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經濟是如何墜落的?(上)
2008/12/23 04:11:59瀏覽937|回應0|推薦38

這ㄧ次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原因,就連經濟學家都還在瞎子摸象,但政府的執政者不得不想法子拯救經濟避免災難,在這過程中,我們除了看熱鬧可以認真的關注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看看這次的經濟大危機往後幾年是如何被化解的,這過程可以提升我們掌握事實的能力!!

世界經濟是如何墜落的?()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FT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

2008-12-09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專訪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一位同事說, 眼下的金融危機, 讓原本覺得不可思議的變成了不可避免的。

張力奮(以下簡稱張):2008年,全球經濟經受了重創,正陷入二戰之後近六十年裏最深重的一場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對此大家已有基本共識  這場金融危機緣起美國的次貸問題之後波及幾乎所有西方投資銀行體系,美國房價也出現自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跌幅

(I.E. 哀哉,這個提問以現象層面的太簡化了問題的深度!! )  我們看到,全球信貸流枯竭,銀行被迫國有化,經濟秩序受到根本挑戰。如果說全球經濟“生了重病”,你會如何診斷這樣一位“病人”?

馬丁•沃爾夫(以下簡稱馬):嗯,現在我們回頭看,似乎一切已很清楚,遺憾的是,我們當時在預測時並沒能看明白。  我認為,我們正經歷的稱得上是一場完美的經濟風暴  在這場風暴中一些非常強有力的因素彙集在一起導致了一種極為緊張的金融態勢(I.E. 很有深度的否定了這個提問!!) 

這種金融態勢又與一些十分重要的經濟體緊張經濟態勢交互影響 尤其是美國和英國。

張:但是我們到底是如何落到今天這般境地的

馬:如果我們回頭看,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們都處於通脹相對較低衰退幅度很低的環境中,在發達國家尤其如此,這使得人們對經濟基本面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信心,特別是在投資領域。  整個金融市場的增長實際上已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相當景氣,金融市場的資產規模大幅擴張——這些現實也支撐了上面談及的自信心。  以美國為例,其金融體系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是國內生產總值(GDP)6倍。(I.E. 現象面的感覺)

其次我們擁有一個非常有利的低通脹環境,而中國在這方面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  原因是人民幣匯率曾一直盯住美元,美元下跌也導致了中國出口價格的不斷下跌。

(I.E. 這是對低通脹環境事實進行理性內部關系分析後的認識)

第三個因素,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儲蓄過剩”,即一些國家——中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出現的巨額經常帳戶盈餘。  其實新興國家並未借走這一大筆錢。  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接近2萬億美元美國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吸收了其中大部分——大約占到三分之二,而上述國家全都存在巨大的房地產泡沫。而這類住房泡沫又是以一種新型的金融創新產品,也就是資產證券化方式來提供融資的,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

(I.E. 題外話 : 理性認識事實就必須對各種因果元素之間的關聯性描述清楚----就像要認識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能釐清因果關係才能有答案!!----只有在細胞分裂(Cell division)的過程造成細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變異,而細胞分裂的過程只能發生在受精卵孵化的21天間認清了這個因果關係才能深刻正確的認識了事實"就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次經濟危機原因之ㄧ,是因為消費需求造成全球儲蓄過剩?  還是因為“全球儲蓄過剩”推動了消費需求”?  釐清這個因果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認識事實關鍵!!   這是ㄧ個還牽涉到價值觀的因素更有政治的因素攪和在其中---有的吵了!!)

金融領域總會出現一些創新的東西 因為人們走得太遠,這些創新往往十分危險。  人們原本認為這次情況會相對安全些,因為證券化資產散佈在銀行體系之外。  因此不會在金融體系和銀行體系內引發通常的那種體制上的風險。

張:但是,在今年第一季度前,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從美聯儲、各國央行,到金融管制機構以及直接首當其衝的投資銀行,當然也包括財經媒體,幾乎對正在逼近的這枚金融定時炸彈毫不察覺(I.E. 這又是ㄧ個現象面的感覺的提問!!),直到信貸開始斷流才恐慌應對。  是什麼直接因素迫使這場危機浮出水面,而後人們看到的是事態急劇惡化,自二戰後建立的金融體系幾乎毀於一旦?

馬:與這些巨額經常帳戶盈餘相對的,是家庭領域——尤其是美國英國家庭的入不敷出  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述變化帶來的非常寬鬆的信貸流鼓動,吸收了這些儲蓄。  所有這些事情絞結到一起,就埋下了這次危機爆發所需的條件。  我認為觸發危機主要是兩個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資產價格開始下跌

(I.E. 這是第ㄧ性質的因素!!  而且各銀行已將房屋貸款票劵化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各種衍生金融商品又將現時債務轉換為未來可償還的希望再度票劵化甚至於更進ㄧ步加上品牌信用後再創造新的衍生金融商品”------例子:雷曼兄弟的在亞洲賣得很好的金光黨商品保本連動債務基金”;各銀行發行的可贖回保證固定利息的銀行基金-----ㄧ旦資產價格開始下跌,就像原子彈釋放能量的原理ㄧ個中子的撞擊造成臨界物質的原子會釋放更多的中子連續的反應瞬間放出巨大的能量美國中央銀行用直升機撒鈔票”---幾乎零利率的供應流動資金後遺症非常大的救市手段---就是要避免市場資金流鏈的斷裂阻斷金融崩潰的連鎖反應) 

隨著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價)開始下跌,人們開始意識到這類證券可能會虧損。而當虧損開始出現,卻無人知道到底是哪里出現虧損。  持有這類證券的大多數實體都陷於嚴重的資本金不足,銀行自身也是如此,市場一團渾濁,理不清頭緒,整個金融體系中價值無法確定的資產到處都是。  最初持有這類資產的實體——比如在正式銀行體系之外的所謂“影子銀行體系”——開始不斷倒閉,原因是它們無法再得到融資也沒有人會再向它們提供任何資金(I.E 甚至於抽回資金--- : 開放式的基金投資者ㄧ定要求贖回)

許多銀行被迫將此類資產放回自己的資產規模中,便長期陷於資本不足,再籌資金。  它們在2007年和2008年初成功爭取到大量主權財富基金的資金。隨著虧損不斷出現及資產價格持續下跌,就觸發了這場危機。

此外,至少到今年夏季,大宗商品價格還在大幅上漲,富國中進口國的實際收入因此大幅減少,發展中國家也削減了支出。  因此,伴隨著局部地區的金融衰退,這開始製造出實實在在的衰退壓力。  上述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使我們步入這場真正的危機。  今年9月,美國政府的一系列臨時措施使美國成為這場危機的焦點。  而危機引發的大量不確定性迫使華盛頓做出決定,讓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

事實證明這一決()造成了恐慌局面雷曼的許多(甚至所有的)交易對手都意識到,自己可能已陷入一場或許需要很多年才能弄清真相的破產案中  由於這些交易對手完全不清楚誰的財務狀況好些、誰的狀況較差,就索性取消了對所有機構的信貸。  金融體系開始全面解體,所有投(資銀)行的資金都已耗盡,不得不變身為商業銀行,向美聯儲(Fed)尋求資金援助。  因為找不到其他任何形式的資金,這就造就了一種非同尋常的新型危機,最終導致整個發達世界對銀行進行緊急資本重組國有化,尤其是在歐洲和美國。

(I.E. 投資銀行的財務杆桿平均高達33----遠遠高過ㄧ般商業銀行的10~12倍的規模全球股票市場的調整就是去財務杆桿的過程----日本的股票由四萬多點在政府的干預下十八年逐步下降到今日的八千多點緩慢而痛苦的過程!!   )

在過去的一、兩個月中,顯然已見證了上述情況。  當然,在此背景下,衰退壓力最終戰勝了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趨勢,那類“脫鉤理論也走到了終點 

大宗商品價格開始暴跌(至少從有利於最終復蘇的角度來看,這是個好消息),全球因此即將陷入或者已經開始陷入一場深度經濟衰退

我們就是這樣落到今天這般境地的。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一過程的波及範圍和影響力都很大。  我認為復蘇會非常緩慢全球經濟衰退的時間會很漫長可能要持續若干年  這並不意味著負增長,新興經濟體將繼續增長。  但這可能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長幅度不會明顯高於1%——增幅甚至可能更低,如0-1%

(I.E.許多有能力認識事實的人們根據許多研究結果ㄧ直在不斷的提出警告在世界或設會大趨勢的氛圍下----是無效的!!  就如同二戰前國家社會主義的盛行,戰爭必然發生!!   人類的集體的瘋狂---ㄧ定要走到沒路了才會回頭的!!   只是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Proletariat)””毫不察覺”!!)

張:正如你提到的,多重因素導致我們落到目前這般境地。  這場危機背後最具主導性的直接因素,是否應該歸咎于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尤其是資產證券化的氾濫?  你是否認為,這類產品已嚴重損害了現代經濟學與經濟活動最根本的遊戲規則?

馬:我不這樣認為資產證券化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麼具有革命性  首先,交易簡單金融產品的證券市場已有很長的歷史。重要的是要記住一點,我們習以為常的債券和股票,曾經都是新生事物。  通過把一些證券捆綁一起,你就能將大量小額貸款打包成一隻證券。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瘋狂做法,如果組合恰當,這種做法顯然有可取之處。  但顯而易見的是,資產證券化進程讓現在的金融狀況變得更糟糕

但我們應該問自己,如果這些貸款全部通過銀行體系發放現在的情況是否會截然不同  即使通過銀行體系發放貸款,也仍會出現巨大住房泡沫,因為驅動泡沫的是貨幣因素其他的影響力因素而非資產證券化本身  銀行的資產規模自然要大得多,也可能更容易就此與相關方重新協商,但這些貸款仍會帶來大幅虧損,銀行仍將陷入資本流失的境地,除非政府對資本化施行完全不同的監管政策  因此,我的觀點是,即使沒有資產證券化,仍會出現非常嚴重的銀行業危機和很嚴重的經濟危機——這相當合乎情理。  歸根結底,要擺脫這般境地,唯一出路是防止泡沫和抑制信貸增長。  我不認為資產證券化本身能夠詮釋這場危機,它不過是誘發危機的因素之一

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經濟史上也許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收入水準和信用評級都很低的個人或家庭,能夠以零首付購買一套或兩套住房,甚至可從銀行借貸高達個人收入六倍的按揭金。  這類借款而後可被打包後進入100多隻證券,是否近於瘋狂?

馬:是的,這顯然做得太過火。  讓我們再次假設沒有資產證券化的情況。  這確實是個問題我不知道它的答案  我認為房價無論如何都會大幅上漲,因為實際利率降低資金也容易獲得

(I.E. 這是第ㄧ性質全球化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活動造成貿易的失衡貿易順差的國家又將龐大的累積外匯以負利率的方式支援美國的消費這場必然發生的金融危機----全球都是共犯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政策怎會變得更嚴格?  重要的是,多套住房擁有者人數增多——你所講到的——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利率過低、人們負擔得起更多貸款所致。  雙薪家庭數量大幅增長,也使人們認為自己能夠負擔更多貸款。  許多人都認為房價的大幅上漲將持續下去,這似乎使貸款變得相當安全。  儘管我確信資產證券化使情況變得更糟,但我絕不相信如果沒有它我們就能改變歷史(I.E. 以辯證的觀點認識的很透徹!!)

各國情況也有所不同。以西班牙為例,他們甚至在沒有資產證券化的情況下,製造出非常龐大的住房泡沫和房地產投資熱。  西方世界的住房泡沫無處不在,並不總是出現在存在資產證券化的國家。  還特別需要記住另外一點:美國國會確實有項特別政策(I.E. 1982;  加恩-聖日爾曼法案(Garn-St. 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可參考http://blog.udn.com/TomasTso/2489289),鼓勵窮人成為房主,這些人實際上本不應被鼓勵買房;而我還是認為,即使沒有資產證券化過程,這些人也會找到其他的一些方式。  不要忘了,許多這類虧損最終都出現在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帳面上——按我的理解——因為這兩家機構也被政府鼓勵幫助窮人買房。  因此,我認為不能將當前的困境僅歸咎於資產證券化。  事情沒那麼簡單

我一直注意到,金融體系是非常脆弱的,最近幾年的感覺更為明顯,在我最新的一本書中有所提及。 

金融體系之所以非常脆弱,是因為它所依賴的是人們執行承諾的能力——而這些事情發生在不確定的未來  金融體系要與不確定的未來打交道這使人們有時過於樂觀有時則過於悲觀也使金融體系自身變得極為脆弱 

另一個問題是由金融體系的基本特性引發的,即所謂的期限轉換(Term Transformation)到期日轉換(Maturity Transformation)  人們貸給銀行短期資金他們預計自己的資金會很安全能在任何時候取出  銀行則貸出長期資金,這顯然從根本上講就是一項不穩定的業務需要大量資金才能確保適度安全,且需要獲得央行支援。  很顯然,監管機構給銀行資本基礎的崩潰開了綠燈  而銀行在某種程度上知道,政府最終會救援它們,債權人也知道政府可能會救它們。

張:馬丁,你向來信奉市場自由主義大力宣導全球化  當前這場金融危機是否讓你開始修正自己對全球現行金融體系的看法  是市場的機制失靈了嗎  現行金融體系為何如何脆弱不堪一擊

馬:西方國家70多年來——大約有75年吧——都未發生過類似的危機。  也就是說,目前健在的人當中,沒有誰真正經歷過這種事態。  我當然也沒經歷過。  即使是上世紀30年代的危機,也不同於此次  那些此前對我來說只在理論上可能出現的東西,那些你腦中想像過的情況,那些原在認為只會在金融市場欠發達的新興經濟體出現的情況,突然間就成了現實——令人難以置信的現實。  它還讓我領悟到某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很明顯,上述危險遠超出我的想像,也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 

我從中汲取的教訓是,我們必須對金融體系中的市場失靈現象給予更多的關注

(I.E. 非常能掌握辯證法則認識論的答案---“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不清楚就必須先對 金融體系中的市場失靈現象給予更多的關注”!!  否則,ㄧ定是以偏概全!!) 

在我看來,這根本不會削弱自由貿易的合理性——自由貿易讓技術得以在世界各地傳播讓與金融體系無關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得以遍及全球——但它的確意味著,金融一體化甚至比我想像的要困難得多 

張:下面,我們來談談紛紛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  美國、英國、歐盟和中國都各自公佈了資金規模頗為龐大的經濟刺激方案。  最近的一項來自於華盛頓,總額逾5000億美元。  北京也公佈了旨在防止中國陷入嚴重經濟衰退的刺激方案,規模高達5800億美元。  基本的思路是進一步降息,下調增值稅,鼓勵人們更多地消費。  大體上是各國政府以借款大規模增加公共財政也就是巨額財政赤字  這是場豪賭!  西方國家與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是否能通過刺激消費,避免在經濟衰退中陷得太深?

馬:老實說我們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上述做法的一個理由是,當私營部門減少支出時,家庭部門就會加大儲蓄。  我們將陷入嚴重衰退的原因之一是,除了金融體系運轉失靈之外,家庭部門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要加大儲蓄——因為該部門一直儲蓄不足  這會導致消費大幅下降,並進一步引發惡性循環。  幸運的是,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跌——這將提升實際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影響。

但是,金融機構危機與家庭部門需要加大儲蓄  這意味著,需求將大幅下降,這就是我認為衰退將曠日持久的原因 

在此背景下,政府的上述做法似乎變得合理起來——它可以以很低的利率輕易借到資金,並擴大需求、下調稅率和加大支出,以此抵消家庭和私營部門的影響。  這就是我的觀點。  當然,家庭和企業可能也會回應政府的上述做法。  由此產生的巨額財政赤字暗示著未來稅率將會更高,這就是我們要盡可能加大儲蓄的原因。  政府的上述做法最終並不會對刺激經濟做出顯著貢獻,而只是將問題拖延到以後解決

(I.E. 信用卡的盛行擴大了個人財務杆桿債務不會自行消失的歸根究底就是要回歸到自然界時間能繁衍增生有機物的法則來解決這困境!! )

我們不知道政府的這種做法能否奏效 

結果可能是政府只是積累了更多債務卻未能刺激經濟增長  這些債務最終將使我們在通往大規模財政危機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這是當前這種混亂的終極局面。  因此說政府是被迫進行一場豪賭他們還將面臨另一種困境政府試圖說服人們在本已債臺高築之時更多支出,但債臺高築同樣也是加大儲蓄的一個充分理由

我認為各國政府已處於近乎無可奈何的境地  如果他們沒有動作,那麼極可能出現更嚴重的衰退,他們會因此受到指責。  如果他們採取措施,雖然會贏得讚賞,但這些作為可能不起根本作用可能只是短期內推遲了衰退降臨  隨後,當債務狀況變得更糟時,衰退還是會最後降臨。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當前這場危機極嚴重我們可能很難避免一場漫長的衰退甚至會面臨更糟的局面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場政府不得已的賭博,而政府的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是應該收到成效的,尤其是對金融體系的資本重組並使其恢復正常運轉。  我不認為,為此進行一、兩年的嘗試會造成多大損失。  但是, 如果這些拯救措施沒有收到實效,他們就會中止這種拯救的嘗試。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2497040
 引用者清單(1)  
2008/12/31 23:42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世界經濟是如何墜落的? 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