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參與佛教單位的募款活動時,要保任自己清淨的發心
2013/05/10 22:08:17瀏覽1356|回應0|推薦4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從性質上,有三種布施」,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上一堂我們介紹到布施分做三點來說明。總要地來講,就是說應該怎麼樣來行布施,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依於六種的殊勝:依止的是菩提心;然後所布施的是所有的、沒有遺漏的,都布施出去;還有布施它的目的是非常地殊勝的,是為了要讓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得到現前、暫時的安樂,乃至於究竟解脫的利益來行布施;第四個就是如果是證得空性的菩薩,他有方便善巧,他的善巧方便是非常殊勝,而我們資歷、修行階位比較淺的凡位的菩薩,至少要以通達空性正見這樣的一個見地來行布施,就不會有很多「相」上面的執著;第五個就是它的迴向是特別殊勝,因為它是將布施的善業的功德果報,是要迴向能夠成就佛果的,不是我們小小的(現在我們是這功德做了之後,我生病能夠好,或者事業能夠發達順利,如果能夠滿願,就覺得非常歡喜滿意了),但是在我們整個布施它的發心上面,它要有這樣的一個迴向,不是小小心量的,而是要迴向無上菩提,因為你的心量大的時候,你來做布施,其實它的功德才是更廣大(那我們也不是因為這樣子來想說,為了要廣大的功德,所以我要心量大,嘴巴裡面可能是要迴向一切眾生,可是心裡上面還是耽著於功德,那就不好);第六種殊勝就是清淨,也就是在我們修學菩薩道的過程裡面,漸次地滅除了煩惱障跟所知障,漸漸能夠達到清淨,能夠完全清淨的這樣來布施,這個是最殊勝。這是要依於六種殊勝。

那另外還要具足六種波羅蜜,就是我們在布施的同時,也要同時具足其他五度這樣的一個精神,其實每一度都是這樣子來做的。各別來說的話,分別來說的話,出家跟在家,布施也是有它重點上面的不同,這是第二個。總而言之,就是我們在家菩薩,他是以財布施為主,出家菩薩他是以法布施為主。當然所謂的為主就是,沒有絕對只能侷限在這裡面,而是它的著重點在哪裡。如果這個出家菩薩,他宿世的福德力大的話,他自然能夠得到很多的供養跟財物的積聚的話,那他也能夠來行布施。

第三個部分就是講到,布施就它的性質上,有三種不同的布施。我們常常講說三種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當然我們在《廣論》這邊,六度的重點裡面講的是財布施。法施也講到,包括佛法的內明,乃至於世間的學問跟技術,還有你教導世間人怎麼樣在生活上面、生計上面,能夠維持一個不造作惡業,也就是能夠從事正命的這樣的一個行業,這樣的一個事業,這是屬於法布施的部分。那無畏布施就是幫助眾生,從人或者是非人這些,我們說動物、旁生,乃至於其他的,我們說靈界的眾生,其他道的眾生來的、給與我們的怖畏,乃至於自然災害的一些恐怖,我們去救護他或者去安慰他,使令他脫離恐怖、脫離憂愁,這個是屬於無畏施。

上一堂有講到布施的部分,其實我們做每件事情,就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剛剛講,我們在家眾主要是做財布施嘛,培福嘛、積累功德嘛;法師他的工作就是要做法布施,為什麼我們今天要來做布施,要把布施的道理講清楚,所以他不是來參與你勸募的工作,而是來告訴我們佛法上面的道理,也讓我們知道布施它的發心在哪裡,我們為什麼要來圓滿布施、成就這件功德。大家清楚知道,而不是為了比較、爭勝,不是為了有這個壓力,好像我做會長,或者我做什麼長,沒有帶頭去做什麼,他會有壓力,就是讓他非常地理解布施這件事情,然後他歡喜發心地來布施。法師還是一樣做法布施的工作嘛,然後居士他是做財布施,因為很多的事情也是需要眾緣來成就。只是它這邊有講到,這位霞惹瓦善知識,他為什麼不為出家人來去廣泛地宣說財布施的功德,就是不希望出家人為了自己也能夠做廣大的財施,然後去在他的戒律上會有一些虧損、毀犯,就是我們講的一些比較不如法的事情。

因為畢竟來講,過去來說,因為現在時代畢竟不一樣,我們講這個修行人(不一定是出家人),當然是出家人為主,因為出家人他沒有這些世俗的家務、應酬這些,他可能他就可以在深山裡面修行。以前的人是怎麼樣,像我們看過去的蓮池大師,他們都是在深山裡面修行,像金地藏,他們都是在山裡面修行,也沒有去招攬信眾,變成現在的一個大道場或成立一宗,沒有這樣子。可是因為他的道德,修行就是有功嘛,是有成就的,(我們有一句話叫「德不孤,必有鄰」)他的道德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是人天擁護,所以會有那個因緣,不是只有我們人道眾生,還有其他的眾生,他會有一些護法善神,他們也希望這個法師他能夠…他就是自然會有人來依附他。像過去虛雲老和尚也是一樣,他走到哪裡,人家就跟到哪裡,就在深山裡面。他是我們當代的,算是我們現代民國之後的大德,他躲到再荒僻的深山,都會有人不久之後…而且那時候的傳播沒有像現在,還有什麼手機,都沒有,可是就會有人慕名而來,然後希望依止這個善知識來修行。

所以一般就佛法的緣起來講的話,應該是這樣子,就是說你一個修行,其實他的基本生活是很簡單的,他的吃住食衣,修行人來講,是很簡單的,他也不用每天去換一套衣服,不需要,他所受用的、需要的很少。他一旦修行有成績了,當然就會有人願意跟他學習,是慢慢慢慢聚集,乃至於我們出家在家,都有願意來跟這位大德學習,然後慢慢就形成…可能法師本來是一個破草寮的,然後慢慢大家覺得有一個需要,大家希望能夠依止這位大德來修學的話,就開始會想說:「是不是我們要有一個場地,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慢慢慢慢大家就是,不是我們出去去講,我現在有一個規劃,就是我計劃做一個什麼,然後我們來募款。其實就緣起法來講,其實應該是它是因緣自然成就,就是你的道德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你的福報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你修行有功,自然會有人來依附,也不是他特別費盡辛苦這樣去籌募的。

當然在古時候是這樣。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這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修行力又不夠,福德力又不夠,大家可能都要搭戶外帳篷、露天露營了,所以現在還是會有一些需要去募款。主要就是,不是看他募不募款,而是看他的發心。其實有些很有修行,他也會去募款啊,他也會募款去建寺安僧啊,像虛雲老和尚,他這麼有修行,他也會去籌募、復興道場。可是你要看他的動機在哪裡?其實有的時候,你做同樣的事情,可是動機發心是不一樣的,所以有的時候真的是只有自己知道。他也是興建一間一間的寺院之後,蓋起來之後,由僧人去住,可以安居,可以修行,他就走了,有因緣再去復興其他的,他也會去做籌募,也是會有。所以我們也不能光看表相說,一定不可以有護法會,或一定不可以有募款,不是這樣子;但是最重要,你要看他的發心。這個發心,我們凡夫的眼光,可能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可以看得懂這一些事情,但是就是我們不管成就哪一個道場的這一些功德,勸募的這一些功德什麼,我們自己發心清淨。

因為你自己發心清淨的時候,我們不用去簡別說它到底是不是清淨,就像我們說人家來跟我們乞討,我們布施,你也不用去很努力地去簡別說,他到底是不是拿來斂財啊,或者是拿來自己享用啊;雖然說要蓋道場、蓋什麼殿,結果一半的錢都是自己拿去享用,都不用去想這些,因為你只要是自己發心清淨,那個緣…即使說你暫時有那個緣,你一直保持一種清淨的發心,你會有你清淨的因緣,會現起。所以可能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有一些…因為過去結的緣嘛,你可能會在這個道場,我們不用急著去…像有的時候有些人他就很不放心,他就怕被騙,他就是急著要去簡別這個到底是不是如法,這是不是什麼,其實你只要保任自己的清淨發心。可是你怎麼保任?我們不能說,我們自己有時候連自己發心清不清淨,也搞不清楚,有沒有什麼貪求,然後這樣的想法對不對,也不清楚。

唯一能夠讓我們越來越清楚的,就是要聽經聞法。你只要一直保持就是你在佛法上面有所學習,而不是說只是聽別人講,人云亦云,你越來越有正知見的時候,你越來越能夠簡別,即使你跟著是一個我們說不如法的地方的話,你還是可以保任你的清淨,而且你也可以在這裡面,你一樣培養你的功德,但是你也會有機會再碰到清淨的道場;或者是說,你本來以為這個不怎麼樣的,後來經過你長年的薰修,你才發現到,其實這樣的一個善知識是非常難得的。所以其實主要我們自己本身要一直薰修正法,然後你慢慢地,所招感的因緣都會是清淨如法的,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在佛法上面的學習越多,其實也給我們更多的判斷的、分別的一個資糧啦。所以有的時候,很多事情我們看,有些大德、某個老和尚,其實他的修為非常好,他慈悲心非常地大,可是他有一些事情他有一些開源,他那個開源他也不是為了他自己,可是如果說我們要拿戒律去規範他的話,說他這樣好像不太這個,這樣的話,我們就是可能會…你不知他的方便在哪裡。

比如說像我們現在在台灣,最不能夠、比較不好講的事情,比如說男女眾道場來講的話,有些老和尚他為什麼還會剃度女眾呢?你看他修行很好啊,他剃度女眾,他可能他是…他男女眾是分別地非常地清楚的,甚至他們的生活範圍、區塊都是分開的,像有些老和尚,比如說像五台山夢參老和尚,他雖然剃度女眾,可是他是幫人家剃度的,為什麼?因為如瑞法師她不剃度,她在普壽寺,因為她當初出家的時候,她發了這個願,有些師父他不剃度弟子,可是有些人想要跟她學習,想要跟她出家。老和尚開這個方便,但是我剃了之後,一樣她是到如瑞法師這邊,一樣是在女眾部,它不跟男眾參合的。所以我們有時候,我們不敢一下子說、斷然說,這樣是對或這樣不對。依戒律來講,現在有很多的開源,因為佛他也是有講,他圓寂之後,有一些小小戒可捨,可是小小戒,那個小小戒當初沒有問清楚,所以現在這個小小戒的範圍很大,所以你要看他的發心在哪裡。然後他雖然做這樣的一個動作,可是他之後,他後續他沒有讓它有機會不如法,它後續之後,她一樣去到女眾部,女眾的持戒的環境裡面,一樣可以清淨的、如法地修行,她依止老師,她一樣可以按部就班這樣來學習,就沒有好像男女混雜,都沒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他們男眾是跟著老和尚學習,女眾就是在如瑞法師這裡學習。

所以最主要還是要看發心,可是這個發心就是,我們自己不能感情用事,只要是老和尚做的,全部對;有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去跟他問清楚:「老和尚你這個…何必嘛!」他就會告訴你,他為什麼這麼做。你自己可以簡擇,因為每個人他的開源不太一樣。但是在這裡面就是,我們出家人來講的話,因為在經典裡面有講到說,法布施它也有分上中下三品。下品的法布施就是,我今天說法是為了財的關係,為了錢的關係為人說法。如果說我們的發心、動機沒有把持好的話,如果我參與這個募款,或參與所謂的護法會這些的組織,或者是工作的時候,有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保任我們的發心的時候,我們可能有的時候,看起來是在說法,你在勸說他,我們講的好像也是佛法的內容,可是那個內容都是…就是說你那個心裡面想的還是人家口袋裡面的錢:「他到底能夠發心多少?那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希望說,以他的財力,他可能出五萬塊、十萬塊或二十萬塊。」

這樣子就是,他雖然也是說法,那就是下品的法施,因為他想的就是…在經典說,他是不以悲心來利益眾生,你想的不是怎麼樣讓他開智慧,而你講的就是除了…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只說布施法,其他的法不說,你就是希望他能夠拿錢出來供養,這個就是下品的法布施。那中品的法布施呢?它就是為了名聞,前面是利養,第二個是名聞,名聞就是希望別人會覺得…恭敬我,對我覺得我這個法師是有學養的,這是中品的。那上品的,它就真正是無私清淨的,真正希望說我這樣說法是可以讓你開智慧、解脫的。

所以就要避免這種過失啦,就是法師他在參與這些募款的時候,就是要很確定自己的這個發心,不然就很容易會造成這個大德霞惹瓦善知識講的,你在這裡面,你可能會為了募款的目標,想到最後都已經不是想到「我怎麼讓他能夠解脫」什麼,而是很多都已經落到,「我怎麼樣能夠讓他…」、「怎麼跟他講」、「怎麼做」、「要營造什麼氣氛」、「喝個下午茶,還是一個茶聚,還是一個什麼聯誼活動」…他想的就是已經變成…剛才講的,他是為財利的關係才去說法,這樣就是會比較不好,也讓人家會有一種就是交易性的感覺。這種就是好像我做什麼事情,做這個事情就是等於功德財嘛,用這個功德來換我的什麼東西。

所以有些…其實怎麼講…當然我們不知道對方法師是怎麼樣,他可能也是救人心切嘛,希望趕快…因為自殺這個不是一件好事情嘛,他可能這樣講,而且中間已經經過這麼多的轉述。但是重要就是,我們其實一般在跟人家講這些事情的時候,其實光我們「布施波羅蜜」就有好一大段,對不對,其實最好是在平常的時候,他就要薰習培養這樣的一個觀念,因為如果是在那種節骨眼的時候,有些人他平常如果對佛法他沒有接觸,或者他也沒有很好感的話,一下子跟他講這些,他就感覺說…有的時候他也講不出來,就覺得怪怪的,好像我要做什麼,然後才能夠幫助我這個家親眷屬,可是這個「做什麼」都要花這麼多錢,那他就會跟那種…有些真的是,社會上也是有那一種啊,那種斂財的、騙人的,它不見得是佛教的,它可能也是假藉著宗教或者信仰的名義,根本就是…甚至什麼神壇,或者他是什麼什麼的使者,哪個八仙的使者,哪個哪個,然後他用這樣來斂財。其實那個八仙多麼地冤枉啊,呂洞賓、何仙姑也都很冤枉啊,他們其實根本都是假的,可是他會用這樣來斂財,他就會分不清楚,你到底佛法跟其他有什麼不一樣,因為他平常沒有接觸。

所以有些道場它是發心在幫人家做臨終關懷的,幫他助念這些,它是真的沒有收錢。可是它還是再三希望說,你們最好…不是說我家裡有一個信佛的、念佛的人來請我拜託,希望家裡有人,已經病了老了,正在等著,希望請道場來做,道場都是希望說,你平常就要…他那個觀念就要建立起來了嘛,就是要有。不要說像之前我們共修一個師姐,有一天很急地跑來跟我們講,因為她母親已經快要八十幾歲了,那個身體好像是跌倒,突然就好像不行了。因為她已經出嫁了,台灣人就是嫁出去的女兒,你不能作主嘛,但是她現在學佛了,她很希望對她的母親能夠有一點幫忙,因為他們全部家族,只有她一個人學佛。她就是已經好像跟家裡面主要可以作主的人有達成共識,當然後面的喪事她插不上手,但是老母親往生的助念的部分,就是二十四小時還沒有淨身、入殮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讓她來安排,就是請人去幫她助念。她就說要請法師下去住個兩天,給她念個一天一夜。

我說:「你還算得好好的,她什麼時候斷氣你也不知道?」然後再來,她如果現在還是清楚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開始要給她一些觀念的輔導?你看她到時候嚇得半死的時候,不是說念佛就可以耶,對不對?你要先給她觀念上面,先讓她能夠放心、安心,然後就很安適地大家來幫她念佛,這樣子會比較理想一點。她說現在又不敢請師父去,因為怕老人家看到師父會很緊張。「對啊,因為看到了,就好像是那個使者來了,黑白無常來了一樣嘛。」她說現在念佛也很害怕,我說念佛很害怕,為什麼?一定是你的關係,因為他們全家只有她一個人學佛,為什麼念佛很害怕,你一定是沒有跟她講,你一定是讓她覺得 我開始念佛,就是準備要送你走了,你一定是讓她…。一般人來講的話,你就是活到九十歲、一百歲,也是怕死啊,對不對?她平常身體壯得很,她跌了一跤,結果好像昏迷過去、休克過去,她醒過來,她還是想要活啊!那你跟她講:「你趕快念佛,你趕快念佛,阿彌陀佛接你去。」她當然不願意念佛,她會覺得說,你就是希望我死嘛,也不能這樣講,就是你是對我好,因為你學佛,可是你這樣讓我很害怕。我本來可能還可以多活十年的,結果一念阿彌陀佛,她說你越誠心念,阿彌陀佛來接你,我才不要咧,我怎麼可以讓阿彌陀佛來接我,我還要再活個十年。

我說你要跟她講嘛,阿彌陀佛他是大醫王(不是說一定要照我這樣講,我這個版本講),你今天要讓這個老人寬心,是要讓她對阿彌陀佛生起一種歸依的心情,對他很放心、很信任,然後今天他是一個大醫王,如果我壽命還有的話,我可以沒有這個、不用受很多的病苦,我就可以很快地康復,然後可能比生病之前、跌倒之前還更健康;如果說我今天真的時間到了,我就可以安詳也無苦的,然後正念分明的往生。不一定要…我們現在自己老是把阿彌陀佛跟往生劃上等號,把她嚇得半死。她說:「對啊!對啊!我那時候就這樣跟她講,因為那時候情況很危急。」我說:「對啊,很危急。所以你現在叫她念佛,她不念。因為她覺得我念阿彌陀佛,就是要來帶我走的。」

所以我們在平常,包括布施也是一樣,就是你那個觀念,他平常沒有的時候,你現在很急,然後就說你可能要放生,問放生十萬條魚,看你家境不錯,十萬條魚大概只要十幾萬,如果你是放那個魚苗的話。她聽了,她有錢她不見得願意布施,因為她平常沒有那個觀念,然後她就覺得這個到底是敲竹槓,還是真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她就會有這種…甚至她就會覺得,她不敢再接觸,因為她不知道她再接觸下一個道場,或下一個法師,他會不會開口是要二十萬條的放生,她就會有卻步。所以其實這個布施,我們自己已經在道場裡面,我們學習,我們知道。別人怎麼做,別人的發心是什麼,我們也不用去…因為真的看不到,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看很多男女朋友交往了多少年,結婚之後還是…交往了十年,結婚十天就離婚了,因為我以前都沒有認清楚過他,就這樣子。

所以我們只能保任自己的發心,自己不斷地要常常觀照、審查自己,反省我的發心有沒有跑掉了?我是不是已經落到…不知不覺落到也在跟人家爭名爭利的份上了?如果是的話,我們趕快轉回來,至於別人,我們沒辦法管的。因為每個人過去善惡業的種子太多了,你不知道他哪一天哪一個煩惱種子現前,也很多人修行中途就夭折,因為他遇到障礙,遇到冤家,遇到他那個宿世非常深重的煩惱現起的時候,他可能就暫時中斷。那這也沒關係,因為他之前修的,還是有積累他的善業功德。所以這種事情太多了,我們也不能說別人他一定是不對。一定是不對,也不能這樣講,就好像我們說,不能說募款就一定是不對。

◎註:法師上面的開示,除了前面稍微總結一下前一堂課的重點;後面的部分,主要是針對某同學的提問而回答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760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