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林間暗影---傳統童話中的人性黑暗面(黃瑞怡)
2019/10/25 12:01:01瀏覽767|回應0|推薦3

 
     或許因為傳統童話通常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從此以後,他們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許多讀者輕易將童話天地塗抹上光輝的玫瑰色,想像那兒長久是晴空無垠,鳥語花香……這回當我們走入故事森林,請試著放緩腳步,或許會看到樹林裡竟有暗影窺伺。那些躲藏在角落裡,難以具體描繪的黑暗物事,是人們白晝也不見天光的夢魘嗎?

     究竟傳統童話中埋伏著哪些人性黑暗呢?從孩童的觀點出發,至少可以分成兩大陣營:

I.外在威權—包括父母—加諸孩子身上的黑暗

棄絕

     上帝原初在愛的關係裡造人,每個人都有被愛、被肯定、被接納的深層需要;對孩子來說,若有比自己無意走迷了路更可驚怖的遭遇,應該就是被父母有意地棄絕!

     格林童話中,漢斯和葛蕾特兄妹(Hansel and Gretel) 遭難熬飢饉的父母捨棄在野林深處,兄妹倆並不求在荒野自力更生,而是千方百計想回到將他們撇棄的父母懷抱。孩子是多麼渴求父母的膀臂!

殘暴

     也有些童話故事中的孩子,僥倖留住屋檐下,卻得在他人的肢體或言語暴力中掙扎求生。灰姑娘(Cinderella)是24/7的無酬童佣,工作範圍包羅萬像,還得忍受冷嘲熱諷。小紅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甚至她的高齡祖母﹚是男性情欲暴力下的受害者。

     暴力推展到極端是凶殺,從繼母欲除之而後快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到遭巫婆囚禁的漢斯和葛蕾特兄妹,到被大野狼活吞下肚的小紅帽,都面對不同形式的死亡威脅。

偏愛

     若說棄絕、殘暴、凶殺是現實生活中少數人的不幸命運,那麼多數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當數童話中層出不窮的長輩偏愛與平輩妒嫉。傳統童話主角常常有「爹不親、娘不愛」的特徵,從上下不討好的灰姑娘,到心地善良、頭腦簡單的傻子依凡(Story of Ivan),都得不到父母或手足歡心。他們如何在艱難的環境裡求存,如何在不公的人際關系上平衡,又如何保守自己良善品性,是故事前進的動力,也是讀者可以深思之處。

II. 孩子自己裡頭的罪性

     短暫聚焦傳統童話故事中,林林總總加諸孩子身上的人性黑暗,是否已讓你驚訝地摘下玫瑰色的閱讀眼鏡?讓我們再往深處看,故事森林中暗影幢幢,難道全是外在環境與他人投下的嗎﹖

     其實,孩子自己的內心,並不是晶瑩剔透、毫無暇疵的水晶,只有純真亮光,找不到齷齪黑影。借用心理學家凱許登在《巫婆一定得死》書中的說法,傳統童話魅力歷久彌新,肇因於童話常藉著邪惡角色的動機與行為,深刻暴露了孩子自己裡頭的罪性。他進一步列舉了「童年七大罪」:

虛榮

     盡管世故的小矮人再三警惕,白雪公主仍因為虛榮心,讓以美麗緞飾、髮梳為餌的惡巫婆一次次登堂入室。我們的孩子,是否也常常分不清「需要」和想要,重外表過於實質?

貪吃

     漢斯和葛蕾特,如同許多孩童,擋不住糖果薑餅屋的誘惑;為饞食無所不用其極的巫婆,正像徵飢餓的自我,是孩子貪求口腹之欲不能滿足的弱點化身。

嫉妒
      
      從《灰姑娘》到俄羅斯童話《青蛙公主》(Frog Princess),許多童話都呈現手足間的嫉妒,在人際關係上引發的麻煩。聯想到聖經創世紀中首樁謀殺悲劇,就是該隱、亞伯親兄弟相殘。嫉妒是得認真面對的罪性,才不會成為孩子一生壞朽根源。
欺騙

     童話世界或許比現實單純,但依然交織著大小謊言,像《牧鵝姑娘》(Goose Girl)這類的故事中,女僕為了與王子成婚而謊冒公主。《倫佩斯提斯金》(Rumpelstiltskin)中,從父親到女兒,都在威權角色前謊話連篇。這些故事,幫助親子間面對彼此善意、惡意的謊言,思索誠實和虛謊的短期、長期影響。

色欲

     傳統童話少有情欲細節描述,但在著名《蕊潘慈兒》(Rapunzel)故事裡,對身心未甄成熟時的少男女關系危機,與未婚生子的後果,提出嚴肅警告。雖然現今世代距《蕊潘慈兒》有數百年,對神聖婚約的無知,對情欲的放縱,依然讓眾多少年陷入深坑。

貪婪
     在《傑克和魔豆》(Jack and the beanstalk) 故事中巨人貪婪又吝嗇,但傑克三番兩次攀上魔豆藤,偷竊巨人的金幣、金鵝、金豎琴,不也是貪得無厭?如今孩子多半在物質豐裕的環境成長,感恩、知足、自我節制更是不能輕忽的操練。

懶惰
     傳統童話有明確道德原則,其中之一是,蠢笨的人還可能有傻福,但懶惰的人難逃惡運。《木偶奇遇記》 (Pinocchio) 裡的木偶皮諾丘,必須等到惡劣環境修剪了他原本好逸惡勞的品格弱點,才能成為真實的人。

    童話的功用不僅在揭露孩子裡頭的罪性,更在於幫助孩子處理人格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善惡交戰、內心衝突。從心理觀點看,童話幸福快樂的結局,像徵自我正面力量獲勝,巫婆被除去,她像徵的人性邪惡也隨之消滅,孩子也從反覆閱讀相同童話故事中,學習對抗自身罪惡。

     父母、祖父母如何面對傳統童話中對人性黑暗的描繪:

     面對傳統童話中對人性黑暗的描繪,父母、祖父母該如何因應呢?作法大概不出三種︰一是刪減派,認為有害兒童純真心靈,幼稚心智,應盡量輕描淡寫,一語帶過,甚至全然剪除;一是保留派,相信對現實人性黑暗的認識,是成長必經的歷程,孩子可以從中警惕並學習;最後是開放與選擇派——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狀況不同,要因人變通,因材施教,權衡個別差異來決定給予何種童話版本。

     更別忽略了孩子會成長,身心需要會改變,比如四五歲時從父母,幼稚園老師那裡聽到灰姑娘以善報惡,安排姐姐嫁入皇宮的結局,而孩子十歲時,或許能自己閱讀原始格林版本,姐姐們惡有惡報,遭鳥啄瞎雙眼的終局。不同版本像徵的不同道德原則,當然也提供親子深思、討論契機。

     下一次當我們有機會念童話故事給孩子聽時(或孩子念童話給我們聽時),不妨停下來問問孩子一些問題。諸如「故事中哪個角色讓你覺得羨慕、厭惡、畏懼?為什麼?」故事中哪個角色最像從前或現在的你?故事中的主人翁作了什麼聰明的抉擇?又犯了什麼樣的錯誤?為什麼故事中的主角與巫婆都犯了同類的錯,巫婆卻要遭受殘酷的懲罰?巫婆有沒有別的出路?如果孩子對某個特定故事展現強烈興趣,百聽、百讀不厭,更值得我們和孩子一同深入挖掘。

     今天的故事森林散步,是否顛覆了你原本對童話百分百純真美好印象?童話植基於代代相傳口述文學,圖騰般突顯了人性—包括成人和孩童—的晶亮與污穢。這些故事圖騰,提供親子認識彼此內心迷宮的路標,也豐富親子討論關系盲點、個性軟弱的語彙。對孩子來說,罪性可能是抽像概念,但故事角色、情節能夠活現內心幽微。如同西班牙作家薩豐在《風之影》中說道︰「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

     當然,僅僅靠自己在故事森林裡闖蕩,我們仍然避不過絆跌、迷路、被野獸吞噬的風險,因此別忘了和孩子一同點燃真理的燈籠,唯有祂能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認得清、走得出林間暗影。

 (原文登於真愛雜誌)
 
作者簡介
黃瑞怡
黃瑞怡,台灣大學圖書館與信息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語文教育碩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公私立學校任教,曾任洛杉磯國際大使命教會學苑教務,恩福雜志特約編輯。現南加厄普藍教會高中國際學生輔導,也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資深同工。 
飛揚雜誌2011征文比賽首獎。著有《藝出造化﹒意本自然——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台灣和英2001)。親子散文、少兒文學評介多篇,陸續發表於《宇宙光》、《真愛》、《神國》、《舉目》、《傳揚》、《恩福》及台灣《校園》等雜志。
雜誌專欄系列包括《凝視時間之眼》,《故事森林散步》,以及台灣《校園》持續刊載中的《尷尬少年游》及《惡水築書橋》系列。曾參與開路者傳播靈修節目制作播音,及遠東廣播公司童話與親子共讀等系列講座。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3029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