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董樂山《關鍵在於理解》& 傅雷《翻譯與臨畫》讀後心得
2007/04/30 11:11:38瀏覽1131|回應1|推薦49

Buried at PhotoCasket.com

記得放音樂喔!

董樂山 《翻譯五題-關鍵在於理解》讀後心得

我絕對贊成翻譯之前必須要理解原文,否則看都看不懂如何翻譯呢?理解則需要大量的閱讀,吸收相關新知,了解原文地區的文化習慣。不懂物理學、經濟學或是醫學的人是不可能去翻譯這類書籍的,不懂音樂自然也翻不出這種專業領域的藝術;畢竟隔行如隔山,查再多辭典或是資料也無法保證能正確地理解,而誤譯或是錯譯,極可能造成巨大的傷害,道義上也不容許譯者昧著良心胡謅瞎掰。所以我覺得剛開始翻譯時,應該只翻自己看得懂並且接近自己領域的東西,同時再慢慢地繼續鑽研其他的領域,先求一門深入,再求觸類旁通,如果同時學太多東西,勢必會一事無成。

能徹底理解原文之後再來談翻譯的技巧是正確的,畢竟同樣的東西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翻譯,要因時因地,配合上下文去做最些貼切的表達,碰到文學作品要面對的考驗更多,原作者的文章可能晦澀難解,難以捉摸,偏偏很多作者都早已作古,就算想請教也無人可問。這些翻譯原則說來容易做來難,既要兼具文采,又要忠於原著,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作者提出的“一詞多譯”的問題,看起來不僅是多種意義的問題而已,還牽涉到如何用中文去詮釋原本中文裡所沒有的概念,例如他說的:European community(歐洲共同體), Turkish community(土耳其族居民),Atlantic community(大西洋集團),同樣一個Community 竟然可以翻譯成這麼多種名稱,而且這還是經過譯者千錘百鍊,過濾掉其他各種可能的文字之後所得到的結果。由於科技的進步,世界的變遷,國際間互動頻繁,我們的生活中不停地出現新字,翻譯的人就得不停地想出新名詞,因此也造成許多英譯的字句紛亂無章,明明同一個人或是同一樣東西卻出現好幾個不同的譯名,讓許多只懂中文的人摸不著頭緒,不同的報紙有時候出現的人名不同,卻在講同一件事情,在香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各地出現的紛歧就更加嚴重了。我覺得英譯詞句的統一還是要由政府或是中央教育單位出來做,光靠民間團體是不行的,可惜現在教育部連中文的詞句都搞得烏煙瘴氣,還鬧出了不少笑話,換成英文的翻譯,不知道會不會出現一堆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釋呢?

傅雷《翻譯與臨畫》和《關於翻譯的通信》讀後心得

作者譯書求好心切到寢食不安的地步,可見想要翻得好不是見容易的事。傅雷提出的幾個觀念中,我很贊同「原文中最明白最短的句子最難應付」這句話,為了傳達原文中的語氣、情調和氣氛,往往一句簡易的言語,反而最難譯。他說「不妨假定理想的譯文彷彿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我很贊同這句話,不過這個難度也很高,因為要深入了解原作的思維和個性,牽扯到很多的問題,諸如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的遭遇、家庭和宗教等等。

「白話文跟外國語文,在豐富、變化上面差得太遠,文言在這一點上比白話佔便宜」,這句話我無法苟同,因為傅雷的時代背景以文言為主,我們生活現在的社會全是以白話文為主,而白話文現在也已經發展到十分豐富的境界了,所以我們現代的翻譯應以白話文為主,而且我認為只要功力好,認真一點翻譯,白話也很能表達出原作的韻味。

「民族的Mentality相差太遠」這也是譯者所面臨最無可奈何的事實之一,既然硬要把完全不同的文化語言翻成另一種語言,我們可以朝傅雷說的「創造中國語言與句法」這個方向著手,畢竟時代不停的演進,文學和美學也會不停地變化,那麼從事這方面的人就一定要創作新的詞句和語法以因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Buried at PhotoCasket.com

How to paint the MONA LISA with MS PAINT 示範如何在電腦上畫蒙娜麗莎 (別誤會!不是我畫的)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ula0816&aid=929207

 回應文章

翁志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佩服
2007/04/30 14:15

很專業的論述

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