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黄瑞怡 | 古譜新音——簡介傳記作家高琴
2020/07/31 23:21:34瀏覽454|回應0|推薦3
 

      現代美國素稱種族與文化大熔爐,居民來自於五大洲,文化對立或對話之聲因此不絕於耳;相對於美利堅眾聲喧嘩,中國主流文化同質性似乎高了許多。在華夏文化強烈主導下,卻有一群越洋宣教士,他們與家人的文化經驗,與人迥異。
 
      將近百年前,正當中國近代史上軍閥割據,內亂頻催的年代,內陸大城武漢醫院裡,女娃高琴(Jean Fritz)來到基督教青年會教士父母親懷抱。自1915年11月哇哇落地起,高琴的生活就染上國際文化重彩。她住在法國租界,上英國學校,有兩個德裔摯友,與中國保母「林奶奶」與廚師楊師傅用流利中文溝通……。

 
      高琴自幼有機會接觸各色各樣人種與文化,然而棕髮碧眼的她意識到自己與華夏子民先天有別,雖無選擇餘地身居楊子江畔,她朝思暮想的是千山萬水外,美國賓州家鄉。
 
      1927年,十二歲的高琴隨父母第一次踏上美國土地。意料之外的是,她在父祖家園中再一次覺得自己漂浮失根,並且開始思念太平洋彼岸,那片她曾經一心想離開的土壤。
 

      或許是親身經驗了民國成立初期的顛簸,與東西殊異歷史文化的衝擊,高琴自幼就對歷史,尤其是美國早年歷史,有極濃厚興趣,這應是她終於發展為北美少兒文學界,傳記寫作第一把交椅之根。

 
童書創作生涯

      高琴說她五歲時就向家人宣布,長大了要當作家,在東飄西蕩的成長歲月中,墨水筆與札記本也常常成了她的心情洩洪區與避風港。然而她開始嘗試專職童書創作,卻要等到50年代,兩個兒子先後入學之後。筆耕半世紀下來,高琴出版了超過40部歷史傳記著作,大致包括以下幾類:

1.問句傳記
 
      當美國慶祝建國兩百周年前後,高琴開始推出系列美國開國先驅簡傳,至今這多本傳記仍然在各地學校普遍使用。

   此系列書名別出心裁,以問句為首,代表作品包括:《拉菲爾,接下來怎樣?》(And Then What Happened, Paul Revere? 1973)《富蘭克林,你有啥好點子?》(Whats the Big Idea, Ben Franklin? 1976)。《五月二十九那天,亨利在哪裡》(Where Was Patrick Henry on the 29th of May? 1975). 《亞當斯,你為什麼不騎馬?》(Why Dont You Get a Horse, Sam Adams? 1974)《哥倫布,你想你是往哪兒去?》 (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 going, Christopher Columbus? 1981)

      高琴改寫了傳統少年傳記刻板面貌,不僅僅是問答式的標題吸引讀者,在嚴謹研究支援下,她的筆調卻輕鬆活潑,內文引人入勝。插畫通常由名家如Margot Tomes,Tomie dePaola,Trina Schart Hyman等執筆。有許多孩子向她回應,高琴的傳記,重新燃起他們對昔時昔人的興趣。
 
2.長篇傳記

      除了針對小學中低年級寫作的幽默短篇傳記,高琴的長篇傳記以小學高年級與初中部孩子為適讀對像,語調比較嚴肅,內容亦更有挑戰性。

      高琴呈現紙上的人物包括美國總統曼德遜(The Great Little Madison,1989) ,羅斯福(Bully for You, Teddy Roosevelt,1991),著名將領傑克遜(Stonewall1979.)與阿諾德(Traitor: The Case of Benedict Arnold1989)。

      尤其後者主角阿諾德將軍,是美國開國史上極富爭議性的人物,高琴忠實卻不失悲憫的筆下,深刻描繪了阿諾德從愛國英雄到叛國賊的悲劇轉向。
 

3.對女性歷史角色叩問

      身為女性作家,在傳統以陽剛氣主導的傳記版圖中,高琴對女性在歷史洪流中被忽略或被誤解的角色,每每能以更新鮮的視野細致探討。

      無論是喬治華盛頓不尋常的母親(George Washingtons Mother1992) ,間接促使南北內戰的名著《黑奴籲天錄》作者思徒(Harriet Beecher Stowe and the Beecher Preachers1994) ,女性平權先驅史坦頓(You Want Women to Vote, Lizzie Stanton?1995)到陷於文化夾縫的酋長之女(The Double Life of Pocahontas1987),高琴娓娓呈現,傳統女性在種族、文化、社會、家庭、性別等等限制之下,依然努力發聲歌唱。
 

4.中美對唱

      著作等身,得獎無數的高琴曾被問到,在所有出版書籍中,有沒有哪一本對她有不尋常意義?高琴思索後答道,如果你只能讀一本我寫的書,希望你能讀我自己的故事--《懷鄉》(Homesick: My Own Story 1982), 在這本歷史小說中,高琴完全由自己童年取材,以第一人稱,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二零年代武漢的風土人情,與她在中美兩國文化中的掙扎。

      另一姐妹作是1985年問世的《返鄉》China Homecoming ,當高琴離開中國半世紀後,重新來到楊子江邊,再度發掘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

高琴生命歷程教我們思量
1. 中美雙重文化中的掙扎
 
      多年前,我縮在俄亥俄州大研究生宿舍被窩裡,小窗外大雪紛飛,緩緩讀著高琴晚年追憶少時歲月寫就的《懷鄉》,滾燙淚水濕了書頁。游子心中深藏的復雜情愫,讓一個比我多活了半世紀,素昧平生的美籍老作家,一絲不差的道出,是多麼奇妙的感受啊!
 
      原來,我並不孤單。這條路已有許多人走過——在東西文化洋流的衝擊下,即使我們曾經像蘭草失根,孤舟漂浮,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我們終將學會建造、延伸自己成為橋梁,連通兩種文化。
      我們對兩塊土地的思念,不也代表我們對兩群人、兩種生活方式的愛嗎?相信你慢慢能體會,這片文化的海洋,雖然帶著矛盾的沙礫,確實也能孕育出各樣美麗的螺貝!
 
2. 故紙堆中復活歷史人物—我們也該如此有血肉地讀聖經人物
      高琴多數著作不過百頁,個把鐘頭,甚至更短時間就可讀畢。但她耕耘一本書的光陰,平均是一年或更長,因為實際提筆以前,她花費大量心力詳讀第一手與相關資料,盡可能實地訪查,直到她關注的傳記人物,在故紙堆中活起來,她彷彿能與他們面對面喝下午茶為止。 
      對許多孩子甚至大人來說,若是能如此深入、專注且持之以恆地讀聖經,相信遙遠的聖經人物,也會活現為有血有肉的天路伴侶!
 
3. 少年苦澀經驗成為生命豐厚底蘊
      從高琴•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和其他例證中,我們一再看到,在異鄉異國成長的宣教士子女,往往比土生土長的孩子,有更不容易的童年。他們在文化、語言、信仰的夾縫裡被錯待,稍長回到父老本鄉時,又得再蹣跚走過文化震撼與適應。如此變動飄浮的艱困歲月,在宣教士子女心靈上很難不引發怨懟憤懣之情,也難免刻下或深或淺的傷痕。
 

      我們不知道,宣教士為自己骨肉能平安成長,要付出多少禱告代價? 我們也無從探詢,當他們眼見孩子身心滿載淤青時,是否感到極端痛楚?

      但多年以後,我們確實看到,彼時痛楚經歷,每每轉變為宣教士子女個人生命豐厚底蘊,對多重文化的吸收力與敏感度,與在文化專業上作光作鹽的動力。那允許幼嫩橄欖樹經驗暑旱冬雹的,也確保多年後葉子依然青綠,果實滿了汁漿。
 
(原文刊於恩福雜誌)

      黃瑞怡,台灣大學圖書館與信息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語文教育碩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公私立學校任教,曾任洛杉磯國際大使命教會學苑教務,恩福雜志特約編輯。現南加厄普藍教會高中國際學生輔導,也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老師和資深同工。 

      飛揚雜誌2011徵文比賽首獎。著有《藝出造化﹒意本自然——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台灣和英2001)。親子散文、少兒文學評介多篇,陸續發表於《宇宙光》、《真愛》、《神國》、《舉目》、《傳揚》、《恩福》及台灣《校園》等雜誌。

      雜誌專欄系列包括《凝視時間之眼》,《故事森林散步》,以及台灣《校園》持續刊載中的《尷尬少年游》及《惡水築書橋》系列。曾參與開路者傳播靈修節目制作播音,及遠東廣播公司童話與親子共讀等系列講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4622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