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5/25 15:12:31瀏覽6190|回應7|推薦60 | |
一般人就算沒讀過莎士比亞,也知道他的戲劇不看註解是很難了解的,即使是英國人也覺得莎士比亞不容易懂。梁實秋為了翻譯,不但找遍了各種版本的原文編本,也讀了各家的註解,在兵慌馬亂的時代要找這許多參考書是很困難的,還好有胡適之的推動和協助以及梁實秋本人的堅持,我們才有機會讀到他翻的莎士比亞全集。編本選定之後還要決定韻文體,雖然莎士比亞的作品大多是無韻詩,五步十音節,抑揚格的文體,但是要把英文的節奏、音調譯成聲調鏗鏘的白話文是不可能的。梁實秋自承,「我的譯文完全是散文,我無法顧到原文的節奏,若能把原文的意義充分的正確的表達出來,據我看,已經是極為困難的事。」我們可以想見,詩的節奏是不可能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我曾把宋詞唸給一位英國朋友聽,他完全聽不出半點節奏感,也聽不出押韻的地方,因為中英文的韻體是迴然不同的。 梁實秋先生說他翻譯時也是勉強押韻,為了配合原文的抑揚頓挫,儘可能一句原文一句譯文。英文有很多倒裝句,很多時候無法逐句翻譯,如果為了讓句意流暢,往往又顧不到語氣和節奏,偏偏莎翁的作品特別注重語氣和節奏,這種兩難的局面讓翻譯莎翁的作品難上加難。 英文的雙關語也很令人困擾,莎士比亞喜歡玩弄雙關語,因為諧音和一字多義可以製造出很好的戲劇效果,但是雙關語無法翻譯時,只好多做註解了。除此之外,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英文的意義也會有所差別,莎士比亞的英文跟現代的英文還是有所差距,梁實秋提出的幾個例子如:Clown有時是「鄉下人」,不是「小丑」,will有時是lust之意,不是「意志」,in the tub為患梅毒之委婉語……所以翻譯時需要「勤於翻閱各家註解」,稍一粗心大意就容易出錯,真是如履薄冰啊! 不但參考書籍不易取得,梁實秋又遭遇到戰爭和台灣最動亂的年代,這麼艱難的翻譯工作如有差錯,我們也不忍苛責他,他自己也謙虛的說:「翻譯的事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只求少出大錯,便已是初步的滿足。」但是我們處在資訊發達又和平安定的時代似乎沒有犯錯的藉口,錯誤只能怪自己學藝不精,懶於翻閱參考書籍,或是粗心大意了。 關於林文月的《源氏物語》,因為我不懂日文,所以我的感想不多。日文跟中文很接近,我私下認為,日文翻成中文應該會比英文翻成中文容易一些吧?雖然都是跨國文化,但是中日是鄰居,比東西方文化的距離近了許多,加上日本一向深受中國的文化影響,許多文字和觀念都是互通的。 當然,既是跨國文字的翻譯,自然也不可能簡單到哪裡去,加上時代的差異,源氏物語是日本的經典巨作,風格華麗典雅,在聲音和視覺上不容易掌握,還有作者提到的敬語問題也很難解決。 除了風格、文體的問題之外,林文月提到令譯者最棘手的問題是特殊名詞,如建築陳設、衣裳飾物、花草鳥獸等等。像這種因文化不同,出現極多中國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很難想像,他們到底是在說哪些東西,所以他們安排了大量的插圖來彌補此一缺憾。還有許多中日典故和佛經典故也不容忽視,我們中國有許多典故,即使我們讀了很多書也不一定了解其典故來源和意義,所以譯者還是得勤於查閱各種資料並多做研究。 既然翻譯經典文學的工作這麼艱難,那就不能讓一位譯者單槍匹馬應戰,應該像古代翻譯佛經時一樣成立一個專門的翻譯部門,由一群專家仔細研究並全力投入翻譯;但是翻譯不是學術,做得好也得不到肯定和成就,因此許多優秀的學者自然不願意投入太多精力在上面,而古時候翻譯佛經的人,有許多都是出家人,充滿傳播佛法的熱誠與奉獻精神,他們不計名聞利養,一心只想將佛法廣傳世間,可是現在要到哪裡去找一群這種聰慧又不計名利的人呢?因此梁實秋花了數十年翻譯莎士比亞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