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睿欣: 作者和他的讀經生活
2020/03/24 09:33:23瀏覽1284|回應0|推薦2
 創文的異象是推動文字事奉異象,
裝備牧養文字工人,創建文字社群。
馬睿欣是創文寫作實戰課的老師和資深同工,
在此與讀者分享文字事奉的信息,歡迎留言!
 
      十五歲的時候,毫無信仰背景的我,為在見不到華人面孔的環境裡尋找一點鄉音, 闖進了教會。

      正當我和姐弟被群年齡相仿的青少年包圍,唱著校園民歌,也跟他們學著唱詩歌,聊著大人、青春、還有異鄉歲月的徬徨時,有個18歲的男孩暗暗著急,想著為何沒人跟這些新來的朋友傳福音?於是,他在教會書架上找了一本聖經,交給一位姐姐,請她把聖經送給我。

      從小就愛書寫,愛閱讀。當時對天天和洋人洋語掙扎的我來說,只要是中文的書,都求之不得。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翻,就是傳道書。

      現在不太理解為什麼對當年少女的自己,「虛空的虛空」這句話那麼震撼。總之讀完那卷書後,我相信這是本藏著極高智慧的寶貝。

      把聖經前後翻來翻去,不明白為什麼這本書沒有名人寫序,沒有作者引言,也沒有推薦話語。難道它不出名?還是完全不必做宣傳?

      不懂,所以我又翻到約翰福音。照著平時讀小說的方式從第一章讀起,沒有任何期待,但讀到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時,少女的我又愣在哪裡,莫名其妙地被什麼震撼了。

      好像靈魂深處有一個沉睡的人,突然間醒來,第一個感覺就是好餓,已經餓了幾個世紀那麼久。

      我囫圇吞著四福音書, 於是,耶穌走進了我的生命。

      沒告訴任何人,只靠著在團契裡聽人講過「決志的過程,我暗暗抄襲,自己禱告接受主,並且聽到可以受洗立刻報名,又為了繞過受洗前上台講見證這事,我用文字,寫下了自己第一篇和信仰有關的文章。

      當時,沒有人跟我談過福音,對我講過四定律,也沒有參加過慕道班。那句經文埋藏在厚厚的聖經裡,沒人為我畫過線,十五歲的我也不知道那是非常出名的金句。但是耶穌的話跳出來抓住了我。這一抓,抓進了永恆。

      因為這奇妙的開場,我真的一下子就認定那不只是一本大書,而且是神在對人說話。

      神的話有能力,就算你從來沒有任何信仰背景,沒人跟你解釋,神開口的時候,願意的人都可以聽見。

      我相信,我完全相信。

      彷彿遠在我走到與神相遇那一刻之前,神已經在我對文字的敏感特質裡預備著,等著這一天,祂溫柔地觸碰我靈魂深處最赤裸的神經區域,將祂的救贖之愛傳遞給我。

      神的話透過文字在我生命起初打了一個扎實的結,然後如線牽出一條呼召路。從此,讀聖經這件事,緊緊地在我的文字人生裡,不斷地蓋章,留下神造訪之後的簽名。

      剛受洗那幾年,每次聽到或讀到人家分享讀經的重要,都會激起我滿腔熱火,裡面那個人點頭如搗蒜地贊同。然後是每年充滿盼望的讀經計劃,是周遭人對聖經的深刻理解,都讓自己對神的話有種情不自禁的愛慕。

      可是蜜月期一過,當讀經成為周遭人口中必須的紀律後,我卻在偶而靈光一現之外,有更多咀嚼干草的經驗。

      我承認,作者喜愛閱讀,享受閱讀,不能想像沒有書的日子,可是這些特質並不等同於喜愛讀經,享受讀經,無法忍受沒讀經的日子。

      更多時候,我是不敢承認自己寧可花幾小時讀一本書,也不想讀經超過一小時;屬靈書籍讀起來津津有味,但聖經一翻開,我常猛看手錶,覺得時間過得超慢。

      很多次望著書架上那一本又一本的厚書,再看著書桌上那一本聖經,我會覺得太矛盾: 對自己這樣有文字在血液裡流動的體質來說,每天讀幾章聖經有什麼難?為什麼聽人家操練三個月讀完一遍聖經會覺得很了不起呢?這種字數的書我一周讀完一本很容易啊!

      的確,第一遍讀完整本聖經時很新鮮,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懂,就什麼都好奇,都想多知道一點。

      但—-越相信聖經的重要,靠近他時,我裡面的功利心態越陰森,想狼吞虎咽,想很快地能夠搬到文字裡去,運輸到讀者的心裡。

      想明白每一個章節,想用聖經來證明對錯,穩穩地拔高自己的作者身段。

      於是我經常野心勃勃地拿起聖經,又挫敗滿滿地放下聖經。

      我不能明白為什麼解經書和神學書讀起來比聖經更有意思,更有得著。我成了一個看戲時被配角深深吸引,甚至要從配角去理解主角的觀眾。

      在文字呼召的起初,因為來自非基督教背景,我一直覺得教會裡講聖經的模式,對教會外面完全沒接觸過的人,真的很難懂。所以當時我的心裡有一個想法:透過文字,把神的話翻譯到現實生活裡。

      是的,因為當時年紀小,才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自己對神的話都懂得不多時,就想到要用文字把它轉成更多人能懂的生活語言。

      但至少,夢想激發了行動。

      當時,我努力想讀懂聖經,然後把聖經經文口語化地放到文章裡,以為這就是基督徒作者的使命了。

      寫的過程和生活平行往前推進,現實卡住時,我漸漸感受到聖經經文即使口語化了,仍然枯燥,連自己的心土都滲透不進去。我懷疑,讀者是否真的能這樣一杯杯飲入心靈。

      一天,和幾位弟兄姐妹討論讀聖經,正當大家熱烈地分享著自己的讀經習慣和讀經得著時,有一位很安靜的弟兄默默地聽完所有人的發表,然後講了一句話:我需要好好地禱告,才能好好地進入神的話語裡。

      那句話當時很快地被下一個迫不及待要講話的人蓋過,但卻搶奪了我所有的注意力,如同貝殼收進了大海的聲音,那句話之後一直在我的心裡回蕩不已。

      馬利亞得先坐到耶穌腳前,才開始聆聽祂要講的話。而我,常常就是這麼匆匆忙忙地趕到聖經前,迫不及待地想要趕進度,把當天的讀經紀律給完美了;我是那麼驕傲地相信自己只要讀就會懂,而且可以傳遞得出去。

      領受神的話語之前的姿態是如此重要,那位弟兄說得先禱告,後來我漸漸明白,不單是讓自己安頓下來,也是回到一個聆聽者的角色裡。

      我想得到什麼呢?不,是神你想對我說什麼?甚至,是神你不想對我說什麼,我得更謙卑地親吻你的話語。

      曾經隨著信主的年日增加,聖經的知識添加,單純作為一個讀者時,我就像那個聽父母嘮叨而不耐煩的青少年般,會對重復去讀自己已經知道的經文感到乏味。總想找出什麼新鮮的嘗嘗。只有當我透過禱告,把心安置在神面前,相信神一定有話要對我說的時候,有些信息才慢慢像清晨的露水滾著,在眼前晶瑩剔透地出現。

      解渴了嗎?不,有時更渴。但我學到了靠近神話語的姿態除了愛慕,更要謙卑。

      我也理解了,原來,讀經首先不是為了預備我的文字,而是喂養我這個人。

      於是我放下了硬要把讀經和作者之間用鐵鏈纏在一起的想法。我得到了另外一種自由:作者被神的話語改變生命,比她放了多少聖經話語到自己的文章裡更重要。我更單純地為了自己的渴慕而讀經,不再替我寫作的對像讀經。

      在這個轉換過程裡,我發現自己的寫作生活也在轉化中。一向對駕馭文字不憂不愁,老覺得人生裡有太多可以寫,只是找不到時間寫的我,也開始渴望在生活中更安靜地聆聽,更緩慢地追隨,在這個講求主動積極的時代裡,我越來越相信被動領受也是一種美好的節拍。

      安靜等候,多咀嚼幾下,容許沒有結論。我如此讀經,也如此對待自己的寫作。

       除了聆聽聖經,深入查考聖經仍然很有必要。

      對一個作者來說,除了每日到神面前去聆聽神的話,花工夫仔細查考聖經也是必需的裝備。

      為了理解聖經某個人物、某段經文、或某個主題而深入查考時,我得以跨越自己主觀的領受,在不同聖經版本中穿梭,並且閱讀不同聖經學者的解釋,來回推敲,理清對聖經裡一些模糊不清的認識。這種扎實的預備,是為自己的世界觀重新對焦,也為自己的生命搭起真理的穩固棚架,不讓文字隨著思想和情感的枝藤到處亂竄。

      主動對神話語的研究(不單單倚靠啟導本聖經或是上課聽道),也督促自己培養真理的辯明力。畢竟作者的閱讀太廣泛,如果沒有努力在神的話語裡扎根,讀啊讀的,不知不覺信仰的脊椎彎了都不知道。

      聽道,上課,雖然都是很好的學習真理的途徑,但對作者來說,能夠獨立地探求理解聖經,書架上有公信度夠的參考書,並且熟悉一些正統的聖經資源網站,都是很重要的預備。

      最忌諱不懂時道聽途說,或是上網亂查一番,自己把細菌吞了,還透過文字傳給讀者。

       神的話要聆聽,要查考,也要默想。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曾在著書《團契生活》裡寫道:默想的時間,不是讓我們陷入獨處和空虛和深淵中,而是叫我們獨自和道相處。

      反覆地泡在一節或是一小段經文裡,甚至走出內室,繼續在一天的生活中,讓那段話不停地在心裡滾動,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容易的操練。

      知道了,懂了。這是我和神的話語之間,想到趕快達到的境界。

      如果配偶或好友跟你講了一句話,你以為自己懂了,他卻神秘兮兮地說:也許你沒全懂,再想想。然後轉身離去,讓你整天把一句明明剛聽時覺得已經了解的話懸在心頭,而且越想越不懂。你會覺得全身都不對勁嗎?

      有時,這就是我對默想神話語的感受。

      似懂非懂,抓到了,卻沒有全部抓到。

      一直記取詩篇119:15我要默想你的訓詞,看重你的道路。,也期待自己長成溪水旁的樹,能夠晝夜思想神的律法。我渴望神的話語透過默想,能夠咀嚼透徹,在自己的文章裡深刻留印。但神的話真像幾根輕盈的羽毛啊!帶到生活中,一不小心就被現實的大風吹散。

      有陣子,我每天把靈修經文中一節背下來,讓自己在當天能不斷默想它,可是幾乎兩三個小時之後,我就完全記不得那節經文。後來我改為把經文抄在紙條上,結果連紙條也找不到。氣起來,我寫在手機裡,但又經常忘了去讀,想起時往往已是隔天打開聖經那一刻。

      非要讓我這麼滑稽而挫敗嗎?我對神抱怨。奇怪地是,那些在生活中被吹走的話語,偶而,會突然在某個特別的時刻裡,被發現正座落在心底某個黑暗的角落裡,化成一小燭光。

      「神的道要在默想中進入我們裡面,與我們同住,催促我們,在我們裡面做工,有所行動,叫我們整天不能脫身,然後往往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在我們裡面留下工作的果效。

      潘霍華牧師這番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默想是主動地邀請神在生活中繼續對我說話,然後自己又必須被動地等候某個時刻,麥克風突然響了,祂所要對我說的,終於震耳欲聾地登場。

      三十多年的基督徒生活裡,讀經對我來說,應該是個習慣,但老實說,我也怕那是個習慣,變成照鏡子般的行為:看過了,離開,就忘了自己的模樣。

      在一段讀經生活的曠野裡,我感到特別枯干,沒有胃口,有時餓,卻吞咽不下。禱告時,不斷地跟神生悶氣、抱怨,用盡各家各門的讀經靈修方式,以為打開門了,下個房間裡,還是同樣四面灰牆。

      直到有一次孩子重復犯錯,講也講不聽,失望之余,我扔下一句話,轉身離去:

     「如果我講那麼多次你都不肯做,那—-我就閉嘴,不再對你說什麼了!

      這話蹦出口,竟炸到我自己。

      是我呢!如果我每天讀經,只渴望得到更多,被開啟更深,但是從來不用心把神的吩咐行出來,神還會對我說話嗎?

      祂比我這個做媽的有耐心,應該會,但我的耳卻將跟孩子一樣,就此長繭,聽不進去。

      畢德生說:在看一段經文時,我們的第一個問題不是這是什麼意思?,而是有什麼需要我們去遵行的?」他認識一位拉比曾說:聖經主要是透過腳,而非頭,進入我們的心中。

      讀經,若不行出來,就沒有真正讀懂。

      以前我總覺得是文人的敏感,讓我容易被觸動、分心。離開那張讀聖經的書桌,轉個身,感官就被網上網下弄得特別忙碌。我常苦惱,聖經裡的話那麼深濃,倒入生活這一杯水裡,怎麼就淡掉了呢?!

      原來,不是我忘了神的話,而是神的話沒有好好透過實踐被吞咽到生命裡。

      對我來說,反覆推敲神的話不是太困難。我喜歡思考,喜歡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真理,喜歡用創意的方式,透過文字去呈現真理。但是,如果我不費工夫去行出神的話,信仰也將成為飄灑在我文章水面的花瓣。

      約5:39 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其中有永生;而這經正是為我作見證的。40 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

      讀神的話,真的還需要一雙腳,去跟隨耶穌。

      與神交往,不只是單靠一些經歷神的事件,也不只是因為接收了一些來自神的祝福, 更不是因為讀過了一遍又一遍的聖經,而是透過行出神的話,向著這個世界活出效仿基督的生命。

      其實我常自問:身為一個作者,我是否正寫出一棟美麗豪華的宮殿,提供讀者居住,自己,卻生活在破舊的小茅屋內呢?

      一本聖經,夠了,神不需要我再寫一本聖經,但是祂呼召我去活出聖經真理牧養出來的生命,然後,再從這樣的生命裡,自然地吐納文字氣息。

      於是故事、觀點、情感、生活,我寫啊寫的,不容許自己再把真理像盆栽一樣,硬要在台面上占據一個明顯的位置。我渴望讀者能在其中嗅出道成肉身的芬芳,是因為作者生命土壤裡有道綻放。

      耶穌怎麼看人,對人,影響著我怎麼寫人,看人。聖經提供的廣角,也常常鼓勵著身為作者的我,要超越本世紀特別突出的自拍性文字,把指向永恆的望遠鏡放在讀者的眼前。

      經營著自己小小的一本書時,我多麼慶幸,那一本大書永遠像活泉一樣,噴灑在自己的生命土壤裡面,澆灌著落在心土上的種子。

      作者筆下能有影響生命的文字活著,真的是靠神的話孕育,澆灌。日日夜夜,點點滴滴。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3218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