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2 03:10:08瀏覽435|回應3|推薦19 | |
五代(西元 907~979年) 北宋(西元 960~1127年) 南宋(西元1127~1279年) 元(西元1271~1368年) 明(西元1368~1644年) 清(西元1616~1912年) 觀念的改變是以”代”為單位的,由1860年到現在已是五代人的時光,將這個過程簡略敘述,可以宏觀的瞭解當時科舉出身士大夫們普遍性的觀念,然後再比對一下現況-----錢學森、陳履安、李嗣涔等許多受過”理性科學方法”訓練的人,也會產生”形而上的感覺相信”,這或許就是文化演化的返祖現像(Cultural atavism)-----在各種訴諸民粹的政治活動,華夏巫術的傳統依然根深蒂固!! 1825年,英國開始用鐵路運送煤炭;到了1870年代,全球已經鋪設超過21萬公里的鐵路,美國東西橫貫鐵路已經通車。 鐵路工業相關的製造工業標準、號誌系統、運務作業流程、路網聯運等的機制都趨於成熟,滿清應該有很好的機會以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縮短試誤法(Trial and error)學習的時間。 唉,視野、觀念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成就---改變思維,是自助、自救的第一步!! 靠鴉片走私發跡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1876年以”修建馬路”的申請施工,確建了從上海起到吳淞鎮14.5公里的鐵路火車公司,一時之間引起轟動。 當時兩江總督沈葆楨兼任通商大臣,是林則徐的女婿,基於民族主義---“西人在上海吳淞一帶既可買地設車路,何不遍國以擅自行自辦耶?”---上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張收購。 洽談收購過程複雜,因發生碾死華人事件,最終以285,000兩白銀贖回,贖回後竟下令全部拆除----是誰的決定? 及為何如此決策? 沒有資料可佐證,很可能就是兩江總督沈葆楨的決定----當時的李鴻章是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是平行的關係。 劉錫鴻(?-1891)是1876 年任清朝駐英使館副使和出使德國大臣,並兼任駐奧匈、荷蘭公使,寫了本”英軺私記”,可以利用超連結當作遊記讀一讀,是記錄當時赴任的見聞及他的”價值觀”。 他憑曾“奉使西洋”的經歷,奏摺以“火車實西洋利器,而斷非中國所能仿行也。臣竊計勢之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反對鐵路的修建,一時之間成為反對修築鐵路的意見領袖,將包括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1826年-1893年)、 戶部尚書的翁同龢(1830~1904)、 內閣大學士張家驤(1827-1885)、 福建巡撫李福泰(1806-1871)、 江西巡撫劉坤一(1830-1902),都串連起來反對並抵制鐵路的修建-----比現在反核的聲勢還大。 白紙黑字奏摺中的各種振振有詞的觀念,依然還存在華夏巫術文化中。 反對修建鐵路的理由: · ” 輪車所過之處,聲聞數十里,雷轟電駭,震厲殊常,於地脈不無損傷。"; · “ 煙傷禾稼,震動東陵(指位於河北遵化附近的清朝皇陵),先王神靈不安”; · “ 驚耳駭目,鬼神呵譴”; · “ 山川之神不安則旱潦之災易召”; 反對架設電報的理由: · ” 電線之設,深入地底,橫沖直貫,四通八達,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傳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藉使中國之民肯不顧祖宗丘墓,聽其設立銅線,尚安望尊君親上乎?” 1880年,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是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他運用地方大臣的資源及”一些小手段”進行唐胥鐵路的鋪設,1881年完成後---是用馬拉車箱方式運送煤炭,以符合是建設”馬車鐵路”的說詞及避免破壞風水,久而久之”華夏巫術文化”就習慣了這個新生事物,才轉變由蒸汽機車頭運送煤炭。 1881年2月14日,滿情朝廷下達上諭:“鐵路火車為外洋所盛行,若以創辦,無論利少害多,且需費至數千萬,安得有此鉅款?若借用洋債,流弊尤多。疊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著無庸議。” 注意翁同龢當時的戶部尚書角色,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是依據歲收編列預算,預算的抵制就不可能推動大規模鐵路建設!! 1889年5月5日,光緒皇帝親政後,經過洋務派反覆上書,終於發佈鐵路解禁的上諭: “此事(築鐵路)爲自強要策,必應通籌天下全域。”;”但冀有益於國,無損於民,定一至當不易之策,即可毅然興辦,毋庸築室道謀。”至此鐵路的興建才能整體有規劃的進行----只是修築鐵路的決策就花了二十多年的寶貴時光。 這時,滿清上下都還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泥沼內找不到方向及出路。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