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在〈臨終關懷筆記〉
2007/01/28 01:22:35瀏覽343|回應0|推薦0

96.01.13 我在〈臨終關懷筆記〉

 

這兩天參加吳老師主辦的「以家屬為中心的臨終關懷」工作坊。

 

今天覺得最受益的是陳建宇老師分享他照顧母親往生過程的心態,

陳老師過去是教導人生禪的老師,過去對他沒接觸過,

他所分享一連串面對死亡,同時對生命反思的洞見,卻是對我非常受用。

雖然今天談得是臨終關懷照顧,但陳老師的談話內容,

卻是更有關於生命哲理的、信仰的深刻。

 

一開始的切入點,就是談到我們每天忙碌著,卻經常忘記死亡的存在,

只有當親人好友重病了,才開始與死亡接觸,可是在陪伴時,

往往是交給醫護人員,未必活『在』那過程中,沒有從經驗中得到生命的啟示。

當生命事件發生時,我們往往依循禮俗,或是交給專人處理,

將原本難得主觀的生命體驗,卻只是視為事件,交給程序、架構。

 

陳老師以自己母親臨終之前皈依的例子,提醒家屬的正確心態,

宗教信仰無關於真假,而在於是否『活在裡面』。

即使家屬本身是無神論者,但是當臨終者對生命提出最後的叩問:

「死往何處去?」這就是宗教或是信仰的架構的重要性。

對於臨終者而言,死亡的未知所帶來的恐懼,

信仰可以提供一個架構,為他解釋「死往何處去」,

對臨終者的心靈有極大的安定,可以提供面對死亡時可依循的心態。

 

因此臨終關懷,或是安寧照顧,都強調了身心靈三方面的完整,

在疾病和死亡的過程中,醫療是過程,信仰卻是意義和目的,

經由轉身面對死亡,而找到對生命(死亡)新的意義、態度和觀點。

把事件交給程序、架構,往往沒有看到自己的真相,無法體驗自己的生命。

「我」才是生命的主體,親人以生老病死的戲劇教導我們關於生命的真相,

因此陪伴親人的死亡,也就是陪伴自己的生命,

歷練自己明日的死亡,體驗自己生命的啟示。

故而,陪伴者的Being「在」比Doing「做」更重要!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