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1 05:01:34瀏覽1092|回應2|推薦28 | |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西元581年至西元907年,有三百二十六年的期間!! 隋朝(西元581~618年),有37年,約一代人的期間; 唐朝(西元618~907年),289年,約九代人的期間; 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學界對魏晉南北朝、隋、唐的研究很全面、深入且細膩。 明治維新後知識界覺醒能夠”認識”文物古蹟的歷史價值,進而使學術機構及公民社會重視,以實踐行動推動文物的保護。 伊東忠太照片 1896年,日本成立古社寺保存會之後,在奈良發現了唐代木構建築---法隆寺---那時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1902~1903年,日本學者伊東忠太(1867年-1954年)在中國華北地區進行古代建築及雲岡石窟的調查。 1931年,在他編寫的”支那建築史”中提到他這一年的考察沒有發現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而且對殘存的遺跡廢滅破壞的嚴重情況感到吃驚。
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 1929年,中國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開始勘查中國木結構的古建築。 1937年 6月,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發現了建于西元 857年(唐朝大中十一年)的佛光寺,這是當時被發現的第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後來又發現一座更古老建于西元 782年(唐建中三年),在山西五台縣的南禪寺正殿----在華夏大地這是僅有的兩處唐代寺院破舊部份的殘存!! 雖然推翻了伊東忠太的考察結論---”華夏沒有殘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但也突顯出華夏大地殘遺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稀缺。
唐代木結構南禪寺照片 1972年,挖掘懿德太子墓,出土最珍貴的文物是四十幅壁畫,不僅非常具體瞭解唐朝當時”貴族階層”生活的情景,其中有一幅很細節的繪製出當時的閣樓,有助於研究唐代建築的形制,可以”些微彌補”地上木結構及建築欠缺的窘困。
懿德太子墓壁畫局部_閣樓 日本寺院及這幅出土的壁畫,印證了梁思成對唐建築特徵---“斗拱雄大,出簷深遠”的描述。 為什麼日本能夠保留較多、較完整的唐代木結構的寺院了? 其中的一項重要的因素是---日本的寺院主持可以葷食、娶妻、生子,寺院是可傳承的家產,這就有特定的繼承人管理及維修。 華夏的統治階層為政治目的發動多次”滅佛運動”以及寺院是公共產業---敦煌莫高窟就是最好的例子,大難來時將佛經湮藏後就各自亡命天涯---能殘留下的寺院就是”自然律發展的偶然”性,又一次被近代歷史的發展印證了!! 文化大革命的期間,在”破四舊”的口號下---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地面上的活人,以”民粹的破壞行動”摧毀了無數的殘存的有形的古文物,但是,屬於形而上的”四舊”至今依然不動如山而且更茁壯!!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另一個口號”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地面下的死人所保留的古文物又被”民粹的挖掘行動”重見天日---形成現今中國在”新建的古蹟”中保存因”厚葬舊風俗”而保存的古文物!! 文化漸變特質具備”群眾”原始、堅韌生命發展的自然律,不依”個人革命意志力而改變”的---毛澤東發動的文化革命,以失敗告終久就是必然的!!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