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醜命題 --美女與野獸與其他(黃瑞怡)
2019/08/25 06:39:37瀏覽473|回應0|推薦6

你看我,我看你
      從新生兒呱呱落地,睜開雙眼那一刻開始,人們就進入漫長的「你看我,我看你」生涯––
      人與人之間互相觀望,外表通常是第一個聚焦點。矛盾的是,絕大部分人,尤其是孩子,無法決定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容顏身形,然而“外表”卻往往在成長過程中惹出許多事端和議題。比如說:除了極少數幸運兒,哪一個孩子不曾在童少年,因外表高矮胖瘦,五官膚色被他人戲謔批評過?那些或有心或無意地評斷,不也常在心靈留下深淺不一傷痕?

      父母親可曾想過,孩子看得見的外在美醜,與看不見的心靈狀況可能息息相關?

      再想想,外在美醜的標准究竟是怎麼定的?這份隱形評分表牽扯到個人偏好、家庭背景、同儕眼光、社會趨勢、時代流行多重變數,幾乎不可能定出放諸四海標准。偏偏孩子們不自覺地被浮動的評估表審判著、牽引著……。

      外在美醜已經如此複雜,再考量內在美醜時,親子就有更多咀嚼空間。

      話說回來,直接和孩子做關於美醜議題的哲理思辨,可能找不著著力點。那麼,我們還是先到故事森林走走……

      看!小徑那頭來了一個騎在馬上的中年商人,厚重外套上還有未溶殘雪,臉色滿載風霜,手裡卻緊緊握住一朵屬於夏日的艷紅玫瑰,要送給誰呢?商人來到一幢小屋前,三個女兒已經在門前守候,他將紅玫瑰遞給最小,也最美麗的女兒,黯然說道:“這朵玫瑰,竟要我付出生命代價!?” 小女兒聽完父親奇異的遭遇,堅持守約回到野獸的花園城堡。她抱定赴難之心,料想不到故事才正要開始……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Beast)是流傳古老的民間故事原型,在歐、亞、非都有許多版本。西方有可溯源兩千年以上的希腊神話“丘比特與賽姬”(Cupid and Psyche),近代廣為流傳的故事則出自十八世紀法國作者Madame Le Prince de Beaumont (1756)。

      十九世紀不少著名的插畫家都詮釋過這個故事,二十世紀更看到它出現在圖畫書、少年小說、電影、百老彙舞台劇、電視影集……長青不衰,分枝繁茂的美女與野獸故事樹,對親子間美醜議題的持續思考,提供了有趣的應用空間。

 
1.呈現藝術家對美醜截然不同的詮釋

      兩百多年來,不同族裔的畫家面對美女與野獸文本,發揮個人創意與想像,展現了非常多元的詮釋。這些對美與醜形形色色詮釋,提供親子豐富的共讀、共賞與討論資源。依登(Cooper Edens)在1989出版的《美女與野獸》就選輯了十九世紀末多位古典插畫家的作品為插圖。

      翻閱這本獨特故事書時,美女的形像不停變換,從黑發雪膚,到金發碧眼,到棕發褐眸,身段忽而高挑忽而嬌小,氣質或高貴或天真……我們不得不說,如同花園裡眾花草千嬌百媚,原來美有這許多可能!

      比美女更讓人訝異的,是野獸的視覺呈現。眾畫家捕捉到了灰黑野狼,咆哮猛獅,牛頭怪獸,獠牙野豬,巍巍海像,龐然棕熊––如果說野獸的外貌,是畫家對人性在光明和黑暗裡角力的表達,那麼紛雜詮釋,也就像征了掙扎的多樣貌。

      二十世紀後期,仍陸續有童書畫家為美女與野獸畫廊增添精彩新作,如美國詩人葦勒(Nancy Willard) 與版畫家摩斯(Barry Moser)合作,故事場景設在紐約第五大道和哈德遜河谷老宅,黑白木刻版畫極富有攝影震撼效果;英倫作家艾倫柏(Max Eilenberg)的文字語帶詼諧,但(Angela Barrett)對野獸的描繪卻充滿像征魅影。

      而著名華裔作者葉祥添(Laurence Yep)改寫中國南方民間故事《龍王太子》(The Dragon Prince: A Chinese Beauty & the Beast Tale)中,麥肯(Kam Mak)的細膩寫實畫風,展露龍王和農家女的脈脈深情。

2.深入挖掘美與人性的多元議題

      美女與野獸故事活躍地盤,可不僅限文圖交映的圖畫書;1978年美國作家麥金莉(Robin McKinley)推出了經典少年成長小說 Beauty,將幾千字的童話筋骨,推展成有血有肉,人物內心描寫絲絲入扣,長達247頁的奇幻長篇。

      二十年後麥金莉重新造訪美女與野獸世界,揉合自己異鄉生命體驗,又寫出叫好也叫座的Rose Daughter。對初高中階段,常常在鏡子前面花上許多時間冥想、幻想、怨嘆的少年少女(或是那些索性躲避鏡子的孩子) 來說,閱讀麥金莉的小說,定能幫助他們更深入挖掘美與人性的多元議題,更誠實面對自己鏡中仍在改變的容貌,與心底浮浮沈沉的隱憂和夢兆。

結語
      美是什麼?
      美的力量在哪裡?
      美的危險在哪裡?
      眼目吸引和心靈悸動有什麼關系?
      人看為美,和神看為美,中間有多大鴻溝,又要如何交集?

      關於美的問題,親子間必定有機會面對;問題不見得有標准答案,但發問的過程,也是分享和成長的過程。甚盼我們在故事森林中與美女和野獸的遇合,開啟親子更深刻認識彼此外在、內在美醜契機。

      我們也當牢記,上帝是一切美善的源頭,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在這變動不定,外表掛帥的時代,美女和野獸的故事提醒我們,能讓野獸瀕死復生,脫胎換骨的,並非美女絕代容顏,而是她心意更新後對野獸內在美善的認識,更是她對野獸「愛」的覺醒和宣告。

      人看外貌,耶和華看內心,當我們愈來愈有耶穌的心,就愈來愈能看見彼此臉龐上的、心靈裡的美。

(原文登於真愛雜誌)


作者簡介:

黃瑞怡,台灣大學圖書館與信息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語文教育碩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公私立學校任教,曾任洛杉磯國際大使命教會學苑教務,恩福雜志特約編輯。現南加厄普藍教會高中國際學生輔導,也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老師和資深同工。
 
飛揚雜誌2011徵文比賽首獎。著有《藝出造化﹒意本自然——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台灣和英2001)。親子散文、少兒文學評介多篇,陸續發表於《宇宙光》、《真愛》、《神國》、《舉目》、《傳揚》、《恩福》及台灣《校園》等雜誌。

雜誌專欄系列包括《凝視時間之眼》,《故事森林散步》,以及台灣《校園》持續刊載中的《尷尬少年游》及《惡水築書橋》系列。曾參與開路者傳播靈修節目制作播音,及遠東廣播公司童話與親子共讀等系列講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2882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