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祖文《英詩中譯-何以要忠實於原作的結構?》讀後心得
2007/03/17 11:48:48瀏覽2105|回應0|推薦25


陳祖文《英詩中譯-何以要忠實於原作的結構?》讀後心得 96/03/17 晨

老實說,我最大的心得就是──不要去翻譯英詩,當然我自己寫的例外。

陳祖文說:「翻譯作品,忠實當然是一項指導原則;但是,絕對忠實乃一不可能之事:任何翻譯都會使原作走樣……所謂忠實的翻譯,只能力求其近似而已。」這一點我非常的贊同,分明是不同的文化語言,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變化,要如何使它們相通一致呢?尤其是詩歌,其本身的語言結構、韻律、節奏就是特色,轉換成別的文字之後,一定會原味盡失;就連我自己寫的詩,自己翻譯都會失掉原味了,更何況是去翻譯別人的詩?

當然原詩用韻,譯詩也最好跟著用韻,但是陳祖文提到的meter(即每行輕重音節等等的規律性的安排),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英文裡的每一個音步是用抑揚格來表示,有點像我們中文的平仄,可是唐詩或宋詞裡的平仄是錯落有致,並非規律性的平仄平仄一直重複,還有英詩裡的押頭韻也很難處理;不但要注意這些還要兼顧詩的意涵,所以要翻譯符合這種格律的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陳祖文先生談到傅東華翻譯的米爾頓《失樂園》這種無韻體敘事詩,他說傅東華先生的譯文偏向中國詞曲的味道,而且全書多行用韻與原作不符,並且大大地損害了原作的流暢節奏。基本上,傅先生身處的時代,大家凡寫詩必用韻,所以我們也不應太訶責他,畢竟翻譯也是跟著潮流在變化,為了配合當代的讀者,他自然會把無韻的詩譯成韻體詩了。就拿佛經的翻譯來說,佛經的譯文文字優美,據說很符合當時文人的口語,但是也許與佛說的印度口語有些距離,可是對現代人來說,大家又覺得中譯佛經的語法太過艱深,還得去讀白話文版才會覺得流暢;當然正因為有缺點才會有進步的空間,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譯本,這也未嘗不可。

再來談談風格的問題,我覺得這一點更難掌握,每個作者自有其獨特的風格,每個譯者又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加上文化和時代的差異;既要顧及文字藝術之美,又要顧及原作深刻的意涵,因此要翻得傳神就難上加難了。如果要忠於原作的風格,首先要研究其出身背景,思想性格,以及當代人慣用的思考模式,翻譯時還要模仿原作者的口吻,除此之外,還要顧及文字結構、韻律、節奏……等等問題,這麼大的工程要一個人去完成,勢必耗時費工,難免會有不盡理想之處;然而這當然不能當作藉口,既然要翻譯就要極力達到盡善盡美,這是翻譯者責無旁貸的任務。

即使是中文的現代詩也有很多倒裝句和跨行句,英文語法裡有很多的倒裝句,一不小心就會翻成英式中文,讓讀者摸不著腦袋;所以說,這一點就很令人頭痛,到底要直譯或是意譯到何種程度才算忠實呢?陳祖文先生說:「有些詩,其全詩的妙處可說是建在結構的基礎上。」所以這類的詩是翻譯不出來的,硬要翻譯的話,可能偏向忠於原著的風格和意涵,翻譯成散文詩,至於韻體和音步的部份就只能盡力而為了。至於我自己呢?我恐怕離這些名詩相當遙遠,自然就不會去考慮翻譯這些英詩;翻譯我自己的詩時,起碼我自己是原著,翻譯不出來時就稍稍轉個意思,這樣翻譯是有點不忠實啦!不過,反正我自己就是原作者,無論我怎麼改都不會違背原意嘛!哈哈哈!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ula0816&aid=82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