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作者和他的禱告(馬睿欣)
2019/12/02 12:53:35瀏覽1133|回應0|推薦1
 

     禱告是一種維持靈命的本能,如同呼吸是活著的本能。如何證明一個不呼吸的人還活著?我真的不知道,也許用葉克膜這種外在的工具可以幫助他暫時不死,創造出一個過渡期,給他機會能夠恢復呼吸的能力,但也僅止於此。

禱告是最根本、維持基督徒生命跡像的途徑。

一個基督徒倘若只靠別人替他禱告,自己除了謝飯和危急時呼喊兩聲,這到底是活著還是死的?我真的不知道。

     禱告也是一種從關係裡產生的渴慕。
     
     就像同樣是夫妻,有的互動很頻繁親密,除了資訊交換,還有情感交流。有的只是兩條線,每個交會點都是傳遞資訊; 兩人同行,方向一致,但不貼近。
   
     基督徒的禱告反映出他和神的關係狀態。儘管禱告之外,我們還可以追求有關神的種種,但如果要渴慕神自己,禱告是是必須的途徑。有人因此開玩笑說聖經掉到地上時,十次有九次翻開的都是詩篇的禱告。這位渴望與人親近的神啊,希望我們用禱告來貼近他的心。
 
     一個基督徒作者應該禱告,和所有基督徒應該禱告的理由,其實沒什麼不同。我無意強調基督徒作者比一般基督徒更需要禱告,或者禱告對我們有特殊意義。不,我們和所有認識神的人一樣需要禱告,也要操練禱告,更要渴慕禱告。

     但我想從一個作者的角度,來探索一下神怎樣透過禱告生活塑造作者這個人、以及他的文字。這些,的確漢文人的體質有關,也和我們被呼召所要做的是緊密相連。
 
     這麼說吧,神的確會透過禱告塑造一個人,並且成就祂要做的事。

1, 回到出發點
   
     一次又一次,在禱告中,神把我帶回出發處。
寫久了,就像路走遠了,有時候,會因為沿途風光讓人眼花撩亂,又因岔路不斷,而忘了自己的出發點是什麼。
   
     我不敢說一個文字人在出發點的領受就一定要持續一輩子。有的人從編輯出發,後來開書店; 有的人從寫作出發,後來當講員;  也有人本來寫詩畫畫,後來拍電影去了。從奉獻那一天起,我堅持的不是一個信念,一個目標,或是一個理想,而是一個跟隨的心志。
 
     寫了許多年之後,我仍然願意保持一個柔軟度,讓聖靈帶領我轉彎。一顆心願意寫到新天新地,但如果神明天說:放下文字,去做別的事!我也點頭說:好,我願意。

     一次呼召,天天跟隨。我沒有天天舉手的機會,但每次在禱告中,我一兒再地與當年那個非常簡單,還沒有寫出什麼作品的自己相遇。
 
     就像任何服事,做久了,累積了一些經驗,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念、偏好和習慣,不知不覺,寫得有些順了,我會忘了檢視到底寫出來的文字是自己在主導,或者,仍然謙卑跟隨在神的後面,隨時聆聽聖靈的引導。即使沒有人能從我的文章裡看出差別,我知道神是在意的,禱告,就像生命的鐘對時,我把自己的心再次向神對齊。

禱告讓我確定自己沒走遠,每一次出發,從某個更深層的意義來說,都不是從上一篇發表出來的文章,或是最近出版的那本書繼續前行,而是從當年那個單純地把自己放在祭壇上的心意出發。有時候這樣的禱告會讓我回到生手的戰戰兢兢,但是阿爸父的胸膛也在這樣的禱告中,特別寬敞溫暖。

2, 邀請神進入生活中

    對一個作者來說,生活就是書寫的一部分。作者在現實裡與所有人一樣過日子,然而我們對平凡日子的體驗,卻可以化為栽種出屬天文字的沃土。

    雖然是帶著使命筆耕,寫作仍是生命自然地流露,不是上了舞台才開始寫劇本的即興演出。頭腦知識的文字搬運很容易,在生活土壤裡化解過才生長出來的信息需要時間淬煉。如果我總是習慣讓心思意念在世界單打獨鬥,手在鍵盤上敲出來的東西,即便有信仰的內容,也是添加的色素,而不是讓每一篇文章飽滿的根本食材。
     
    剛開始寫的時候,我總是絞盡腦汁要如何讓真理不漏痕跡的出現在自己的文章裡,漸漸,我才明白神呼召自己每天活在神的真理中,然後有人自然會在閱讀作者從生命吐出的文章過程中,被真理滋潤。
   
    不是我處心積慮地把基督帶進自己的文字裡,而是住在基督裡的我,透過文字吐納著耶穌的香氣。
   
    每日分別出來的固定時間浸泡在神的面前,去禱告默想神的話,時間的累積,也在生命裡產生被神踩過的固定軌跡。如此內室的禱告很重要。但是我的心不滿足。做為三個孩子的母親,二十多年來,我無法千山萬水走遍,到處去採擷靈感,甚至也不容許有太多精力晃蕩在柴米油鹽之外。除了閱讀之外,我渴望就在平凡的生活裡能夠更貼近耶穌的心,學著用祂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學著在單薄的日子裡看見豐富的層次。 

 

簡短的禱告
     跟很多人一樣,我讀了廚房修士勞倫斯的「與神同在的操練」,羨慕不已。但對自己這一顆好動的心啊!真是覺得超級困難。尤其在網路世代裡,我的思緒被不同的資訊吸引著,似乎更自由了,卻反而更像那個身上綁著好多條線的木偶,自以為手舞足道,其實整個人都在被不同資訊牽動著過日子。

     每天,出了內室之後,我總是像乘了飛碟去外太空上班,再回來時,已經疲憊的要爬上床。想起來會膽戰心驚,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裡,自己的心思駐紮在哪裡呢?「神」是否縮成了腦後的抽像概念,除非在那些碰到需要立刻呼天搶地求主介入的時候,自己並不那麼意識到祂的存在

    多年前讀到作家楊腓力的書《尋神啟事》,才發現他也有類似困擾,需要一些輔助,才能讓自己刻意的思想神。他把手錶調成每小時鬧鐘響一次,讓自己每小時停下手中的筆,反省前一個小時,並且在下一個小時努力操練神的同在。這其實類似很久以前本篤會的修士所做的,他們也是每小時鳴鐘,停下工作,禱告。
   
     生活中固定的停頓,讓禱告介入,使思想神成為一個習慣。
  
     我也學著 ,緩慢的學著。用簡短的禱告,幾個字,一兩句,更頻繁地把自己帶回神的現實裡。
無言的禱告
 
    不曉得別的作者怎樣?我還需要無言的禱告,使裡面那個瘋癲的自戀狂不要太囂張。
   
無言的禱告是心靈的跪拜,作者總是有話要說,但在會講之前,我的跪下來聆聽。
     
    無言的禱告是到神面前,停止滔滔不絕地述說,只是聆聽。有時候是聆聽一小段經文,有時候只是默念著神的名,有時,只是安靜地相信,祂正在注視著我。
   
    作者的生活不能老像鴨子一般在水面上拍出水花,我們需要比平常人更多潛入水深處,在孤獨卻清澈的靈性大海底恢復敏銳的感官,否則,我們就只是在用文字重覆嘮叨著水面上已經被大多數人看見過的景況。澎湃的情感,加上冷靜的頭腦,也許可以讓人寫出有見地的文章,但漸漸,我發現要握緊被神呼召的筆,安靜比冷靜更重要。

    冷靜是自己用力克制。安靜,是願意軟弱地靠近主,透過無言的禱告。

掙扎的禱告
   
     詩篇裡的禱告並非躺在無風的湖面上蕩漾---更多是掙扎,在矛盾中掙扎。多數人去禱告都是為了得到答案,至少,能求得一時平安或平靜也好,但我想,作者比所有人都需要進入這種掙扎的禱告裡。
   
     我發現自己雖然討厭這樣的禱告模式,卻少不了它。
 
     這陣子,我教會的主任牧師花了十週在主日教導聖經的「啟示錄」。身為出書作者,也是神學博士的他告訴我們,對啟示錄裡面的信息,有各種不同的神學論點,其實就像聖經裡面其他卷書,會有不同的觀點去註釋和詮釋。他知道對所謂的「專家」來說,最大的誘惑就是趕快找到一個結論,然後寫本書,再繼續研究。但是對他自己的靈性而言,除了核心真理必須抓得很緊之外,容許這些疑惑和矛盾存在,並且長時間去反覆推敲,在神面前掙扎,對他更有益處。

     每次掙扎的禱告尋求時,都讓他再次謙卑,再次知道自己如此蒙恩,能夠有機會探索這個偉大的奧秘。
 
    「我也願意告訴你們,我有自己比較贊成的觀點,但不完全確定,我在掙扎,掙扎就是我的成長。」他這一番話深深的觸動我,也提醒我不要逃避有種禱告叫做「掙扎」,無論掙扎的主題是神學性的,還是有關現實人生的境遇。
   

     在一場嚴重車禍裡,同時失去母親、妻子和女兒的作家傑瑞席哲也說過類似的話:
 
    「渴望、積怨和懷疑不一定是屬靈生活的仇敵,反而可能帶來具創意的自我反省,但我仍然認為我們應該避免病態的自省,這兩者之間的界線經常模糊,兩者最終的差異在於目的。
   
       具創意的自省會激勵我們,誠實的處理我們的靈性問題,並邀請神幫助我們克服這些問題,具創意的自省會把我們的問題變成禱告。然而病態的自省會使我們自大,只專注在自己的錯誤和軟弱中,我們會感到壓力,覺得必須克服所有渴望、積怨和懷疑之後,才能禱告,當然這就表示我們永遠不會禱告。」

     太喜歡結論的人,往往很難成為一個有深度的文學創作者。他們更適合做一個教練,穩穩地傳遞他們認為的標準答案。
因此我企求神給我勇氣,把這種掙扎矛盾,跟神、跟自己力搏的禱告放在寫作生涯裡,不要逃避。
3, 走出自己

牧師作家提姆凱勒(Tim Keller) 在禱告解密這本書裡一開始就問:
 
    當代論述禱告的作者,對這個話題的看法,基本上可被分為兩種….可稱之為「以相交為中心」和「以國度為中心」禱告。哪一種禱告觀點更好?

對重視心靈與神親密的文字人來說,也許第一種禱告是我們的自然傾向,至少對我是這樣。信主之後,我知道我應該禱告,將筆奉獻在祭壇之後,我更知道我需要禱告。
   
    邊禱告邊生活,提醒我這位慈愛的神天天在我生命裡播下生長文字的養分; 邊禱告邊書寫,保護我的創作力在真理的界線裡得以自由。
   
    禱告讓我的生命和文字有溫度,因為靠近這位愛如烈火的神。多數時候,我禱告,是因為我需要這樣一個親密的連結,來面對一個隨時可以如龍捲風般把我捲到高處,然後在瞬間扔下的世界。
   
    因此,在沒有嚐到與神相交的甜蜜之前,為神的國度呼喊,為他人的代禱,變得很形式化,彷彿在上帝的留言板拼命寫,但不確定他什麼時候會讀。我只知道我應該,但除了責任之外,沒有熱情。
   
    不過文人的自我關注,也容易讓我的禱告停留在個人與神的親密關係裡,不去注視映照在上帝瞳孔裡的其他人事物。
   
    我不單需要禱告,而且更要常常為他人禱告。這個「他人」,是看得見的週遭人,也是一輩子可能都無法相見的讀者。我禱告神預備讀文章的人,也禱告神預備一些天國夥伴們,繼續在讀者的現實裡跟進。
        
     在許多代禱的經歷裡,聖靈引導我走出自己狹隘的思考範疇,改變我主觀的論斷角度。莫非老師說:創作是一種屬靈的經歷,我想,一個作者的代禱,會是他跨越自我的創作經歷。

    代禱,讓我走出自己,走入神的心意。

    在我為他人代禱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心變得更寬宏,文字變得更溫柔; 在代禱的過程中,一個創作者從高高在上的姿勢俯伏謙卑,也讓神看人的眼光拓展自己的偏見。

     對我這樣一個稍不注意就會開始想在鍵盤上扮演假神的作者而言,只有代禱,尤其是那些經年累月沒有看到「答覆」的代禱,能夠提醒我走出自己,仰望那創始成終的主。

     我開聲禱告,無言禱告,與人一起禱告,也自己禱告。在所有禱告歲月中,我最享受的,是文字禱告。
 
     日記裡那些對神說的話,和字裡行間的空白,在寫作的歲月中展開,彷彿引向聖壇的紅毯,一次次,帶我走到那個永遠相愛的婚約裡。
 
     是禱告,把一顆作者的心,安置在祂的車上,讓祂帶到天涯海角。跟隨主,是禱告鋪成的窄路。
         
 
作者簡介:
馬睿欣
筆名私塾夫人,十五歲在阿根廷開始小留學生涯,高中畢業來美。大學念的是電子工程,研究所念的是神學(富樂神學院神學碩士),一生鐘愛的是寫作。曾任《宇宙光雜誌》專欄作者,《真愛家庭雜誌》專欄作者,文章發表於兩岸北美雜誌報紙。
近年來在社區講員,作家,輔導,教師幾種角色中來回,並開拓網路寫作版圖,主筆討論親子教養的「私塾夫人博客」,談基督徒生活的「天國店小二部落格」,靈修臉書專頁「一起幸福」,討論愛情的「等看你飛」。
2013年起在創文帶領實戰寫作團隊訓練,透過實際書寫發表,訓練國內,東南亞,和北美基督徒作者的文字功夫,建立工人品格紀律。
目前主領的<用心生活>微信群,在過去三年裡,透過文字去影響約九千個學員在現實生活中活出真理,享受真理。
著有散文集《遊子足音》,《管教的智慧》,《理家理心:女人的美麗心靈美麗家》,《直面網絡:父母如何化解網絡帶來的教養危機》,《書蟲落網記》 (合著)等。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3112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