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6 02:21:43瀏覽1312|回應1|推薦16 | |
五代(西元 907~979年) 北宋(西元 960~1127年) 南宋(西元1127~1279年) 元(西元1271~1368年) 明(西元1368~1644年) 清(西元1616~1912年) 1870年後李鴻章以北洋大臣的身分從頭到尾參與洋務運動,是關鍵的主事者之一。 吳永(1865~1936年)跟郭嵩燾學古文義法,是曾紀澤的女婿。 慈禧太后棄北京西逃時,他在河北懷來迎駕,後隨扈西行,過程中將親歷、親見、親聞有關的慈禧太后、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清末重要歷史人物的行儀,輯錄為”庚子西狩叢談” 。 · 嘗自謂: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如歐陽公所言"半生名節,被後生輩描畫都盡",環境所迫,無可如何。; (I.E. 李鴻章早就看到日本的野心也積極備戰及盡力避戰; 當時,力主對日開戰的是光緒皇帝(1871-1908年)及他的老師翁同龢。 以”無端”之詞襯托”難言之苦”,甲午之戰時,李鴻章已是七十一歲,避戰而不可得,致”一生事業,掃地無餘”之憾。 中日終有一戰”拖得一時,躲不了一世”。) · 又曰:"功計於預定而上不行,過出於難言而人不諒,此中苦況,將向何處宣說?" (I.E. 這乃是籌辦鐵路並應付滿清官場文化的真實苦境,在這種”科舉官僚”制度下,每一個為官者的處境都是如此的。) · 又曰:"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 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I.E. 是誰”必欲爽手扯破”? 就是不能明說的沉痛的指控---二十三歲”少不更事”的光緒皇帝啊!!) · 又曰:"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於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一篇議論,藉此以出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當此等艱難盤錯之際,動輒得咎,當事者本不敢輕言建樹;但責任所在,勢不能安坐待斃。苦心孤詣,始尋得一條線路,稍有幾分希望,千盤百折,甫將集事,言者乃認為得間,則群起而訌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納。往往半途中梗,勢必至於一事不辦而後已。大臣皆安位取容,苟求無事,國家前途,寧復有進步之可冀?" (I.E. 這真像是在說台灣被派系把持的立法院---農地蓋豪宅的法條是怎麼通過的? 國、民兩黨的立法委員幹的事!!) · 又曰:"天下事,為之而後難,行之而後知。從前有許多言官,遇事彈糾,放言高論,盛名鼎鼎;後來放了外任,負到實在事責,從前芒角,立時收斂,一言不敢妄發;迨至升任封疆,則痛恨言官,更甚於人。嘗有極力訐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顧台院現在,後來者依然踵其故步,蓋非此不足以自見。制度如此,實亦無可如何之事也!"言至此處,以足頓地,若猶有餘怒者。 (I.E. 哈,挪來描述台灣許多媒體的評論及社會運動的發言,多貼切!! 更形象的描述就是”一犬吠影、眾犬吠聲”,特別是在核能及環保的議題!! 李鴻章是有感而發,特別是對有”道德文章”的翁同龢!!) 這樣”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的洋務運動失敗是必然的!! 日本維新的啟動比中國早一些,在1854年,美國培裡遠征( Perry Expedition)打開日本的門戶,日本意識到西方全面的優勢,接受美國的通商條件----知道自己的落後就是自我救贖的開始。 長州藩和薩摩藩與荷蘭接觸有很長的時間,日本開放門戶後,在1855年就在荷蘭的協助下,設立造船所,著手建造大船;設立了西學所,研究西方技術和軍事知識;還選派官員到英國留學,後來成為日本改革政治家的伊藤博文(1841~1909)、井上馨(1835~1915)等就是這一批派出的留學生;軍事上,建設了水師和西式炮臺,裝備了有線電信。
明治天皇照片 日本的維新是在幕府時代就開始了,1867年繼位的明治天皇(1852~1912年)取得政權後,以天皇的名義發佈了”五條誓約”宣誓改革決心: · 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 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 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 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 破舊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 由中央有系統的推動: · 廢藩置縣---- 在中央的鼓勵下被廢的大名、士卿階級和商人經營實業使日本明治維新的實業發展在各個方面取得重大的進展---提高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 學制改革---- 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效仿西方建立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向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日本沒有科舉制度,就沒有”既得利益的官僚集團”的抵制,這可能是日本維新能成功重要的因素之一!! · 官制改革----1871年11月,明治天皇派出一個由岩倉具視(1825年10月26日~1883年7月20日)為團長率領50多人,訪問了歐美12國,重點考察和研究西方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教制度,到1873年9月回國,歷時1年零10個月。 為了適應憲政的需要,設內閣總理大臣,推行內閣制,使日本由中古的封建社會邁入了近代體制。 · 軍制改革---- 改革封建軍制,日本軍人進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參照德國兵制,實行徵兵制,建立西式近代化制度軍隊。 · 政治體制改革----1889年,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實施”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在民主、法制的進程中邁出關鍵的一步,這是使日本走上現代化最重要的一步!! 日本明治維新改革是系統、全面的西化,經過一代人時光的實踐,日本由中古封建的社會邁入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 滿清和日本的競爭勝負已定---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和戰敗的關係是微不足道的,主因是滿清上下的意識尚未覺醒,不知道自己的落後。 滿清面對歐洲要求開放通商的壓力,推動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有: · 一千三百年演化出來的科舉制度,產生龐大的保守反改革的官僚階層; · 明、清六百年,只能“代聖人立說”的制式八股文科舉,使人民失去了”好奇心”,少了”好奇心”就失去進步的動力; · 具備華夏巫術元素的理學文化清談孔孟,”虛偽矯情”沒有實踐力; · 絕對的專製造成華夏人民的奴隸性格,長期失去作為主人的意志; · 滿清皇帝們“愚蠢自大的天朝意識”; 深層的原因在於文化形成的社會結構遏止任何可能的創新變革------甲午必敗的因素,必然是多元的。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