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施而言,出家跟在家有其不同的重點(原文: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2013/04/26 16:51:26瀏覽5357|回應0|推薦5
※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課程裡,法師所開示的內容中所節錄出來的;本文接續上一篇文章「總說應該怎麼樣來行布施」,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

接下來就是要分別說明在家跟出家的不同,我們看文…

{原文}
第二者,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施。《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開示宣說一四句頌,此所生福極多於彼。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

第二個部分,分別說明的部分,「總之」,總而言之、總體來講,「經說」,在經典裡面講到,在家菩薩他是應該修財布施的,而出家菩薩他是應該以行法布施為主。在《菩薩別解脫經》當中說,「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如果說在家菩薩他以遍滿了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國土的七種珍寶(就是我們世間上絕對珍貴的這些財寶、珍寶)來供養如來應正等覺,用這麼多的充滿恆河沙數諸佛國土的珍寶來供養佛(「如來應正等覺」就是佛,我們說佛有十個名號嘛,這邊只是列舉,這個「應」就是應供,「如來」、「應供」、「正等覺」都是指佛),這樣來供養佛這麼殊勝的一個對境。比較起來,「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如果出家菩薩為眾生開示宣說一首四句偈,就一首的四句頌(像我們常常唸的,譬如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四句偈一首)。這樣子,「此所生福」,為眾生開示、說一個四句偈這樣的一個福德,「極多於彼」,遠遠多過前面講的在家菩薩所行的財布施,對諸佛以充滿恆河沙數的珍寶來供養。我們已經覺得這財布施非常不容易了,可是如果出家菩薩為眾生來做法布施的話,這樣的功德更大。

「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特別聲明,佛他沒有開許,沒有允許出家菩薩來修財布施。當然我們在家菩薩不是就不能夠修法布施了,我們隨緣也都是跟別人分享我們學習佛法所得到的智慧,所得到的這種正確的觀念,我們平常也都在做法布施,不是一定要升座說法。因為佛陀時代也沒有…佛常常「為諸眾生不請友」,自己觀察到哪個眾生因緣成熟,就去那邊跟他開示,有的時候甚至連說法的形相都沒有,好像跟他聊幾句話,漸次地引導他。所以法布施它是可以在隨處所行的,但是這邊講的是出家跟在家它有不同的重點。接下來我們看,它再做解釋…

{原文}
《集學論》說,此中密意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當行財施。霞惹瓦云:「我不為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

在《集學論》說,「此中密意」,前面這一段經文,其中所隱含不顯、含蓄的義理,也就是它真實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障礙聞等」,就是為了避免出家人,障礙他的聞思修行,「謂遮出家」,就是為了要遮止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因為佛說六度四攝都要從布施下手嘛,所以我們要趕快,要廣行布施,你出家人三衣一缽,你去哪裡廣行布施,你要去積集財寶,因為你已經不能從事世間的生產,那他就要想辦法去積極囤積、累積財寶去行布施,它只是要遮止你因為這樣的一種累積,去積集這些財物,而影響了你的聞思修行。

「若無妨害自善所作」,但是你如果在沒有妨害道業的情況之下(這個「自善所作」就是說我們出家人他有他的本分事嘛,他自己所應該作的善業功德、所應該修的善法,他不妨礙的情況之下,也就是不妨礙他道業的狀況下),「由宿福力多所獲得」,就是他宿世的福德力非常地厚,他不用去辛勤勞苦,他就能夠感得很多的財富,「當行財施」,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之下,他雖然出家了,他也沒有去募款,也沒有去做什麼累積財富的事情,也沒有去做生意,也沒有去投資什麼,都沒有去做這些,他自然因為他福德力,他可以得到人家又供養你這個,又供養你那個,這些東西你也不會用到,你有這麼多東西,你就可以去行財布施,是這樣子,也不障礙你道業的修行。

「霞惹瓦云」,這個是一位善知識,「我不為汝說施功德」,這位善知識他不為出家眾來說財布施的功德,他不特別去說這一些。「我是宣說攝持過患」,他只是宣說「攝持」(就是我們說守護、不能夠捨、慳貪不捨)的過患。「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這是對於出家眾他都已經出家了嘛,還辛苦勤勞地去追求、去營謀、去積極累積財寶來廣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使令他原本清淨的戒行,就生起了很多的毀犯,那就好像原本健康的身體,長出許多膿包、爛瘡這樣子的不理想的。「不喜之語」,就是這個善知識他不願意見到這樣子,有智慧的人他不希望…你出家人就應該好好來精進你的道業,怎麼變成說去囤積很多的,去積集很多的財物來行布施。這個是在家跟出家的佛弟子,他各有所重。為什麼會這樣子說呢?因為我們出家眾他是有戒在身的,他很多的戒律,為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有所制止,有一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要有節制的,有些事情是我們應該主動去做,特別它是一種少欲知足的精神,所以它會遮止很多這種貪心。

譬如我們說布施有功德,他為了布施的功德,就會不斷地增長他的貪心,因為你凡夫眾生,雖然是出家了,可是他心還是會有欣羨、會有渴求,所以他看到一些這種富貴的境界,有時候心還不免會動。他如果因為這樣子來想「他要多行財布施來積累他的功德」,這樣子就是會增長他戒律上很多的過患。因為他在營求的過程裡面,他會越貪嘛,又為了要達到目的、業績,又會有一些不如法的方法,或者是自欺欺人,然後又說是善巧方便,很多很多的過失都會出來了。他可能為了要達到所謂的業績,這個業績實在不應該我們出家人講的,可是現在也很多嘛,就是你看起來,人家就講這個叫企業化的走向,分北中南幾區,然後每一區它每年度的業績…業績是什麼?包括你的信眾人數要達到多少,你的收入要達到多少,還彼此之間有一個競賽,然後每年要提出一個計畫,年中、年末還要檢討你有沒有達到業績,應該要收入一百萬,為什麼只有八十萬,這要檢討其中的問題。

這個裡面為了什麼,就是為了那個業績,他就會做很多其實跟他的戒律相違背的一些事情,所以會使令他的戒律有很多的毀犯,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就會出現了。但是你怎麼安自己的心呢?就說這是一個善巧方便,實際上它不是善巧方便。為了要避免這樣的過患,出家眾應該是以法布施為主,你只要把法布施做好的話,其實你也不用擔心你道糧不足,你也不用擔心生活不下去。其實我們從古至今,即使到現在,還是很多,他就是關起門來清淨修行,平常你要來還不給你來,因為它會影響我們出家人修行。有的它甚至六、日才開門,有的它甚至一年只有幾個節日才給你開門的。他很放心啊,他不會覺得我是不是這樣子,以後人家不來,人家不知道我,不知道,他可能會被其他的道場找去參加什麼燈會又什麼會,反正每個道場逢年過節都有很多的法會。他都不用擔心,可是他也一樣可以道糧不斷,那就是因為他能夠清淨地來做他該有的修行,然後如法地修持,清淨他的戒行,自然就會有守護。

接下來,第三個是布施,從它性質上,有三種布施。……

(前往下一篇)

◎註:若要參照書籍頁次的話,本文係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67頁倒數第3行開始。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7548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