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18 00:02:23瀏覽8286|回應14|推薦134 | |
我在〈我的台語情結〉中提到,我的台語聽力已相當不錯,只消多看幾齣閩南語連續劇,便可晉升「台語人」之列。我決心拿出當年學習英語的精神,認真把台語學起來,於是開始透過Youtube欣賞民視的閩南語連續劇《嫁妝》。
果不其然,一齣《嫁妝》還沒看完,我已感到信心像吹汽球一般逐漸充實。八月間,我去台中探視一位長輩,初見一位負責照顧長輩的本省籍女士。我暗自打算驗收一下近日學習台語的成果,於是一開始便刻意用台語與她交談。
剛開始,我有點忐忑,生怕她聽了我的破台語,自動改回國語。說著說著,我忐忑的心漸漸篤定。已過了半小時,她還沒改回國語,而我知道她的國語說得非常好,因為她所照顧的長輩是完全不通台語的外省老伯伯。
隨著時間過去,我的心何止篤定,簡直有些興奮了。整個下午我們足足聊了三個多小時,幾乎一句國語都沒用到。離去時,我暗自得意,她一定想不到,那天是我第一次全台語與人交談。
在學習台語的過程中,我留意到國/台語之間的若干異同,頗覺有趣,因此將我的粗淺觀察寫在下面,權充心得,並享讀者。
首先,國語(北京話或普通話)與台語(閩南話或河洛話)的語言結構完全相同,語出同源殆無疑義,同為衍生自華夏民族的方言。譬如: 國語說:「他家上星期娶媳婦」;台語說:「伊兜頂禮拜娶新婦」。 國/台語中主語、狀語、動語和賓語的位置完全相同(他家=伊兜、上星期=頂禮拜、娶=娶、媳婦=新婦)。
其次,國/台語中某些用詞正好顛倒,頗值玩味。譬如: 颱風=風颱、嫌棄=棄嫌、心軟=軟心、力氣=氣力、習慣=慣習、熱鬧=閙熱、客人=人客、收買=買收、公豬=豬公、母豬=豬母(牛羊等其他動物說法亦同)、
再者,台語中某些成語用字雖不同,但其相對於國語的意義,令人會心領略,平添幾許新奇。譬如: 得寸進尺=軟土深掘、處心積慮=用心計較、為非作歹=為非散做、比手劃腳=比腳劃手、口口聲聲=聲聲句句、暗通款曲=偷來暗去、金盆洗手=收腳洗手、心甘情願=歡喜甘願、動手動腳=起腳動手、左鄰右舍=厝邊隔壁、裝模作樣=假鬼假怪、無憂無慮=沒煩沒惱、見機行事=看事辦事、眉開眼笑=嘴笑目笑、天經地義=天公地道、愁眉苦臉=憂頭結面。
有些台語的遣詞用字別出心裁,令人不覺莞爾。譬如: 國語說“萬一”,台語除也說“萬一”外,也常聽說“萬不二”。“不二”不就是“一”嗎?也不嫌囉唆。 國語說“沒錯”,台語除也說“沒錯”外,也常聽說“沒毋對”。負負得正,誠不誣也! 國語說“差錯”,台語除也說“差錯”外,偶爾也聽人說“失覺察”。聽劇中人說了多次“Shigaca”,終於查出原來是這三個字,覺得好妙!
此外,還有一些台語俗諺,國語中不見得有相對的說法,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地台語,譬如: 綰籃兒假燒金:這句當年李登輝與宋楚瑜交惡時,用來罵過宋。懂他的意思,但國語怎麼說呢?“掩人耳目做壞事”?太文縐縐,少了李當年不可一世的霸氣。 頭過身著過:這句當年陳水扁面對爭議時,曾用來暗喻可安然過關。懂他的意思,但國語可有相對的話法?“撐過這時就沒事了”?太平直,展現不出陳水扁的自恃狡猾。 侵門踏戶:這句是當年國民黨費鴻泰等四立委前往謝長廷的台灣維新館踢館時,謝營用來反批國民黨時聽到的,至今想不到國語中相對的成語。“登堂入室”?太遜了,完全沒有“侵門踏戶”的囂張氣焰。 愛著卡慘死:這句尋常台語一聽就懂,但國語怎麼說呢?“愛到深處無怨尤”?太文了,不夠鄉土。誰能將這句翻成同樣簡捷又豐富的國語,我給他鼓鼓掌。
比較國/台語遣詞用字,諸如此類的欣喜發現不勝枚舉,為我平淡的日子增添不少樂趣,所以我說「台語真趣味」!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