是盧比安納的中央市場,因為規定肉類產品不可露天買賣,所以建造這座橋給屠夫運送肉品。當然還有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就是關於屠夫愛上一個姑娘之類的...通車後不久,鋼絲上開始出現情侶掛鎖,情侶一起將愛情鎖在大橋上,鑰匙扔入水中,象徵此情不渝,如今愛情鎖越來越多,成為這座大橋一道亮麗的風景。 兩組招攬登船的商家向我們張望,來到此城半日遊,城市雖然不大,但已呈現走馬看花的忙碌狀態,無法擠出時間搭船遊賞河岸風光了。 橋上幾座與宗教和神話相關的大型雕塑,是當地雕塑家雅科夫·布爾達爾 (Jakov Brdar)的作品,橋頭這座是亞當和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偷嚐禁果後被逐出伊甸園,帶著懊惱無比的神情以及彷彿逐漸融化的身體,據說他們正走向聖尼古拉大教堂。
橋面上人潮聚集處,還有一座被蛇驚嚇的薩特(Satyr 薩堤爾),以及因為給人類送火種(知識)而受到老鷹啄食肝臟懲罰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因為沒親自拍到所以上網搜尋,兩座雕像有著令人不適的視覺虐待,沒看也好。 我沒走到橋中央,只在橋頭認真聽講,事後回想,雖然得尊重當地導覽員的解說,但我實在太老實了,難得到此一遊,實在不必像乖學生似的亦步亦趨全部聽完,應該把握時間拍景才對。 作者其他創作也散落於橋樑周邊,有人猜測橋頭小雕像可能是牲畜的內臟,連導覽員都說不出所以然,感覺上這位雕刻家的作品都非常具有警世 令人不舒服的作用。 【中央市場Central Market】建造於1940年至1942年,除周日外,每天都對外開放,據說蔬果都是附近農民自產自銷,各式各樣的有機生鮮、花束、魚肉、乾果皆為庶民所需。此外,還有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以及當地特色美食。可惜才下午四點已經沒得尋寶,只剩露天市場有幾個攤商和拱廊下的肉舖商店,只見幾名食客買點香腸和醃製臘肉,配著啤酒悠閒地享受午後時光。 【龍橋Dragon Bridge】建於1901年,為獻給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法蘭西斯約瑟夫登基40周年紀念(1848-1888),也是盧比安納第一條柏油路橋,是新藝術時期代表作,2001年慶祝龍橋一百周年。 無論東西方,在遠古的文化象徵中都有龍的存在,不同的是龍的形體及人們所賦予的意義。東方的龍象徵強大的力量和祥瑞之意,在中國文化中,天子和傑出之人被比喻為龍。西方的龍有翅膀、會噴火,因此稱為火龍(噴火龍),代表惡魔的化身或寶藏的守護者。龍橋的頭尾兩側橋墩總共有四座飛龍雕像,像士兵一樣傲然矗立,象徵保護這座橋和整個城市。 飛龍雕像位於馬路旁且不停有遊客入鏡,所以不容易拍到完整的橋身,可見大家都想來一睹城市守護者的風采。根據當地傳說,當處女過橋,龍就會搖尾巴,我們當然無從考據這個戲謔的都市傳說了。 從龍橋這頭望向後方山丘,看到透明纜車沿著山坡往來於山頂的城堡(不用爬山真是太好了~) 路過成立於1948年的【盧比安納木偶劇院Ljubljana Puppet Theatre】,無從得知此處樣貌,這座位於山腳下的宏偉建築傳統與活力兼具,每當整點報時會播放一首歌曲,尖塔小門同時出現兩個可愛的小木偶,不論是當地人或遊客都會仰著頭微笑觀賞。 劇院旁一座袋鼠造型的飲水台,具備洗手和飲水功能。正好有部纜車緩緩而降,想活動筋骨的話,走上林木蓊鬱的健行步道亦可前往城堡。 我們購買團體票,短短一分鐘的纜車路程幾乎隨到隨上,一向遵守禮讓原則的柔怡,雖然走在前頭卻自動停步禮讓年長者。 人人擠到觀景第一排,後到的我勉強貼在側邊玻璃,沿著山坡陡上只能拍到樹,只好仗著高個兒優勢輔以雙手高舉,總算拍到幾張堪用的空拍照片。後來數日的旅程中看到團員爭先恐後的行為,著實令人無奈。 此時天空烏雲密布且飄下微微細雨,我們登上山頂,圍在城堡模型四周聽解說,台座兩側皆有點字設計,體貼視障者的需求。盧比安納的市徽刻畫這座城堡,以及一條飛龍,二者正是城市的象徵。 【盧比安納城堡 Ljubljana Castle】是一座城堡建築群,矗立在林木蓊鬱的城堡丘 (Castle Hill) ,俯瞰著盧比安納的中世紀舊城區。根據考古調查,現在的城堡自西元前1200年就有人定居,在伊利里亞和凱爾特時代已修建防禦工事,後來山頂可能成為羅馬軍隊的據點。到了中古世紀歷經王朝興衰以及不斷易主,16和17世紀陸續增建,目的是防禦土耳其帝國入侵以及農民起義。 在漫長的歷史中,盧比安納城堡曾發揮多種不同用途,17和18世紀城堡變成兵工廠。在法國拿破崙統治期間,城堡用為軍營和軍醫院。法國軍隊離開後,哨塔倒塌,兩年後,在舊防禦塔增建木塔,用於發生火災時發射信號。1815年,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城堡成為監獄,1848年至1868年曾一度中斷,舊木塔改為磚造,設消防員住所,發生火災時,消防員用槍聲示警。由於城堡不再是統治者或其他重要貴族的住所,便無須防禦,城堡失去重要性,且因維護成本太高,年久失修逐漸崩壞。直到1895年重新設計內部構造,部分作為監獄以及軍事據點。 堡內的常設展覽主題豐富,從史前時代一直到斯洛維尼亞於1991年宣佈獨立的相關歷史及後續發展。盧比安納城堡於1990年9月30日也種植一棵葡萄藤,代表與馬里博爾兩市的友誼象徵。 ▼盧比安納城堡全景,取自盧比安納官網 山丘上風勢強勁,天色陰霾,烏雲壟罩廣場,雨滴雖大但時有時無,我們從城堡模型走向對面的鐘塔,一行人分秒必爭地跨大步前進,原本想朝聖1489年建造聖喬治禮拜堂 (St. Georges Chapel),爬了幾段鐵製階梯後不得其門而入,難道我們來晚了,哭哭,隨即下樓回到建築模型旁邊的城堡。 這座城堡原是駐防要塞,因此防禦用城牆、塔樓和角塔隨處可見。大規模的翻修工程於1960年代末啟動,持續超過35年。到了90年代,開始做為婚禮和文化活動的場所。 我們到達時已有一對新人在廣場拍照,身邊還有幾位親友陪同,為尊重起見我一向不拍人物入鏡,但是要上樓時看到這個稚齡女孩實在太可愛,忍不住拍一張,隨即向漂亮媽媽點頭微笑,她也回以友善的微笑,說真的,超怕媽媽為了保護小孩來跟我翻臉。 沿著光線昏暗的窄仄石梯往上走,已經32個小時不寐的我明顯體力不濟,所幸古堡的高度都很親民,不至於難以負荷。 斑駁的牆壁訴說著幾世紀以來的血淚傷痕,為讓部分歷史重現,內部多處保留原始建築,同伴們看了一眼,說聲「監獄」,轉身掉頭就走,我只好獨自入內。狹窄通道裡還有幾位西方人在參觀,不知是心理因素使然還是太過安靜之故,雖然燈光明亮但環境陰森,遂趕緊拍幾張照片就離開令人窒息的空間。 監獄空間狹小,腳踝被鐵鍊鎖著的囚犯監禁在此。訪客雖可入內參觀,但每一個小房間都不忍卒睹,匆匆按下快門旋即離開。 城堡內曾經囚禁多位名人,其中包括義大利革命家西爾維奧·佩利科、匈牙利總理拉約什·巴蒂亞和斯洛維尼亞作家伊萬·坎卡爾。雕像下是紀念柯爾卡尼亞和拉約什·巴蒂亞。(孤陋寡聞的我不知道他們是誰)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從觀景玻璃窗向外眺望,由近而遠可以欣賞剛剛經過的中央露天市場,街廓整齊的舊城區和新市鎮,以及遠方連綿橫亙的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與盧比安納僅僅相距四、五十公里。 等我們更上一層樓走到露天觀景台,才發現昏天暗地,雨勢逐漸增大,然而遠處山脈上方的白雲卻閃耀金光,太陽正躲在雲層裡微笑呢!隨即在夥伴撐傘協助下,快手快腳拍下城市全景。 狂風驟雨隨之而來,樓下用餐的顧客無法閃避,只好按兵不動坐在傘下,服務生則忙不迭地收拾櫃台物品。雖說天有不測風雲,從天氣預測得知午後會降雨,但二十分鐘前在屠夫橋還艷陽高照,此刻卻下起傾盆大雨,總算初體驗歐洲天氣的翻臉速度了。 豪雨讓大地溫度瞬間降低,強勁的雨勢隨著狂風噴濺進入觀景台矮牆內,即使穿著線衫外套仍感寒意,所幸背包裡物品一應俱全,有了防寒外套遮風擋雨,身體霎時溫暖不少。人們因居住地不同,衣著跟文化風俗有關,對氣候的耐受度也有所差異,不同於中年如我輩習慣未雨綢繆,不少輕裝打扮甚至穿露背裝的西方年輕人,此時陸續環抱手臂,瑟縮著身軀靠往後方牆角。 看來雨勢一時半刻沒得消停,便下樓等候集合,此處展示一座飛龍藝術品。龍是神話中的生物,數千年來激發人類的想像力。雖然東西方的龍在形體上大不相同,卻有著類似的想像,象徵尊貴、威脅,或者是保護,在不同的國家或民族,都將龍視為天、地、冥界的統治者,在世界文化中佔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原地保留古堡傾圮的石堆。 回程搭上纜車,柔怡終於捷足先登,得以飽覽城市風光,這才驚訝發現~大雨變成毛毛雨了,沒想到應證好友Bianca的預測。行前對於即將迎來五個雨天旅程而感不安,請教熱心的歐遊達人,她從容且深具智慧的經驗談讓我頓時放心:「歐洲夏天的雨來得急去得也快,加上遊程進進出出、有時還可以躲在車上,所以不至太影響遊興,就算當下很過不去,事後回想起來也只會是有趣的回憶。」好樣的,正向話語不禁讓我信心備增,也轉借分享給夥伴,提振士氣。 回到城市街道,眾人又是一擁而上聽解說,我則氣定神閒退後數步拍下旅行團的標準樣貌,再抬頭欣賞正值開花期,經雨水沖刷得嬌翠欲滴的西洋菩提樹Linden Tree。西洋菩提樹與釋迦牟尼在其樹下打坐、悟道,而成佛教神聖之樹的「菩提樹」並不相同,二者的葉子同樣都呈心形,最大差異在於葉緣,東方為圓滑狀,西洋是鋸齒狀。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名曲-「菩提樹」(Der Lindenbaum)中的樹種名為椴樹Linden或Lime,原產於地中海沿岸,普植於中歐溫帶地區。從學名Tilia europaea可了解該樹為歐洲地區極常見的品種。長久以來,椴樹一直被日耳曼族視為愛情與幸運女神-媞里婭的代表,中歐地區的日耳曼村於每年5月上旬在樹下舉行慶典。或許東西方菩提都與神佛有關,所以當時翻譯該首名曲的日本學者近藤朔風,遂將「Der Lindenbaum」譯成菩提樹(另一說法是近藤朔風被同樣近乎心形的葉子誤導,爰將椴樹誤為日本原有的菩提樹)。由於名稱已是約定俗成,遂普遍將Der Lindenbaum稱作「西洋菩提」。另在希臘神話中亦有關於椴樹的美麗故事,希臘人同樣視為愛情和婚姻的表徵。(摘自前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簡任技正陳正和研究) SLOVENIA的英文名字裡隱藏著大大的LOVE,是全世界唯一名字裡有愛的國家。在這個販賣各式各樣紀念品的商店門口,可看到一張大大的海報。 說來不知是巧合還是特意,販賣紅色愛心的商店前方正是開滿心形綠葉的西洋菩提樹(西洋椴數),二者相互輝映,心心相印,這裡真是愛心能量充盈的城市。 大大小小的愛心微笑望向你,怎能不跟著嘴角上揚呢? 原本就沒拍好,上傳之後更是壓縮得模糊,看清楚了嗎?左邊第一個愛心圖案是咱們的台灣黑熊,下方寫著TAIWAN 氣候不好使得天色陰暗,細雨綿綿中左彎右拐,竟然走在領隊前面,搶先至Vigò冰淇淋店解饞。我和團友觀望片刻,選擇想要的口味,疫情過後,通貨膨脹嚴重,世界各國物價上漲,去年同時期兩球冰淇淋只要2.5歐,現在漲到3.1歐。 面對牆上琳琅滿目的品項不禁感到困窘,所幸名稱旁邊都有顯示圖片,一目了然並不難理解。自己點了開心果口味,也幫不敢開口的團友點餐,我這外國人發音不標準或不會念也是正常啊,年輕店員都能意會,尤其小帥哥會友善幫忙唸出後面的音,於是我不但學會念法,也與陌生團友有了初步交流。 盧比安納總人口大約30萬人,盧比安納大學總人數約61000人,在場三名年輕店員應該都是工讀生,忙碌服務著蜂擁而至的顧客,其中高個兒男孩自始至終面露靦腆微笑,態度溫和有禮且極具耐心,讓我對這個有愛的國家留下最佳印象。 夜幕低垂,在獲得美味冰淇淋的撫慰之後,旅程第二天即將進入尾聲。快速瀏覽畫廊櫥窗、廣場上的街頭藝人猶自賣力演出,靜靜流淌的盧比安尼卡河陸續有划船選手競速而過。除了我們踏在潮濕花崗石街道的腳步聲,行人徒步區寧靜的氣氛很適合夫妻或情侶手牽手悠閒逛大街呢~ 盧比安納在歐洲行程來說是個容易忽略的小城鎮,市容也因歷經兩次大地震,多數建築已重新修復或增建,看起來較一般古城新穎,連山頂的盧比安納城堡外觀都看不出已是老祖宗等級。當我們閒散走逛舊城鎮幾座看起來宏偉的建築,動輒也具有百年歷史。 【GALERIJA EMPORIUM】販售國際著名時裝品牌。建築風格以格拉茲、維也納和巴黎的當代百貨商店為藍本,於1903年竣工,是盧比安納第一家百貨公司。建築物的入口處設有玻璃和鍛鐵製成的半圓形遮棚,呈現平面的扇形花瓣,建築頂部上方有一尊新巴洛克風格的水星雕像,他是商業之神和商人的保護神。 【歐洲之星聯合大酒店】建於1903年至1905年間,是當時該市最大的建築和現代化酒店。立面裝飾植物圖案,各樓層的圖案都不相同,百年來已重新裝修兩次,但保留其新藝術風格特徵。 當我們來到飯店check in,多數團友已筋疲力竭,35個小時沒有入睡的我更是疲憊至極。晚間七點的窗外還是亮晃晃的,與初識的團友同桌必須注重社交禮儀,打起精神來照樣談笑風生,但主餐上桌後我的眼皮逐漸沉重,咀嚼著厚厚的雞胸肉,吃到差點夢周公去也。向來很少主動的S突然起身要幫大家拍照,於是我口裡含著一時難以分解的食物,帶著惺忪睡眼,「cheese」!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