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
2012/10/15 15:21:56瀏覽1112|回應1|推薦3
上一篇講到「十八不共法」的第十二個「解脫知見無減」,本篇從第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開始。

第十三是「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是「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是「一切意業隨智慧行」,這十三、十四、十五是說,佛一切的身口意業都是隨著智慧而行。佛都是先觀察眾生他的因緣,還有他的根性、他的業障、福德各方面,然後隨智慧而行,來度化眾生,因此佛他的身口意都是在利益眾生的。在經中說,「諸佛乃至出息、入息,利益眾生」,這出息入息就是我們說的呼吸之間,都是在利益眾生,何況是身語意業,「故作而不利益」。

第一個就是,惡性的眾生他聞到佛出入息的香味,就能夠生起信心、清淨心,然後對佛生起愛樂之心,光是聞到佛他呼吸的氣息,這個惡人、造惡的人,他都能夠生起清淨信心而對佛歡喜。至於造善的天人,天人聞到佛他呼吸的香味,他也能夠捨掉五欲,因為我們知道,尤其是欲界天的天人,非常耽著在五欲樂裡面,天人當他聞到佛氣息的香味,他都能夠捨掉五妙欲,能夠發心來修善。

像聲聞跟辟支佛就沒辦法做到這樣子,因為他們有時候他的身業跟口業,也沒有智慧的觀察,意業有時候也會陷入無記的狀態。聖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我們凡夫眾生,我們常常都是不隨智慧行,然後起煩惱造業。

我們上一堂也講到,有討論到像畢陵伽婆蹉,他每次就要用惡口來對恆河女神講話,弄得恆河女神非常地惱怒,跟佛告狀,他這個口業就是沒有隨智慧行,他沒有智慧的觀察。其實他這樣講,會惱怒眾生,他也不管,不管這些。因為我們知道阿羅漢都挺有個性的,他沒有惡意,他確定他自己是沒有跟煩惱相應,他很多習氣是不去觀照的。

像我們說憍梵波提尊者,我們又稱為牛呞尊者,因為他過去世當過牛,所以他這一世還有牛的餘習。我們知道牛的餘習是什麼?殘餘的習氣,就是因為牠不只一個胃嘛,牠就是把草吃下去之後,先吞到肚子裡面,然後有空再拿出來。因為牠生理功能跟我們不一樣,所以繼續地咀嚼咀嚼把它嚼碎。所以憍梵波提,就是這個牛呞尊者,他這一世也是,有這樣的一個習氣,就是吃完之後,他嘴巴還會一直在那邊動動。

我們凡夫眾生,分別心特別地重,看了之後不歡喜,就會對尊者不起恭敬心,甚至會起輕慢心,所以佛就交待這位尊者到天上去,因為天人沒有這些分別心,天人他只看重你是一個解脫的聖者,他就歡喜供養你。所以佛就交待牛呞尊者到天上去,受天人的供養。他也是一樣,他雖然已經證得阿羅漢,可是他還留有這種殘習,就是因為他的行為不隨智慧而行,沒有觀察到其實這樣是會讓眾生見到之後,不但不起歡喜心,而且可能會起慢心。

所以小乘的聖者,他沒有辦法像佛這樣子,身口意都做智慧的觀察,因為他們這些都是一種習氣的展現,雖然是沒有煩惱相應,但是它不隨智慧而行,所以會有過失,會有口業的過失,或者是身業的過失,就是因為他沒有先用智慧來觀察,不能夠隨智慧行。

在金剛經裡面,佛說須菩提尊者他是「無諍第一」,就是因為他每天要去托缽之前,他都要觀察,他要入定觀察,今天走這條路線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人看到我不歡喜,他就不走。這個就是他有做智慧的觀察,但是不是所有的時候小乘的聖者他都會這樣子去觀照,所以有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過失。

我們前面有講到,身、口還有意這個念都無失(身無失、口無失,跟念無失),然後現在講的這個身口意隨智慧而行,這兩者還是有一點差別。前面講的身、口跟意念沒有過失,是指沒有特別的因緣,沒有特別的因緣的時候,佛他的身行、他的威儀,不會有任何的過失,他的口業、他的心念都不會有過失的。現在講的身口意隨智慧行,是講到說有因緣的時候,就是遇緣對境的時候,佛他會先觀察眾生的根機等等的這些狀態——「他的智慧明不明利啊?」「他的業障重不重啊?」「福德夠不夠啊?」他都會先觀察,然後才說法。也會根據這個眾生他的根器,有時候會說善法,有時候也會告訴你,善法它的自性也是空的。

佛如果觀察這個眾生,你為他說善法,他就會執著善法,他就會看…如果他現在連斷惡修善都做不到的時候,那他就先跟他講善法,要止惡行善,然後他想要求好福報,想要求功德,這一類的根性,佛就先為他說十善法,斷十惡業,等到他能夠行善的時候,福德也累積夠多的時候,他自身也覺得不能夠停留在這樣的一個階段,他想要解脫的時候,佛又會再進一步地跟他講,一切的善法它自性也是空的,所以連善法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夠自淨其意。

所以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自淨其意,這是一個過程,佛他會針對眾生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根器,他觀察之後才來說法,所以我們說佛他能夠一切身口意都隨智慧而行。

那也有人問,雖然是這樣講,道理是如此,可是有的時候,佛他在世的時候,我們看他的身業跟口業,也不像是隨智慧而行,既然身業跟口業沒有隨智慧而行,那表示他的意念、他的意業也是沒有隨智慧而行。經中有舉幾個例子,我們這邊就略略簡單地舉一兩個例子。

比如說這個語業來講,就有人提出來,佛在世的時候,他也會罵弟子,他也是會罵他的學生:「你這個狂妄愚癡的人!」你看佛好像也有惡口,其實這個惡口,不是惡口。就是這個嚴峻苛責的話,我們說這個苦切語,罵詈,罵弟子這些話,我們講這些呵責的話,罵人的時候,是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他自己本身心不清淨,是瞋恨心相應,他是以瞋恨心在罵人的,這是一種;那另外一種呢,他是憐憫眾生,想要幫助眾生、教化眾生的。

離欲的人(包括外道修行的人),能夠離欲,他都沒有瞋恨心去罵人,更不用講佛嘛。那佛他如果他有這種苛責,就是罵學生、弟子的這種時候,他都是因為要憐憫他,要教化他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有一些眾生,你跟他好言好語,你用柔軟語教他,他不受教,他有聽沒有到,馬耳東風;你一定要嚴厲苛責他、罵他,他這個時候才會警醒,「哎呀,師父罵我了,那我得警醒一點」,就會努力一點,這時候才能夠契入於法。

我們有一個例子就是,這個良馬,這個馬牠如果是一個上等的馬,只要看到鞭的影子,你不用直接打到牠身上,鞭子一甩,牠就已經…牠就趕快向前衝了;可是如果是遲鈍的驢子,你要打在牠身上非常地痛,牠才會慢慢地走。就是說眾生也不一樣,有些人你一罵他,他就…你不用罵他,你教誡他,他就非常地慚愧,他就願意依教奉行;有些他就要用嚴厲的方式。

再來,如果佛他有這種苛責,就是罵弟子的這一種口業,我們也不應該去懷疑佛或者去責難佛,說「哎呀,佛啊,你也惡口啊,你也起瞋心啊」,因為佛他根本就…他的惡心已經早就滅去了嘛;只是他這種真切、慈護、護念眾生的心,就好像慈父教他的孩子一樣,雖然他會用罵他,甚至會處罰、體罰,可是都是為了要成就他的孩子,他不是出於惡心的。

你看在《金剛經》裡面講,佛他在因地的時候,做忍辱仙人,被暴惡的國王割掉身上的鼻子、耳朵、手腳,可是他都沒有生瞋心啊,也沒有出惡口啊。他那時候都還沒有得道耶,還沒有證到聖道耶,他尚且都沒有惡心,更何況佛現在已經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他三種煩惱都已經窮盡了,他對一切眾生都是大悲心具足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懷疑佛,他是有惡心來罵人的。

再來就是說,佛他如果這樣子在罵人的時候,說「你這個狂妄愚癡的人啊!」其實這個不叫做惡口,它是柔軟語、真實語,怎麼講呢?因為這個弟子,的確是因為他的三毒煩惱發起,所以佛要說他,你是狂愚,你是狂妄愚癡,這是真實的,他的確是如此。

再來就是說,他這個弟子,佛所教他的善行善事,他不肯接受,不能夠理解佛陀他的苦心,不接受佛語,所以佛說他是狂妄愚癡,這個是真實的,並不是佛因為生氣,亂罵一通,絕對不是這樣。

然後,佛因為他已經證得我空、法空的智慧嘛,他常常觀這個無我,觀這個無法,怎麼可能他觀照這個空性的智慧,他哪裡會有惡口?只是我們眾生不了解佛心,就會尋求佛他口業的過失,就會看到這個現象,就覺得說「哎呀,佛其實也是跟我們差不多,也是會有失去控制、發脾氣的時候。」

所以如果眾生能夠了解他對眾生深切悲憫之心,如果能夠體會到佛對我們這種心,即使佛叫我們入到火中,我們也會非常開心地依教奉行,好像夏天很熱的時候,跳到水裡一樣,是非常好樂而且是非常願意地去依佛所說而行,何況佛只是跟我們做口頭上的教誡,我們居然就這樣不接受。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我們現在為人弟子,常常會有…就是如果今天被師父給罵了,「哎呀,高興,師父終於肯教我了,我是可以教導的弟子,所以師父可以對我講重話。」有些人他反而他對師父,被這樣子苛責的時候,他會覺得師父願意教你。我們常講,師父願意教你,你還算是還可以教,如果今天師父對你客客氣氣,或什麼話都不講,這時候你才完蛋。

所以我們有時候,我們就等著師父哪一天終於可以願意罵我一下,「師父你有時候也罵罵我」,有的時候我們弟子都會自己去跟師父請求說…尤其是他看到別人被罵的時候,尤其這些都是前輩的師兄,師父都肯罵他們,不肯罵我,「什麼時候我才能夠被罵,表示我已經可以受教了。」對於這樣的一個眾生,佛他也會示現用苛責的方式。這是口業。

那也有人講說,佛這個身業也常常看起來,做一些不是很合宜的事情。比如說,佛有時候去外道…人家外道集會的地方,或者這是外道的一個…他們自己的一個團體、他們的單位。佛去外道裡面說法,然後人家也不信受他,這樣佛不是多此一舉嗎?所以這看起來,佛這個身業也沒有隨智慧行?

那回答說,其實佛他到外道裡面說法,佛他都觀察過的,佛知道這些外道,雖然這一世他不相信、不接受,但是為他種下將來解脫的因緣。他不管相不相信、接不接受,他這個解脫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然後也是為了要止息外道的毀謗,他們會講…外道講說:「哎呀,那個瞿曇啊(就是說這個佛啊),他非常地高傲,他看不上我們。」所以佛他主動地來到外道的群眾之中,自動走向外道裡面,為他們說法。

然後也有一些外道講…因為當時候印度也有一些外道,它也是出家修道的,他不是佛門裡面的出家,但是他也是沙門,就是不結婚,也是在修行。所以有一些外道講說:「佛他自己說他是有大悲心,能夠普遍地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他只為他自己座下的四眾弟子說法,那我們也是出家求道的,我們也是沙門,但是他不為我們說法。」所以佛為了要護念這些眾生的…這些外道的心,佛主動地去外道中,為他們說法。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佛看到外道他們在聚會,外道聚會的時候,他們就高談闊論…佛本來是要到其他的地方,但是外道的這些老師,遠遠地看到佛來,就跟他們講說:「哎呀,你們趕快安靜,佛他是歡喜寂靜的人,你們如果能夠安靜一點,佛可能還會願意過來。」佛就知道他們有這樣的一個心念,而且外道大眾也都馬上就靜下來,等著佛是不是可以過來。佛就過來跟他們說法,這些外道聽了之後,就是都不講話。

佛就是觀察,哎呀,其實他們都已經被惡魔…就是魔覆蔽他們的心,所以他們沒有反應。所以佛觀察之後,他就離開了,離開了之後,這些人他的魔障也離開了之後,就想說:「哎呀,我們聽到佛所說的這些妙法,佛都已經來跟我們說法了,我們應該要自求多福。」所以他們這些外道,雖然當時候好像沒有接受,都沒有回應,可是他們之後,等到佛離開之後,他們清醒過來之後,他們全部都去到佛的精舍,拜佛為老師,作為佛弟子,也都已經證得解脫。有一個因緣是這樣。

另外有一些是外道的弟子,他也對佛法有欣慕之心、欣羨之心,可是他又怕他的…師父在嘛,師父在,怕師父生氣,不敢去道場、去精舍聽法。佛觀察到這些外道眾裡面,有一些弟子他是很想要去聽法的,可是不敢去,那佛就主動去。主動去之後,這些外道弟子聽了之後,哎呀他的信心堅固了,他對佛法有了信心了,然後他就再也不受制於他的老師,他就去到佛所,作為佛的弟子,也能夠成就道業。

所以這樣種種的因緣,佛他有時候,他也會到外道裡面、大眾裡面去說法,雖然眼下你看起來他沒有接受,也不相信,但是實際上,佛都是有他的立意,他有他的用心,而且他們也都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的。

也有人提出來說,曾經佛也很奇怪,那件事情不說了,就說為什麼佛他還要在外道之前袒肩露背,就是他把他的衣(我們說佛陀時代,身上的衣,就是他的袈裟),把他的袈裟脫下來,在外道前做這種事情,這不是很不適宜,我們說非威儀的事情嗎?很不恰當的事情?其實這也是有因緣的。因為這個外道、苦行外道,他們非常地自傲,就說只要…他們對自己的知識非常地有信心,就說沒有人被我問難而不會滿頭大汗的,只要被他問難的,對方一定差不多都會被問倒,沒有問倒,也一定要被問得滿頭大汗,因為太難應付了。他們就口出這樣的話,而且他說,即使是動物,像大象乃至這些樹木瓦石,聽到我問難的話,也都會流汗,就是非常地自傲。講完這些話之後,他就來到佛所,跟佛辯論。

佛就質問他、這個外道,結果佛一問這個外道,外道全部沒辦法回答,結果佛沒有流汗,外道汗流浹背,汗水流到地板,全身都濕透了。佛就跟這個外道講說:「你之前不是講說,沒有人不被你問難而不滿頭大汗的嗎?那你看你現在已經汗流浹背,整個地上也都濕透了。」你看我們熱的時候,坐的墊子都會濕掉。然後佛就說:「那你現在看看我,有沒有流汗?」這時候佛就把他的袈裟脫掉,就說:「你看,有沒有流汗?哪裡有汗?」所以有人講:「那佛也不用脫掉他的袈裟,有流汗看得出來。」就有人講說:「有的人是頭流汗、身不流汗,有的人就身流汗、頭不流汗,你怎麼知道佛他看起來沒有流汗,身體有沒有流汗?」所以佛他要把他的袈裟脫下來,讓外道生起信心,外道看到佛真的是都沒有被他問難而緊張地流汗,他就生起了信心,然後也都歸投在佛法。

所以其實佛所做的,我們很多時候,在場的時候、當事的時候,可能其實佛看起來,做的事情好像也有一些過失,其實不是,他都是隨智慧而行的。如果我們去看經,都會發現非常地生動有趣,其實也非常地人性化,佛他做的一些事情,我們可能不能夠理解,但是佛他都是有他的道理的。

那第十六…十八不共法第十六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是「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是「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就是十六、十七、十八是說佛知道有現在、過去、未來三世的智慧,都是通達無礙,沒有缺少的時候,所以才能夠做到一切的身口意都能夠隨智慧而行。以上就是佛的十八不共法,這十八不共法就是只有佛有,聲聞小乘、菩薩也都無份,只有佛他才能夠圓滿一切。

那我們接下來看經文,17頁倒數第4行:「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村莊,繁雜的地方跟比較鄉村的地方。以下佛就是用幾個譬喻來跟龍王說明修十善業的重要,就好像所有的城市還有鄉村,都是建立在大地一樣,佛還有三乘聖者所成就的一切功德,也都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面。

「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就像一切的花草樹木,都依賴大地才能夠生長一樣,「此十善道,亦復如是」,十善業道也是這樣子。「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人天的果報,都要依於十善業,才能夠獲得。我們說五戒十善,它是通往人天的基礎,如果我們不能夠修持五戒十善的話,我們連人天的果報都不能夠得。

「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聲聞獨覺,還有菩薩的果位,乃至我們一切佛法中的成就,都要依十善業道為基礎。經文把它比喻為十善大地,可見十善業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基礎,必經的,就是成就三乘不可或缺的資糧,所以十善業道在我們整個修學佛道中,是非常非常地重要。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一段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流通分,就是佛講完這一部經之後,龍王還有諸大比丘、大菩薩,還有一切天人阿修羅 這些眾生,都根據各自的根器,得到相應的利益,法喜充滿,然後非常非常地歡喜,而且願意依教奉行。

那我們這一部《十善業道經》在這邊到這裡圓滿,也希望我們到這邊也是一樣,跟這些天人阿修羅等也是一樣,就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能夠來奉行十善業的教導。

到這邊有沒有什麼問題?

(…省略…)

◎註:

  1. 「呞」字,唸作「施(ㄕ)」。
  2. 本篇已經把「十八不共法」介紹完了,然而法師在後面還有其他的開示,因此有興趣的讀者請看下一篇文章「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五)」。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6945065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v8r3cy
2013/05/11 15:04
醫療器材進入家庭成了居家保健器材用品,文明的人群生活的繁忙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或多或少會有些大大小小身體上的小痠痛在家保健不麻煩運動健身腳踏車、中頻機低週波電療儀、紅外線照射治療器、濕熱墊、養身健康型氧氣機,保濕超音波噴霧器、血壓計血糖機體脂計、保護腰部與膝關節類的護具以及頸腰椎牽引器、手腳運動器不勝枚舉。富康世界醫療器材用品:http://fuekan-worl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