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斯洛維尼亞】馬里博爾老城區 最好的季節來臨
2023/08/16 05:29:30瀏覽1388|回應2|推薦63

六月初的正午時分,烈日下的影子又黑又短,急行軍僅花38分鐘將老城區蜻蜓點水似地逛了個遍。當我們離開斯洛姆賽克Slomšek廣場,領隊敘述其同事與斯國遊覽車司機的異國情緣才起了個頭,已經來到位於馬里博爾大教堂右側的綠色建築,柔怡雖沒預做功課,也能猜測Pošta Slovenija是什麼意思,果不其然,這棟宏偉建築即斯洛維尼亞的郵政大樓。

郵政大樓興建於1892-1894年間,是品質極高的公共建築,遵循奧匈帝國君主制地區的建築設計,原址是倒塌的中世紀市民醫院。1971年加建三層樓。20世紀90年代徹底翻修,建築上雕刻幾座有趣的浮雕裝飾,包括郵務、電報和電話的擬人化服務雕像。

郵局二樓有兩座雕塑,象徵著電報員和電信服務。手裡拿著捲軸的男性雕像是電報員,右腳邊是電線桿,左腳傍著一隻老鷹。象徵電信服務的女性,左手拿一疊信件,右手握一根蛇杖,希臘神話中赫密斯Hermes手持雙蛇纏繞的魔杖,是眾神的信使。

一樓有三個半圓形拱門入口,六個女性浮雕各自手持不同物件,第一對象徵電話,第二對象徵郵局,第三對象徵電報。

郵政大樓前方廣場設置類似台灣的UBike租借,每輛單車皆有數字編號。西方人身材高大,每輛單車的座椅都高過我的腰部。

領隊手持旅行社的標誌紅旗,自顧自走在前頭說歷史,原本是膚色是健康的烏龍茶。到了旅程中後段,經過數日豔陽曝曬,別說他活脫脫變成黑巧克力,連團員都自嘲我們玩得太拚命,各個曬成歐搭散(又黑又乾又瘦)大笑

經過噴水池,來到主廣場,迎面而來是廣場中央顯著的位置,矗立一座紀念因黑死病喪生的「黑死病紀念柱Kužno znamenje 」。這場瘟疫奪去城市三分之一的人口,為了紀念瘟疫結束,於1681年建立紀念碑。現在的紀念柱是1743年重建,為德國雕塑家約瑟夫·斯特勞布 ( Joseph Straub)在馬里博爾的第一件作品,也是斯洛維尼亞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典範作品。

自從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造成全球660萬以上死亡,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三年多來由初始的恐慌、焦慮和沮喪,直到現在抱持與病毒共存,戒慎而不恐慌的心態,持續維持個人衛生好習慣,在醫療進步的時代,只要人類不自大妄為,不自取滅亡,應能安然度過世紀危機。

自有史料記載,公元541年首次爆發鼠疫,14世紀在歐亞非蔓延的黑死病造成最嚴重死亡,隨後更延續了500年,過去二千年裡,鼠疫奪走2億人的生命。

任何紀念碑的存在,意旨提醒世人過去克服困難的艱辛,永誌不忘歷史事件的紀念價值,並鼓舞人們繼續往前進。

大理石柱的頂端有一尊鍍金的聖母升天像,頭頂是十二顆星星的王冠,腳下是月亮。

基座圓柱周圍環繞著六位抗擊瘟疫的聖人,鎮民向他們祈禱。1990年,原來的雕像和其他部分放置在馬里博爾檔案館的庭院中缺乏維護,直到2003年才轉移至存儲區,因此我們在主廣場上看到的雕像已是複製品。

黑死病紀念柱Kužno znamenje 」右方是市政廳,建於1515年,1563年至1565年間重建。

市政廳上面有該鎮徽章的圖像,周圍有兩隻獅子,上面刻有1565年。屋頂矗立巴洛克式的小塔,關於其造型有一故事:建築師因沒有拿到應得的酬勞而心生不滿,沒有建造塔樓的中段,說真的,我們一般大外行實在分辨不出有何區別呢!

不像台灣的大學有圍牆隔開距離,馬里博爾大學與大多數的歐美大學一樣,學生生活區和當地居民融為一體。

從遍佈咖啡館的街道到寬闊的主廣場,我們這團遠道而來的遊客得以自在行走,或許鄰近大學校區的緣故,多得是年輕貌美、氣質清新的青年,以及優雅有型、渾身散發自在迷人氣息的中老年民眾,讓鄉巴佬柔怡的內心大起波瀾,驚嘆不已。

第一個好印象是與單車騎士在廣場相逢,我雙眼睜得大大的露齒微笑,趕緊停步禮讓,長相帥氣的優雅男,以更加燦爛的笑容停車等我決定,是要向左還是往右,我們同時偏頭、聳肩和擺手,不禁相視大笑,友善的肢體語言是世界共通,那短短十秒鐘互動,實在太美妙了。

聽到領隊清點團客的聲音,原來有兩隻羔羊中途離隊上廁所,出來卻迷失方向,趕緊向領隊求救。我利用等待時間自顧自欣賞建物,享受片刻不受打擾的寧靜。

站在1號門牌的建築物陰影下取景,閒適研究即將在馬里博爾舉辦的歐洲青少年奧林匹克節(European Youth Olympic Festival,EYOF)文宣,此為歐洲14至18歲優秀運動員的墊腳石,同伴要我過去拍照,於是靈機一動,學著小狐狸的動作一秒留影。

殊不知即將與我同居10天的室友(暫稱她理工女),正與肉肉體型的女團友為一塊小陰影而衝突,原來她站在陰影下躲避豔陽,肉肉女也靠過去,理工女想獨佔地盤,建議她移駕到後方較大的圓形陰影處,但肉肉女愛理不理:「我喜歡這個陰影」,於是理工女冷回:「但是這塊陰影遮不了妳」。

以上是旅遊的三天她看了我上傳的照片後,描述這段因地盤之爭引爆的小插曲,我聽了瞠目結舌,停止整理行李的雙手:「妳真的這樣說」,個性果決的理工女回答:「當然啊~」

果然,我們來到了巴爾幹半島~大笑

尋回兩隻迷途的羔羊,全員穿街走巷,捨棄雜亂塗鴉的巷弄,經過斑駁缺損的石牆和重新整治的建築,長長的狹窄石板小弄前方透出亮光和藍天,彷彿柳暗花明一般,希望因疫情停滯的觀光產業能快速復甦,整建後的城市展現一番新氣象。

不知不覺視線豁然開朗,來到位於德拉瓦河畔淡黃色牆壁的建築物,此為馬里博爾歴史最悠久的葡萄酒文化和品酒所在地—老藤之家Stara Trta葡萄酒博物館。

一棵450歲的老葡萄樹,經歷無數火災、病蟲害,以及城市轟炸的考驗,展現堅韌的生命力,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藤蔓,並於2004年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如今,德高望重的葡萄樹女士,其後代幾乎遍布全世界。

老藤已是城牆的一部分,象徵著馬里博爾和斯洛維尼亞,乃至全世界豐富的葡萄酒文化。所佔的位置無法將蜿蜒攀附於欄杆的葡萄藤全幅納入鏡頭,只好用全景模式拍出失真的弧形影像。不過當我看到官網全景也如出一轍,不禁莞爾讚嘆這棵葡萄樹老祖宗太考驗拍照了。

葡萄園中重要專業之一是修剪葡萄樹,關乎葡萄樹的生長和產量。我們在最好的季節來訪,有幸看到老葡萄樹深棕色的枝幹,長滿茂密翠綠的鋸齒狀葉片和往上攀附的細嫩莖蔓。

老藤砍伐是當地重要的節日活動,馬里博爾市會贈送葡萄藤枝條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友好城市。

沿著德拉瓦河前往中式餐廳,因為河岸和橋樑正進行修葺工程,我們困難地行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兩三輛巨大的工程車和卡車迎面駛來,司機看到行人也緩速慢行,讓人感到窩心。我們緊貼著工地圍籬前進,沿途塵土飛揚,危機四伏,實無心也無暇欣賞傳說中河岸美景。

其實一開始看到整修工程心都涼了,好不容易來到較平坦寬闊的路面,稍稍停留拍攝連接新舊城區的鐵橋,看見拱形石橋上有人步行,當時不以為意,現在要寫遊記才知從橋上俯瞰新舊城區的河岸倒影殊為美麗。

這條橋叫做老橋(Stari most)或者國家橋(Državni most)主橋(Glavni most)德拉瓦橋(Dravski most),真是霧煞煞。

老橋建於1909年,於1913年通車。二戰期間遭受破壞後又重建,最近一次翻修是在1990年到1998年。

德拉瓦河發源自義大利,流經奧地利、斯洛維尼亞,沿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邊境流淌,最後注入多瑙河,全長725公里。由於整治工程影響河岸景觀,起初看不出特殊之處,步行穿過圓弧拱橋往後眺望,感覺還不錯,可惜陸續幾輛小車來攪局,本想等這些車子通過後拍攝全景,沒想到第一部車停下會車良久,以致於影響車流,讓人徒呼負負。

為了跟上團體腳步,只好且戰且走,轉頭拍走廊下的窗景,結果竟然是......

急著追上團體,再次回望,總算有較好的視野,可以想像未來整治好的河畔,必定具有相當吸引人的景色。

這整排建築為馬里博爾醫學院大樓,老橋橫跨德拉瓦河,連接新舊城區。

經過猶太會館和一家夜總會,我們來到中式餐廳,在晴空烈日下遊覽一小時,人人皆已汗流浹背,沒想到中式餐廳竟然不開冷氣,甚至連電風扇都沒有。陸續上菜時,我用手帕不停搧風,貌似老闆娘的年長大姊是中國人,滿臉笑容跟我說很熱啊,我問她有無提供冷氣,她微笑著說沒有,真不可思議。只好揮汗吃著熱騰騰的飯菜,悶熱的室內影響食欲和用餐速度,一來團員互相不熟,二來都想趕緊離開,眾人竟在半小時內結束口味還不錯的第一餐。

原以為只有這間如此,然而此行另外兩次中式餐館也沒有冷氣和電風扇,我們熱得滿臉通紅,然而餐館內用餐的外國人,不論是四人方桌或是多人的圓桌聚餐,每個人都優哉游哉,樂在其中。我不禁納悶,是我們太挑剔,還是被台灣的服務業慣壞了?

步出餐廳之後要搭遊覽車前往下個地點,還記得嗎?複習一下,這是聖方濟教堂(Franciscan Church)

遊覽車行駛於市區,經過德拉瓦河,方知老橋的全貌,同時恍然大悟馬里博爾官網上,一幀幀以老橋為主體,襯以河面上紅瓦白牆的建築群倒影是如何取景了。

城市裡最常見的代步工具是單車,不少民眾慢速騎乘,悠遊其中,但也不乏飆風青年。但見身形修長、容貌姣好的女孩,英姿颯爽地快意騎乘,甚至還挺直背,放手騎一段路,小麥色長捲髮隨風飛呀飛。時而出現宛如自行車競賽選手,長腿依著節奏優雅踩踏,宛如風火輪飛馳而過,重點是,都是帥哥美女啊!讓我這第一次來到歐洲的鄉巴佬看得目不轉睛,趕緊按快門卻僅拍到殘影

又見一對容貌相似,長相俊美的青少年,留著及肩捲髮的男孩差不多高中生年紀,個子小的差不多國小高年級學童,兩人並排騎著單車說笑,美麗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初來乍到貴寶地,驚訝於當地民眾不分男女老少,多擁有精緻五官,較一般歐美人士來得細巧的骨架和勻稱身材,各有各的風韻和獨特氣質,深深吸引我的目光。

在歐洲的第一站可謂處處驚豔,連聲讚嘆這裡的人種特別美麗。捨不得閉目養神,望著窗外流連街景,再次印證以往的旅遊經驗,最美的風景都在路上。

斯洛維尼亞降雨量最多的期間是在六月,原本苦惱在斯、克兩國將近五天會碰到下雨,擔心不便和影響遊興。正如一本書名《你所擔心的事,90%都不會發生》,幸運的我們,擔憂的事都沒發生。

然而受到極端氣候影響,許多國家正遭遇颱風與乾旱,全世界災情頻傳。上周得知斯洛維尼亞面臨史上最大的洪水肆虐,24小時內降下相當於一個月的降雨量,以致多人死亡,道路和橋樑中斷,並淹沒許多建築物,禍及全國2/3地區,財損高達5.5億美元。近年來氣候異常加劇,天災不斷,讓人憂心忡忡。原本與我毫無相干,兩個遠得要命的國家,因著旅遊緣分產生情感牽掛,連日來關注其復原狀況,除了更加珍惜擁有的平安幸福,也衷心祝禱正受災難侵擾的世界各地盡快度過難關,順利重建家園和恢復正常生活。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oey99&aid=179722323

 回應文章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8/18 20:54

剛才查了一下這兩國的區別,我想說的

斯洛伐克是以前【奧匈帝國】分出來獨立的,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和平分離成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國家,位在匈牙利的北邊。

斯洛維尼亞是從以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6月25日獨立,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位在匈牙利的西南邊。

中歐東歐分裂成那麼多國家,我都好陌生喲,難怪"當年"的地理老師都不知道。

柔怡(Zoey99) 於 2023-08-19 02:31 回覆:

寧靜姐晚安

不論斯洛維尼亞還是斯洛伐克,都是斯拉夫人,斯洛維尼亞是南斯拉夫人,斯洛伐克是西斯拉夫人。兩國系出同源-斯拉夫民族,現在國中有教,「國中歷史 - 斯拉夫民族」 

雖以地理區分最簡單,但歷史老師應該比較清楚歷史脈絡(或許吧,現在歷史動盪太快了)。

簡單來說,歷史來到1867年建立奧匈帝國,一戰後(1919年)奧匈帝國解體,捷克自奧匈帝國獨立出來,與斯洛伐克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自14世紀即為奧匈帝國的領地,奧匈帝國崩解後,成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並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又經過二戰的洗禮後重新組合,到了90年代初期,歐洲小國紛紛爭取獨立,斯洛伐克和捷克和平分裂,斯洛維尼亞與南斯拉夫發生短暫的十日戰爭之後獨立成功,南部的克羅埃西亞則歷經四年血腥內戰才成為主權獨立國家。更往南邊的波赫則更慘了,想想都覺得害怕~天啊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8/16 23:05

寫得很仔細,感謝分享

N年前我旅遊東歐回來,行程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俄羅斯

回台後,我問資深地理老師,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有何不同?她說"不知道",呵呵呵大笑

柔怡(Zoey99) 於 2023-08-17 03:03 回覆:

寧靜姐晚安

原本寫好一大篇回覆,無奈手殘按回上一頁,所有心血付諸流水,哭哭~痛哭

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歷經二戰後重新組合,再經過數十年,民族主義和反共情緒高漲,公民運動興起,到了90年代初期,歐洲小國紛紛爭取獨立,同樣屬於斯拉夫民族,都以Sloven這個同源詞根,現在世界通用名稱,斯洛伐克是Slovakia(斯洛伐克語:Slovensko)。斯洛維尼亞是Slovenia(斯洛維尼亞語:Slovenija)。除此之外,雖然斯斯有兩種,但兩國都採用斯拉夫國家常用的白紅藍三色旗,僅僅國徽不同,也難怪外人時常混淆不清了。大笑

旅途中領隊特別說很多人搞錯,就像外國人搞錯Taiwan和Thailand一樣普遍。如果我沒親自走一趟克羅埃西亞,也曾以為多年前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航站情緣》,劇中男主角來自Krakozhia,當時我聽發音以為影射克羅埃西亞Croatia或是蘇聯解體後的獨立國家,殊不知Krakozhia只是虛構的東歐國家。

常在國外旅遊時向當地人自我介紹來自台灣,或許加強重音以及我的堅定眼神,從沒有人搞錯是Thailand,反倒多次被問,甚至聽到擦身而過的人說我是日本人,很好奇原因但沒時間問清,或許就跟以前很多人一律覺得在台外國人就是美國人一樣吧~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