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Governments have at last thrown the world a lifeline
2008/10/18 05:16:27瀏覽623|回應1|推薦23

全球金融危機轉向

(GOVERNMENTS HAVE AT LAST THROWN THE WORLD A LIFELINE)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2008-10-17

上周,全世界都看到英國“好樣的戈登”在行動。  面對英國金融體系從內部崩潰的局面,英國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出手了。  布朗政府提出的方案全面而又大膽,相應地,代價也會很高昂。  但是,這種代價比一場可能發生的經濟蕭條卻又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其他國家現在對此表示贊同。  上週末金融政策制定者在華盛頓召開的會議取得了成果,他們先是發佈了一份概括性公報,接著出臺具體行動方案。  歐洲國家能達成協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布朗確實無愧於“領導人”這一稱號  結果是,儘管前進的道路依然佈滿障礙,但世界沒有跌入深淵。

政策制定者終於意識到,解決如此嚴重金融危機的方案,必須包含那些“個體上必要總體上充分”的條件(individually necessary and collectively sufficient) 

有兩個條件是必要的:大量提供流動性,以及幫助財務狀況不佳的機構改善資本結構 

另外兩項措施也會有用,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為放貸機構提供擔保,以及購買不良資產  鑒於其複雜的金融體系和不良抵押貸款資產,美國施行全面擔保的難度很大,但購買不良資產中也會有一定幫助。  歐洲的情形似乎相反。

從規模和結構上講,各國所公佈的方案正是所需要的。  抑制擔保產生的扭曲效應,以及如何從部分國有化體系退出轉化為與此前相比監管更為有力的新體系,這是困難所在。  但本周發佈的聲明(尤其是處於風暴中心的美國)應該會減少這樣的擔憂。*

美國財政部終於拿出相對全面的救市計畫,歐洲則承諾,政府將注資至少1.873萬億歐元(合2.544萬億美元),這些公告也令人矚目。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已向該國三大銀行注資370億英鎊。

這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但它們能起作用嗎?

存在兩個風險:首先,對銀行信譽的擔憂或許會轉而針對政府信譽的擔憂;其次經濟低迷的程度可能比政策制定者認為的要深得多  這些風險確實存在但可以遏制

政府能負擔得起計畫支出的資金嗎?

我的答案是:是的。  事實上,政府應該能夠收回所有注入銀行業的資金。  假定經濟會復蘇  那麼,核心銀行業務將會盈利,正如它們過去那樣。  如果銀行能盈利它們就能償還政府投資  政府的任務僅僅是設計紓困方案,以確保銀行能做到這一點。

因此,(政府)負擔能力的問題就是財政信譽的問題:如果市場變得非常擔心支出,尤其在目前財政高赤字時期,對利率和匯率的影響可能會造成違約——或者通過通脹,甚或更為直接。  不過,這似乎極其不可能。

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重估美國貸款損失為4250億美元,按市值計價的抵押貸款、消費者和企業債務的損失為9800億美元兩項合計1.405萬億美元,高於去年4月份估計的9450億美元。   實際會損失多少尚不得而知,可能會少得多。 然而,如果經濟陷入嚴重衰退這個數字可能會大很多  不過,照上述估計,這也“僅”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0%

對於一場重大的金融危機而言,這無論如何也算不上非同尋常。  而且,近一半的損失都將由其他國家承擔感謝風險多樣化!)。  這樣看來,總損失目前“僅”占美國和歐洲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的5%  此外,通過以追加資本形式融資約4300億美元(對股東而言,其中大部分最終變成災難性的條款),總損失的一部分已獲得“彌補”。

在此背景之下,有四個問題必須加以注意:

首先,由於經濟正在放緩,已經簽訂的歐洲國內抵押貸款合約可能會出現進一步虧損;

其次,銀行業體系異常龐大、國內債務極高的國家,可能會面臨更沉重的財政負擔

第三銀行業仍需額外的資本,以抵消所謂“影子”銀行業崩潰的影響

最後銀行業還需大量改善資本結構

資深觀察家認為,基於以上原因,可能還需要1.5萬億美元的資本。   將這個數字乘以2,並假設這筆資金全部來自政府:它將仍“僅”占美國和歐洲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的10%  如果實際利率為2%,這意味著每年的財政支出將持續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0.2%(If the real interest rate were 2 per cent, this would be a permanent increase in public spending of 0.2 per cent of GDP.)   此外,這不會對資源造成額外的需求。這是承認過去的錯誤:即一部分人們以為是私人放貸的資金,最終變成了公共支出   事情確實是這樣!

按照目前的紓困計畫行事,幾乎所有西方政府都應該能夠擺脫其困境,但它們或許得向脆弱的鄰國(特別是中、東歐國家)提供一些援助。

這種相對樂觀的態度究竟是否有道理,還取決於衰退的嚴重性。  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IMF的觀點至多也就可以看作是憂慮的,而非災難性的

預計發達經濟體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0.5%,其中,美國為0.1%歐元區為0.2%

新興經濟體明年預期增長6.1%,而亞洲發展中國家為7.7%

總體上,預計以市場匯率計算的全球產出在2009年增長1.9%,較2008年的2.7%2007年的3.7%所有下降。

設想一種更為糟糕的局面很容易:資產價格進一步暴跌會破壞信心,從而引起消費和投資的大幅削減。 

但設想一種更好的局面也很簡單: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低,使央行得以推行擴張的貨幣政策,加速銀行資本重組,幫助維持信用,並在資產價格不可避免地下跌時,將其大幅超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西方政府已決定,將其巨額資金投入受創的金融業。  今後,我們仍將看到許多問題和不利的影響。   在某一個時候,我們也必須用私有化和更好的監管取代對金融業的部分國有化  但現在,這場危機的潮流已經轉向

*美國財政部“臨時金融穩定助理部長”(Interim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Financial Stability)尼爾•卡什卡利 (Neel Kashkari)向國際銀行家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ankers)發表評論,20081013www.treas.gov

譯者/陳雲飛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2307643

 回應文章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ally?
2008/10/19 15:44
全球金融危機轉向?  太好了﹐ 現在只想聽 good news!
Tomas(TomasTso) 於 2008-10-19 23:25 回覆:

是各國政府對世界拋了一條"救命繩" ----- "債務"不會憑空消失的-----大家要努力工作填補這些"債務"!!

什麼是"債務"?   

廣義的說 : 就是超過"實際需求"的"過多產出"----

界解決方案 : 提高"實際需求"消化這些"過多產出"-----

問題來了 :  儲蓄不足(特別是美國)如何消化?   更何況許多"過多產出"是因為"虛擬需求"造成的------過多的食物,四,五個小時後,肚子餓了,新的需求就產生了; 若因為房子價格上漲,多買一間,要等待"新的需求"----"現在只想聽 good news"---就要有耐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