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3 17:21:14瀏覽6104|回應0|推薦4 | |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布施而言,出家跟在家有其不同的重點」,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接下來,第三個是布施,從它性質上,有三種布施。…… {原文} 施性差別有三,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講三種布施,「施性差別有三」,就性質上,有三種不同的布施。第一個它講「法施」,「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就是沒有顛倒地,能夠正確地開示佛法。我們說就是佛法這個「內明」(佛法它的智慧之學);然後「如理教誨工巧等明」,除了佛法之外,也包括了世間的知識跟技術,這也是屬於法布施。在藏傳的佛法裡面,它把這一些世間的知識技術,它大略有分「五明」(大五明),就是內明、工巧明、音聲明,還有因明、醫方明,除了內明是佛法之外,其他是屬於世間的知識技術。你也就你所了解的,所專長的,去行法布施。 還有「世間無罪事業邊際」,還有在世間,如何不去造作罪業,乃至連微小的惡業都不造作。也就是說,法布施從最殊勝的,當然就是學習佛法,然後也包括你世俗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還有就是在世俗生活裡面,你如何不造罪地從事正當的工作,也就我們講的一種正命的工作(他除了懂得知識技術,可是他要維持生活,如何讓他的生活,讓他天天所從事的職業裡面,他不去造作罪業),就是你要教導他怎麼樣去從事一個正命的、正當的一個工作。這個是法布施。 第二是「無畏施」,「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也就是國王、盜賊,國王…等於是國家的法律政策啦,盜賊就是他會偷竊我們或者搶劫我們,這個是屬於人給與的怖畏;還有「獅虎鯨等非人怖畏」,獅子、老虎、豺狼虎豹、鯨魚等這些非人、這些旁生,乃至於我們說另外一道的眾生所給與的怖畏,都屬於非人怖畏,包括那一些羅剎啦,這一些都是屬於非人的怖畏;還有「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水及火等四大種,指自然環境的災害,因為自然環境它也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和合而成的。所以從人、非人的怖畏,乃至自然災害的怖畏,我們把他救度出來,把他救護出來,使他解脫這樣的一個恐怖,這個是無畏施。 非常幸運地,我們20121221不是世界末日。其實說起來,我們就佛教徒的認知來講,每個人其實他的末日都不一樣。如果說是日本311罹難的這一些眾生,他根本不用等到1221啊,311就是他的末日了嘛。其實我們要緊地就是趕緊地斷惡修善,因為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裡的話,我們又欣求極樂,說起來,「人間末日的那一天,就是我們極樂生日的那一天」,所以應該是可喜可賀的日子,而不是驚惶恐怖的、非常害怕、哀哭的日子。…很多啊…那一天大家聚集起來,看是聚集在廟裡,還是聚集在家裡,反正就是防範於未然。其實我們這裡非常地幸運,可能大家福報大,又有一些默默的大修行人在加持著我們這塊寶地,不但那一天…你如果還天氣陰陰暗暗的,大家心裡還毛毛的,還想只要子時還沒有過去,這一天的怖畏可能都還有一個陰影在心裡面,偏偏那一天天氣特別地好。你說到了禮拜六,隔一天天氣還不好,那一天天氣特別好,叫你要擔心恐怖還擔心不起來。所以這些怖畏,其實都是我們要去行施,讓眾生解脫出這些恐怖的這些內容。 好,接下來我們要跟大家分享一段影片。{點擊此連結,觀看影片:天下父母~《救救竹子》} 其實這主要給大家看是竹老爸,他很難得的這一種布施。我們之前曾經有跟一些師兄師姐分享,有一些人會覺得說,這個不知道是來還債,還是來報恩的,會想這樣。淨空老法師常常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離不開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常常佛法會講說,佛法的因果觀是自作自受,其實我們在這一種人與人之間,我們這種人際相處,或者是我們跟眾生相處的過程裡面,其實有一些東西,每一件事情它都是有宿世的因,一定是有,因為竹老爹他能夠這樣子有情有義地對待他的這一家人,一定有一個宿世的因緣。但是這個因緣,我們不能把它都當成理所當然,因為其實他這樣做,他能夠在這一世這樣的付出,我們看他就一臉慈祥嘛,發出這種善心…其實這個,我們佛教徒就說,你怎麼樣去看待、面對所有來到你身邊的因緣,其實只要你能夠善用你第六意識的這種善分別心的話,其實每一個因緣,它都是能夠增長我們的善心善念,其實一切的因緣都可以變成善緣。 所以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裡面,它有一段就講到,它講到六度嘛,首先講到布施。布施是在六度裡面最容易修習的,所以先說布施。這邊就譬喻說,這個世間所做的事情,我們都是先容易做的就先做,所以先說布施波羅蜜多。因為布施是一切有情,無有不能布施者。有情眾生乃至於像藥叉、羅剎、獅子、豺狼虎豹這一些非人的眾生,還有這些獄卒,還有屠夫、劊子手這些,這些是眾生裡面、有情當中,我們認為是邪命的、非常暴惡的,他尚且都能夠離開慳貪而行布施。那他怎麼行布施呢?就對他的子女。比如說,他對他的子女可以怎樣,「養育男女慈念乳哺」,他還是會愛護他的子女嘛,而且能夠慈心地護念他,從小把屎把尿,把他帶大。「然此眾生雖不能知福利之事」,這些眾生他雖然不知道什麼福德、功德利益的事情,以憐愛子女的關係,令得他的身色,還有他的體力、壽命,都能夠得到安樂,離開飢苦的痛苦。這樣的父母對於子女,它也叫做布施。因此在六波羅蜜多裡面,先說布施波羅蜜。 以上所說的這些藥叉這一類的眾生,他也不知道他的對境是福田,還是不是福田,他沒有這樣的分別,只是因為有這一種慈愛護念的關係,來行布施。他這樣子做,因為他一直湧現一種愛心嘛,其實我們為人父母,或者是為人長輩,我們對待晚輩的時候,為人師長也是會這樣,你在跟他相處的時候,你在照顧他的時候,那個愛心、那一種善心一直出來。所以他一直積累他的這一種善念,「當作人身」,就是他來世還能夠做人,而且是「富有資財所須無乏」,是非常能夠富裕,而且沒有匱乏。「以此習故,所生之處常離慳貪,給施一切,能除有情貧窮困苦」,就是因為他這樣的串習,從他對他小孩的這種呵護,所以他一直串習這一種善心,乃至於將來他所投生之處,他能夠沒有慳貪,而且他能夠有餘裕,能夠供給布施一切有情眾生,也能夠除去其他有情眾生的貧窮跟困苦。 所以我們看竹老爸,真的是非常難能可貴。你看像我們台灣的報導,現在老人問題很嚴重,講到照顧老人的子女,不是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他願意,實際上在照顧的這些人,百分之六十、七十以上都已經有憂鬱症,因為照顧老人很累,二十四小時。這竹老爸是照顧三個不良於行,他這種照顧也是二十四小時;而且剛剛那個鄰居講得很對,因為他們就是最貼近的生活,他如果是健康的,你還看得到未來的一個希望性,他們這樣的一種身體狀況,是沒有未來性的,因為到最後都是會心臟衰竭而死的,而且他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他如果能夠在睡夢中安詳往生,已經算是好走了。所以在這樣看不到未來…你看我們照顧老人都容易有疲倦感,因為老人就是已經遲暮之年了嘛,戲都要收場了,好像沒有未來性;而小孩子呢,你這樣把屎把尿,可是你還會做個美夢。所以現在網路很多部落格是什麼…天下癡情的父母親,從孩子還沒有生下,懷孕的那時候開始,就開始寫BABY的日記了。照顧孩子有一個希望性,可是照顧老人,照顧這麼嚴重的病人,他沒有希望性,他能這樣堅持不懈。 所以這樣的一個布施,他不但可以說,財施、法施、無畏施,其實都有了。因為他給他們一個教養,也就是提供他們能夠有學習的一個機會;那財施是不用說,從內身外財,這樣的為他們服務,為他們付出;然後無畏施呢?等於是說,竹老爹給竹子一家人,他們精神上的一種非常大的支柱。所以我們佛法裡面就講,雖然一切都有宿世的因果,可是你每一個因緣,它如果來,雖然你說有些人就說這個不知道是什麼因緣,很想去探討,就算他們過去有這樣那樣的故事,其實他現在在做的時候,我們可以從竹老爸他的談吐裡面,還是可以看到他這個愛心還是比較多的,對這一家人的護念慈護之心。所以他這樣十幾年下來,你看到他的臉,不是特別疲憊,不是特別滄桑,而是一看到他,就覺得特別慈祥。 所以這樣子其實也是這邊講的,他其實不懂得,他也不會講,他也不懂什麼功德善法,他也不會去簡擇他是一個殊勝的對境,可是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其實一直在累積他布施的功德。我們說布施,雖然我們還達不到波羅蜜,可是其實我們有機會就可以做很多財施、法施、無畏施。這邊講到,你即使是非人,最低下的、最人家看不起的職業,最不好的,你都可以在你的身邊,可以照顧的這些眾生裡面,你都可以對他們行布施。所以有些人他特別有愛心,他就會特別去餵流浪貓、流浪狗,或者流浪貓、流浪狗生了之後,為了避免被市公所帶去安樂死,就把牠分配,看有沒有需要的人。這一些點點滴滴裡面,都是在行布施,這些都是在做無畏施嘛,也是在做財施嘛。我們今天時間到,我們先到這邊。 ◎註1:法師所引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的內容,經查證係出自第四卷,茲摘錄原文如下: 佛告慈氏:「我今為汝廣分別說。其布施者,於六度中最易修習,是故先說。譬如世間諸所作事,若易作者先當作之,是故先說布施波羅蜜多。一切有情無有不能行布施者,若藥叉,若羅剎,師子虎狼,及諸獄卒屠兒魁膾,此等眾生於有情中極為暴惡,尚能離慳而行布施。云何布施?所謂養育男女慈念乳哺。然此眾生雖不能知福利之事,以憐愛故,令得色力壽命安樂、離飢渴苦,亦名布施。以是義故,於六波羅蜜多先說檀波羅蜜。又如一切貧窮有情,飢寒裸露身心不安,何能造作種種事業?若與衣食令得安樂,然後能修種種事業。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見諸有情貧窮所逼,不能發起無上信心,修行大乘種種事業。先施一切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令心安樂,然後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行大乘種種事業。以是義故,六度彼岸布施為門,四攝之行而為其首。猶如大地一切萬物依之生長,以是義故,先說布施波羅蜜多。如上所說藥叉等類,不知福田及非福田,由愛念故施於乳哺,當作人身,富有資財所須無乏。以此習故,所生之處常離慳貪,給施一切,能除有情貧窮困苦。所以者何?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先行布施波羅蜜多。有來乞者皆施與之,不得顰蹙,亦不邪視忿恚懷恨而行布施,隨其所有而施與之,不得遲疑而生慳悋。於所愛物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國城妻子、奴婢僮僕、象馬七珍,不生慳悋隨乞與之,乃至一念不生追悔。若生疑惑,當知是魔。何以故?魔王波旬化為財寶令使慳悋,以此方便惑亂我心,於大菩提而為障礙。以是義故,不應慳悋。如是思惟,一切珍財愛戀之心,皆應捨離。」 ◎註2: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68頁第4行開始。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