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8 22:46:35瀏覽831|回應2|推薦6 | |
「我墜入、墜入、墜入金門人的故事裡——這是一個歷史的黑洞。」九十五年返鄉的古寧頭資深媒體人李福井,兩年多來,足迹幾乎踏遍家鄉每一個村莊,陪伴許多老人溯游於記憶中的長河,靜靜地傾聽,尋聲線身影紀錄下他們的故事。 「這個黑洞幽微不明、錯綜繁複,從表面上看,看不出一點端倪;從內裡看,剝視人生的肌理,可以發現淡淡的血痕,彼此貫穿聯結在一起。金門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都穿過歷史的黑洞,他們把它埋藏在內心的深處,受到歲月的冰封,只等待有心人去挖掘。」 李福井毋寧是有心的,早在「文心四帖」文中,他即提及金門應當書寫庶民列傳、華僑列傳、播遷列傳、先賢列傳,前二者尤其在與時間賽跑。「剛好因緣際會,有了返鄉的機會,好像上天特別賦給我的使命,要我踐履宿昔之言。」他果真實踐了諾言,二十幾位老人,演出了十八篇未被發掘的歷史側面;展讀『他們怎麼說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被傳統文獻所遺忘的段落。 在 口述歷史是以人為本的研究方法,以李福井的新聞採訪背景,以及深厚的文史基礎,對於社會與文化經驗的多樣性,以及認知不同所牽連的複雜關係,自有其敏銳的感受。他試圖在計畫性的訪談與受訪者的觀點之間保持平衡,一方面鼓勵受訪者依自我語言及風格作充分表達,一方面也不忘站在第三者角度,嚴謹的加以詮釋。 作者在本書自序,清楚交代了每一次的訪談過程: 「金門午後的村景甚為安謐,常找不到甚麼人,有時開車亂轉,碰到老年人就跟他哈拉兩句,西堡的葉正察在門口整理芹菜,我停下來跟他聊天,剛好楊金墩騎著摩托車經過,停車問明原委,好像碰到知音,就講他的人生故事,還帶我到山上、海邊,講述一九四九年的共軍登陸戰。」 「從葉正察的談話中追到吳怡碧,就到夏興找他女兒吳金卿,從吳金卿又引出蔡廷策與董火煉。董火煉已過世,就到西浦頭找他女兒與女婿,印證董國忠的話。我到瓊林找蔡廷策,他正在祖廟玩牌,二話不說,就推牌下桌,也不問我是幹甚麼的?就帶我到他家講故事了。」 「今年是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紀念,壯丁當年冒險在料羅灣搶灘,貢獻卓著。有一天我從榜林村長許績用那裡獲得一點線索,覺得頗為玄奇,就開車到榜林村找歐根盛,想把事情搞清楚,有一個老先生看到陌生人到訪,佇足看我停車,問我幹甚麼?我說想找歐根盛,他說已過去了。我表明來意,他說那一天搶灘他也在場,只是搬運不同一條船,我如獲至寶,這人就是許乃諭。他很能說,頭腦甚為清楚,恐怕不作第二人想。他透露許加勇也在家,剛從台灣回來,就不費吹灰之力找到了他。」 「從蔡廷策的資料中,我想到赤后黃成發,一路問到新湖村長陳文顧,他遍尋村民資料,就是找不到這個人,令我頗為失望,我隨口問他有無日據時代牽騾馬的人,我每到一個村莊必問,但都先一步走人了,可是我今天運氣不錯,村長就帶我到山上找陳文通。這是目前為止,除了印尼泗水李金昌之外,我找到第二個牽騾馬的人。」 「我的同學林福德說,烈嶼壯丁沒參加料羅灣搶灘,不過當年他們有船伕──水上工作隊,冒險從事海上運補,就代為安排、聯絡受訪對象。」 像這樣鉅細靡遺,詳述田野調查之始末與步驟,即是為了確保口述證據的正確性。雖然金門老人都是說故事高手,但田野調查費時費事,一步一腳印,全憑笨功夫。李福井選擇了聽故事、寫故事,在不同視角的邊界找到了最大的張力,同時又將它釋放掉;似乎就在這樣一個重述社會歷史的過程中,歷史的傷痕也同時得到撫平。 李福井說:「如果有一天回視自己這一生,再次返鄉服務到底是對或是錯?那就要檢視自己有無真心的付出與對待,起碼我會這樣自我定位與評價。」我只想告訴他:把心放在自己願意放的地方,夫復何求?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