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時光機 | 菲菲
2023/01/03 10:15:22瀏覽1075|回應0|推薦6

在「我」寫給思榮的信中,講述了徐徐平未被母親珍惜,卻成為眾多貧苦之人母親的故事。徐徐平、「我」、思榮於時光中交會,帶來怎樣的啟示與傳承?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今年夏天,我去了趟苗族聚集的鄉間,和孩子們度過短暫七日,紛繁又難忘。有些話沒來得及說,這封信寫給其中一位男孩。

思榮:

你們幾個坐在拖拉機上的那張照片,老師回家後,打開手機相冊看了又看。

初見那日,破冰、分組,喊完幾遍「第八小組在這!」你們一個個從人群裡冒出,向我走來。靦腆、稚氣,嘴角微揚。

如詩所說:「有人來到你生命裡,其實是件天大的事情,因為他的過去、現在,還有將來,都會隨之而來。是一個人一生的到來。」

《折出人生》這個活動,別人分享時,你低頭不語。

「老師,他哭了!」

你十三歲,手裡那根紅色毛線條已有高山低谷。父母離婚又再婚,你在學校被霸凌、向大人求助無果......老師沒找到溫言良語能裹住這些疼痛,只好一下下輕拍你肩。

01

思榮,我在你這年紀時,正念初中。青春痘常駐不走,感覺天快塌。父母鬧得雞飛狗跳。好朋友和她媽去看外婆,中途折返,撞見她爸出軌。所謂的成年人們,也過得如同還在青春期一般。

當時特羡慕動畫片《機器貓》(又譯《哆啦A夢》)裡的大雄,有機器貓這個無所不能的好朋友,它口袋裡總能拿出解決問題的寶貝。那台時光機最神奇,打開書桌抽屜,跳進去,就能穿梭到過去或未來,改變過去,知曉未來。

不過思榮,你知道嗎?上帝存在於所有時間,他看見母腹中未成形的胎兒,聽到尚在心中醞釀的言語,手中冊裡記錄著將要發生的故事。

祂真有一個可以帶領我們穿梭到過去或未來的時光機。我曾搭載它,與另一個人在不同地點,有無比奇妙的相遇。

她叫徐徐平。

去韓國旅行,偶然看到部關於美國宣教士徐徐平的紀錄片。剛製作完成,還沒配中文字幕,翻譯介紹了大略內容。

這位宣教士的遺物令人吃驚:七個硬幣、二兩玉米、半張毛毯(另半張已撕給別人)。這就是徐徐平離世時所擁有的全部東西,甚至不包括身體——她捐出了遺體,用於醫療研究。

那段時間我正面臨掙扎。週日去教會前,左看右看,手總會伸向看起來較簡樸的衣服。喜歡名牌包,尤其是LV,咬咬牙或刷信用卡也可以買上一個,想到拎著它坐公交,又覺得怪。

有次坐了回同事的跑車,那一路上被矚目的感覺,下車許久後還回味無窮。當晚竟鬼使神差流覽起帖子:《敞篷跑車的優缺點》、《軟篷好還是硬篷好》......看完忽覺好笑,我在幹嘛,是第二天要去提車嗎?

在寫作群聊起此事,老師問我:你為什麼喜歡LV?它好在哪,你瞭解嗎?

啞口無言。貴,此外一概不懂。這才知有個「傳說」:從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裡打撈出的LV皮箱,質量依舊過關。

對某個東西的背景、意義、價值,全然無知,卻對它心心念念。至此恍然大悟,自己並不是喜歡那個名牌包本身,而是欣羨能輕鬆消費它的那個階層,又或,我仰望的,是貼在那個階層上的標籤:成功。

甚至不是成功。

在杳無人煙的深山老林裡,背限量版的包,駕跑車飛馳?呵,想想都無趣。原來,我真正渴望的,不是它們,而是立於人生高處,被眾人自下而上,矚目、仰望、點頭稱道的那份認可、肯定。

「你是我教育的失敗。」

除了人性使然,也許那份渴望的背後,源於想改變一個結論:媽,你看,我不是你的失敗。

徐徐平床頭貼有一句格言:Not Success But Service.(不求成功,唯願服事。)

和徐徐平的初識,在我生活里漾出一圈圈漣漪。回國後,我審視自己與物的關係,洞察了些許關於內心渴望的真面目。這深深觸動我,使我大發熱心,收拾整理,第二天把幾個包全送了人,只留下帆布袋。那感覺好極了,有種不再為物品所累的自由。

沒想到,那週去教會禮拜,坐下就看到素來欣賞的一位姐妹,背了個LV包。包挺好看。

???

有些場合提帆布袋不合適,我又買了新包。看來,所謂簡樸生活,並不是我理解的那樣,關鍵不在於物品本身,而在於人心。為了獲得財富,要付出什麼?擁有後,又如何去使用它們?我可以欣然享受所擁有的一切,但心不被其所控嗎?

打開聖經,使徒保羅說,當耶穌成為一個人的渴望、倚靠和喜樂,無論境況是富足豐裕,還是貧乏困苦,這個人都可處之泰然。偉大如他,的確如此度過了一生。活在如今世代的我們,這是否可能?

02

時光機繼續穿梭,來到台灣。和徐徐平再次相遇那年,我已年過三十,正處於轉換生活軌道的過渡期。走到這個季節,深感較之身外物,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這一生,到底要如何度過?

沒錯,榮神益人。不過,思榮,在你今後年日中,我邀請你和老師一起,常向自己、向上帝拋出這個探問。

祂的回應有時超乎意料。

《世界基督教運動歷史》這門課有上台報告這項作業,要選一位宣教士,介紹其生平事蹟、帶給後世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的啟發。

徐徐平不算有名,如果沒有那次旅行,也許我畢生也不會知道,這位美國宣教士曾給韓國光州百姓,帶來了如此大的影響力。

年輕的徐徐平和朝鮮友人

我不懂韓文,圖書館和網路上能找到的中文資料寥寥,不足以完成一份詳實負責的報告。

哎,要說生平資料,那部韓國紀錄片,實在是最佳選擇。

等等!

忽然想起那年,製作紀錄片的韓國製作部門工作人員提過,紀錄片旁白、中文字幕等已翻譯好,沒來得及放上去。現在幾年過去,肯定已經配上了。

而這個製作部門,恰好在台灣有分部!

我通過翻譯老師和分部的負責人取得聯繫。說明原委,這位負責人很真誠,樂意讓更多人知道徐徐平的故事。由於版權等原因,我不能直接拷貝片子,紀錄片的腳本文字版等,也不能拍照。他說,可以給我一定時間,去現場抄寫需要的內容。

抄寫?

心想,有點麻煩哎。不過已是最佳選擇了。

那天是星期一。11月下旬的台北,溫度適宜。我在樓下便利店買了杯咖啡。辦公地點比想像中小,略擠。負責人的中文比電話裡更流利。他引導我來到空辦公位,遞來一遝厚厚A4列印資料。差不多夠一本薄書的體量。

只有不到兩小時,我迅速拿出平板和筆,視線掃過每頁文字,在平板上匆匆記下重點內容。

那天上午,埋頭在辦公桌上的兩小時,讓幾年前因語言不通而與之擦身而過的那個世界,重新打開了門。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電子筆尖在螢幕連續跳躍。筆下文字搭載我穿越時空,去到1912年的朝鮮全羅道。因被日本掠奪,全羅道百姓極其貧窮,大街上到處都是孤兒寡婦,痲瘋病患者不被當作人看待。

1912年3月19日,膚色蒼白、容貌清秀的徐徐平(伊莉莎白·約翰娜·舒平)乘S.S.Korea號,從舊金山出發到達朝鮮光州楊林洞開始服事。

徐徐平非常高興所學能派上用場,在日記裡寫:「一個屬靈世界向我敞開了,一個宛如新酒的新生命充滿了我的血管。至於經費,我微薄的存款日益減少。但我知道,我總能靠著我的專長賺錢。」

在光州河伏東橋底,她給流浪者拿來被子;在為痲瘋病人設立的病院裡,她撫摸他們的身體,教他們什麼是愛;她騎驢走遍全羅南北道和濟州島,傳講上帝話語、照顧病人、教育女性;她收養了14個孤兒,又領來走投無路的38個窮苦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徐徐平

太多感人至深的畫面,思榮,我期待日後有機會跟你分享更多。她像個入水口籠頭從不關閉的蓄水池,愛源源不絕湧出,流淌進他人生命,滋潤那片乾涸土地。

但徐徐平故事裡最令我感動之處在於,她從來不是一個從父母、家庭、社會體系那裡,得到充分愛及肯定的人。與之相反,她母親是女傭,未婚生女。徐徐平不知父親是誰。12歲前,她獨自在天主教設立的機構上學,學校按照階層劃分座位,她坐在最後一排。

徐徐平信仰新教,作為虔誠天主教徒,母親終其一生從未接納過她。母親離世前,她去探望,這是她們時隔27年再相見。母親說:「你變成了乞丐,還敢說是我女兒,趕緊從我面前消失。」

這令徐徐平心碎,在回朝鮮的船上,她寫下:「今天是我安息年的最後一天,我終於可以回到我朝思慕想的朝鮮了。我的心境不同於初次踏上宣教之旅時的心境,不再有野心期待有任何作為,現在我只能接受身為宣教士的軟弱,並且盡量彌補我從前所犯下的錯誤,我要盡我所能背負朝鮮人民的重擔,如同神為我負重擔一樣。」

人們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徐徐平卻活出別樣人生:一個從未被自己母親愛過的人,成為眾多孤兒貧苦之人的母親。

她活出一種可能性:當耶穌成為那個愛的源頭,無論境況如何,都可知足喜樂。

她更活出了上帝對苦難的回應:神為什麼允許我們經歷痛苦呢?同病相憐是共鳴的根源。因為徐徐平自己生命中有過痛苦,所以她總在牽掛那些被丟棄的人。

03

鏡頭拉回到星期一,趴在辦公桌工位上,我終是沒忍住,放下筆,翻找紙巾。偏偏是藉著文字——我的呼召、讓我心跳的禮物。偏偏是母女之間的愛恨拉扯,戳中我心裡最深苦楚。從韓國到台灣,曾因語言不通錯過的故事,如今娓娓講完。

只有風能看透人的思緒,讓一顆心得到盛情款待。我屏息凝神,時光機之旅沿途所見,全指向一個上帝的邀請:

孩子,讓這風,把你對母親那求而不得的渴望,帶走吧。讓這風,揚起你的信心之帆:不論在何種環境長大,經歷過什麼,如果你願意,依然能夠活出一個有愛、有影響力的人生,就像徐徐平那樣。

徐徐平和她培養的朝鮮護士

這一生要如何度過?從台灣回到家鄉後,這問題,我還常在問,也許可以說,還在活。

如果生命是上帝擺設的一場筵席,我想告訴他,主啊,請讓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和瞎眼的,到我生命裡來。思榮,是你,是第八小組的你們每一位讓我知道,這樣就有福了。

因為,那七天裡,當你願意分享心碎,讓我傾聽時,那一刻,彷彿十三歲時孤獨的我,被上帝聆聽了。當你擁抱我時,那個十三歲時無助的我,正被上帝擁抱著。記憶裡那些一寸照裡的苦瓜臉,此刻,嘴角微揚。

信寫到這,也許你會疑惑:老師,那未來呢?你搭載時光機去過未來嗎?

宣教士紀念館的玻璃櫃裡,放著本攤開的宣教士日記。那頁有個手掌印,是用筆勾勒出的一個手掌輪廓,旁邊還黏有一縷金褐色頭髮。

導覽員說,在異國他鄉的宣教工廠,這位母親四歲的小女兒患病數日不愈,彌留之際,她拉過女兒小手,在日記本上畫下那輪廓。

別個生命沒來得及開始的未來,就是你和我所擁有的現在。

我們一起,盡力而為。

想繼續給你寫信的

菲菲老師

-END-

作者簡介

菲菲

前媒體記者,現練習寫散文和小說,覺得很幸福。

圖書推薦

《天國的影響 上帝的時間》

莫非 著

超越,

不只活在此時、此刻、

這一個地方,

而是會問,

我、你、他,

在這世上

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否都有

天國的影響和意義?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80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