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30 12:06:31瀏覽6820|回應0|推薦5 | |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不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布施(二)」,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接下來呢,相對地說,應該要怎麼樣來行布施? {原文} 當以何等加行而捨者,謂舒顏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親手應時,於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此等果者,如《諦者品》云:「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又云:「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堅固資財者,如《俱舍釋》說:「他於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 相對於不應行施的、不應該的方式,我們應該要怎麼樣來行布施呢?「當以何等加行而捨者」,什麼樣的方式?「謂舒顏平視」(「舒」就是伸展、伸展開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和顏悅色,不要眉頭很緊地,我們說皺著眉、顰蹙,不要這樣子。可能你在想心事,不自覺地…有些人他很習慣,他喜歡沉思,沉思的時候,他不自覺就會把眉頭拉緊,就讓人家看起來很像憂鬱小生。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種現象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要把你的眉頭打開,尤其是在對人招呼的時候。「平視」,我們說平視…有些人他的眼睛是長在頭上的,意思就是他都是這樣子看人的,就是有一種睥睨的意味,也不是斜眼看人,也是有一種看輕的意味,就是這樣斜眼看人。 …就是平視,其實這個「平」也有另外一個意涵,就是平和的,就是眼光柔和地去注視他,一種有愛心的注目。其實我們可以注意,像我們如果喜歡拍照的人,你可以觀察,如果你是在心情帶著一種懷著愛心的,譬如你跟著你最好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或者你跟你最歡喜的兒女在一起的時候,你心中充滿歡喜跟愛的時候,你照出來的相,不是你長得漂亮、莊嚴、英俊瀟灑,都跟那個沒有關係,你就看起來特別地好看,因為裡面有愛的柔和的眼神,然後因為你的愛心,其實整個都是有光采的。所以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不要讓人家看到我們,看了就有一種畏怯的感覺,就是要平視他。 有些人他…你說那沒辦法,我就長一百八,那個對方一百五…這個地方就是要平和的眼光,而不是我一定是要…我要平的,我是不是要蹲下來跟他…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你要一種平和的、柔和的眼光 。有些人你看他,他其實很不高,很不高就是比平均來矮,可是他看人還是會這樣看,因為他自然…我們說你的行為、姿態,都會表達你的內心嘛,他一樣可以這樣看,表示他內心有一種慢,比較容易會有一種情況,他的下巴總是往上抬的,就算他是一百四十五公分,他看人也都是這樣看的,看高的人也是,就是顯現他的心態。 所以有的時候,為什麼有一些專家、有一些心理學家,他專門研究人跟動物的行為語言:他的行為,他的動作、姿態代表什麼樣相對的一種心理?譬如說有些人,他說你這樣子的時候(指雙手在胸前交叉),你這樣的一個姿態,其實你覺得你並沒有對對方有特別的敵意,可是他已經感覺到敵意了,他其實已經感覺到你對他是有一種高高在上的一種姿態。所以我們有一些所謂「下意識」的動作舉止,其實它都顯現我們的內心,如果說我們有去注意到自己的心理動機的時候,或者你有學習過這方面,我們就儘量去避免這些會讓人家感覺到威脅感的,或者讓人家感覺到有被輕視的這些,不管是面目的表情或者是口氣。 所以它這邊講,它沒有講很多,為什麼?其實它就給你一個概略性的一個概念,其實我們就是要和顏悅色,一種和氣的,然後謙遜的態度;至於說你是怎麼樣的姿態,其實就不是這麼一定絕對的,至少你是要和顏悅色,然後「含笑先言」,就是你面帶笑容的、面帶微笑的,然後再主動地去問候他,主動地去跟他講:「你有什麼需要嗎?」譬如說,有人來跟我們…你看他就是需要幫助的樣子,他走到我們面前來,我們遠遠看著他,用微笑的眼光,溫和的一種態度,他來…我們可以主動地問他說:「有需要什麼幫忙嗎?」這其實包括我們在職場上面,其實也都可以用得到,特別是我們有跟人接觸的時候,都非常需要的,這是一種所謂的親切之相,不是板個臉、大老闆的樣子。你板個臉之後,人家就是望之生畏。 然後「隨對何田,皆應恭敬」,就是不管你對什麼樣的對象,都應該是以一種恭敬心來布施;然後「親手應時」,就是親手來布施,不是假他人之手,你是一種非常慎重的態度。「應時」就是應合時宜,就是這個時間是正好他需要的。譬如說我們現在冬令救濟,是不是很多人會捐毛毯,如果你說大熱天的時候,我們家開棉被店,大熱天的時候去送人家,他現在不需要,家裡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就不是應合時宜,就是他現在需要,你趕快就供給他。「於他無損」,也不要去損惱他,或是對他有所損害的行為,你跟他有一個條件交換的,使令他感覺到苦惱,或者是他自己也有一些虧損,這樣就不好。 「耐難行苦而行惠施」,要能夠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這個「難行苦」,難行的苦行,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裡面講到,有三種難行的布施。第一種的難行,非常難行,就是這位菩薩他自己的資財就非常地少,自己就是屬於貧困的人,自己非常貧苦,可是他可以將他僅有少少的財物來布施出去。我們說「貧窮布施難」嘛,可是這個菩薩他可以做到。第二種難行施就是,這個菩薩他非常喜愛、非常耽著難捨的東西,就是割捨給眾生。我們說割捨、割愛,那個割就像鈍刀割肉一樣,會有痛的感覺,所以才要說割愛。他能夠把他最歡喜、最喜愛耽著的東西割捨出去,這也是非常難行的。第三種的難行施就是,他要付出非常多的辛苦才掙得的。譬如說,這個東西是他費了好大的辛苦,他不管是贏得的或是賺來的,都是經過很多很多的辛苦,好不容易得到的,可是對方卻要來跟他求取這個東西,那他要不要給?非常不容易,但是他還是能夠給,所以他能夠耐難行苦(難行之苦)而行惠施。要能夠做到這樣,這三種難行施。 「此等果者」,這樣來做的果報,「如諦者品云,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為敬重」,如果我們能夠以一個恭敬心來布施的話,就會感得我們的親戚朋友對我們也能夠心生敬重。因為你能夠對於來跟你求索的、乞求的人,你都沒有慳吝憍慢之心,表示你對其他人也能夠一種恭敬謙遜的心,所以將來你的親戚朋友,就是你身邊的這些眷屬,都能夠對你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舒手」就是我們伸展開我們的手),而不是我們在旁邊高高在上,然後派我們的屬下或者我們的僕役去做這件事情,就是你自己親手去布施,也能夠感得將來很多人對我們的承事。這個「承事」,它的範圍很廣,它可能是對我們的照顧,或者是對我們種種的服務,或者是替我們辦事情,就是很多人都能夠來為你服務。「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由於你能夠應合時宜地、時機適切地來布施,就能夠招感將來你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能夠及時地成辦,就是它成就的時候,剛剛好就是那個時間就成就了。所以我們說,你現在所有一切的順遂,都是你過去栽培的這一些善業福報的一種顯現,所以能夠得到這些果報。 「又云,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又說我們如果布施的時候,不會去損惱他人,不去觸惱他人或損害他人,你就可以感得你將來的財物也能夠非常地堅固,不會有所毀損。「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由忍耐難行苦行的布施,就能夠感得知己、貼心的眷屬,也就是說你的眷屬…因為你能夠將你非常不容易、得來不易的,或者僅有的這些東西,布施給別人,將來你身邊的眷屬他都能夠非常地貼心,他能夠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他也都可以給我們適切的一個幫助。 「俱舍論說,舒手惠施得廣大財」,《俱舍論》也講,你親手去布施能夠感得廣大的財物。「堅固資財者,如俱舍釋說」,「堅固資財」它是什麼意思呢?在《俱舍釋》說:「他於資財不能障難,火等無毀。」我們說財物是五家所共有,這邊講「他於…」,就是其他的人、其他的眾生,他不能夠障難我們財物、財產的獲得,以及保守,他不能夠去破壞。還有「火等」,也就包括水災、火災、一切自然災害,這些都不會使令我們的資財有所損毀。就是外在的這些因緣,可能天災是會有,火災是會有,可是就燒不到我家的倉庫,或者水災來,淹了,剛好就淹不到我們家的保險庫裡面所存的這些珍寶。縱使有一些天災人禍,我們的資財都能夠堅固保守,不被毀損的意思。接下來要介紹我們怎麼樣幫助別人來布施? {原文} 又助他施加行者,謂若自有可施財物,見有慳悋,曾未少施,應往其家,歡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現有廣大資財,我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與汝會過,莫令空返,可取我財惠施彼等,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彼財無減即便歡喜,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慳垢種子,由漸修習自施少財,依下無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 接下來就教導我們「助他施加行者」,怎麼幫助別人來行布施的方法咧?「謂若自有可施財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自己有財物,有多餘的財物可以布施的話,「見有慳悋」,看到有的人性情比較慳吝,「曾未少施」,就是他不曾布施,連微少的布施也不曾有,「應往其家」,這菩薩就應該到他的家裡面去,「歡喜安慰如是告言」,歡喜地慰問他,「如是告言,我家現有廣大資財」…。其實這一段,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它前面還有一句,就是…到了這一個慳貪的人家裡面,「歡喜安慰」,怎麼安慰他呢?就是我現在要告訴你一個可以不用花你一分錢,就可以做廣大功德的一件好事情,就是來讓他心生歡喜,心生安慰,怎麼做呢? 就是我家裡現在財物充裕,「我為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我為了要圓滿布施度,「希欲乞者」,希望有需要的人來跟我求索,我可以供給他。「若有求者與汝會過」,如果說你有遇到有需求的人,他來跟你求助的人,「莫令空返」,就不要讓他空手而回,「可取我財惠施彼等」,你可以來我家裡跟我,我這邊有錢財可以布施給他,這是一種。或者…「或是將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當生隨喜」,或者說,你把他…介紹他,或帶他到我家裡面來,到我那裡,我來行布施,我把錢布施給他,你在旁邊,你就生隨喜功德的心,這樣就可以做廣大的功德。如果你碰到需要幫助的人,你就來我這邊跟我拿,拿我這裡的錢去布施他,或者把他帶到我這邊,我來布施他,你也可以生隨喜心。這樣都可以使令這個慳吝的人,他一分錢不用花,就可以做廣大的功德。 那對方呢?「彼財無減」,他既然他的財物不會耗損,不會減少,「即便歡喜」,就會很高興:「好啊!有這麼好的事情,那我也願意來做啊!」「能如是行」,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慳垢種子」,這樣做就能夠讓這一個慳吝的眾生,漸漸地種下、栽培能除慳垢的善根種子。這個善根種子能夠使令他去除慳吝的垢染,慢慢地他就可以…因為心生隨喜,而且常常看到這樣的布施行,他的心量會越來越大。「由漸修習自施少財」,由此就能夠漸漸地修習(就修行、串習),慳吝的人他也能夠布施少許的財物。他可能看到對方在做布施的時候,他需要一萬一千塊,這個菩薩正要拿錢,說「那沒關係,這個一千塊我拿」,或者是說,「那我也隨喜一百塊」,他慢慢可以開始,也願意做一點點,他只要不要負擔全部,他慢慢一點點可以。 「依下無貪」,依著下品的無貪,「進得中品」,進一步就能夠中品無貪,到中品無貪,他是不是就表示他的心量更廣大,更能夠開放,他更能夠布施。「依中無貪進得上品」,依於中品的無貪,再進一步也能夠成就上品的無貪,最後他就能夠捨掉他慳吝的煩惱。所以我們有看到,其實真的有些人,你如果真的要幫助他,很多事情不一定我們自己要去做。像我們有認識一個老菩薩,她年紀八十多歲了,她不會寫字,可是家裡其實都還在租房子,但是她很願意作善,她也是隨得…她就是有機會她就去供養或者是布施。 她就會去找一個師姐,會寫字,可是這個師姐平常就是比較不容易捨。這老菩薩每次來就說,你幫我去作功德,去道場裡面,或者哪邊有法會要寫牌位隨喜的時候,就請她幫忙,然後她就是把這個功德金、善款都交給比較年輕的這個師姐。那師姐平常她也不做這一些供養,她就覺得,你自己都這麼窮,我還有個房子可以住,你連個住的房子都沒有,都八十幾歲了,還是租房子,可是你還可以這麼做,她就是有那一種覺得難得、讚歎之心。所以她慢慢自己好像也願意慢慢…有機會…你說叫她主動,像這個老菩薩,她做不到,可是有機會,多多少少她也願意跟人家結一點緣,就是從一點點。可是人家這老菩薩每次拿個三千塊,她慢慢可以從一百塊布施,就跟她隨喜,其實真的是可以達到有一種感染力,布施的這種善行它是有感染力的。接下來… {原文} 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或雖非慳然無資財,與彼資財令於三寶樹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令餘一類調伏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 「如是若自親教軌範,弟子,助伴,是慳貪性不能惠施」,如果是我們自己的親教師、軌範師…親教師、軌範師就包含了幫我們剃度的剃度師父,還有受戒的戒和尚,軌範師就是我們在受戒的時候,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也就是教授我們的這些師長。還有「弟子」,一個是尊長,一個是弟子,然後「助伴」,就是我們的道友,我們身邊的這些法眷屬。「是慳貪性不能惠施」,他們的性情慳貪,不能夠慷慨來行布施,或者「或雖非慳」,就是他雖然不是性情慳貪,「然無資財」,但是他沒有多餘的資財可以布施,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與彼資財令於三寶樹修布施」,我們就給他,我們自己有多,他沒有多,我們就給他,使令他在三寶中,「樹修布施」(這個「樹」就是樹立、建立的意思),就建立起布施的行持。「自己不做」,我們自己…我這些錢我是要來布施的,可是我不是由我自己來做,我是給我身邊的這些眷屬…(他沒辦法,性情慳貪,或者是他沒有能力去布施的)去行布施。 「由此因緣自所生福彌更弘多」,由於這樣的一個因緣,比自己去做、去行布施,所生的福德是會更多、更廣大的。不一定說「我這個錢當然是要用我的名字」、「當然感謝狀一定要是寫我的名字,怎麼可以寫你的名字,這樣子功德迴向不會唸到我」…不是的。所以這邊講得很清楚,你給他做,你幫助他來行,這樣的福是更大的。「令餘一類調伏煩惱」,使令某一類眾生他能夠調伏慳貪不能夠捨的煩惱;「圓滿一類善法樂欲」,又圓滿另外一類眾生他歡喜布施的善法欲。如果他是因為慳吝的關係,你就調伏他慳吝的煩惱,如果他是因為沒有資財可以布施,你就圓滿他布施的善法欲。「攝受有情成熟有情」,「攝受有情」就是針對慳吝不能捨,你攝受他,調伏他的心性,使令他的心轉變,從慳吝轉變為歡喜布施。「成熟有情」就是成熟他的善根。 接下來… ◎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