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音樂淵源(二):竹中的音樂教育
2021/04/18 23:17:28瀏覽552|回應0|推薦2

竹中的音樂教育

      真正接觸正統音樂還是自己進入竹中唸書以後的事。竹中的音樂教育之所以成功,除了辛志平校長「三育並重」的正常化教育影響外,主要是竹中有一位出色的音樂老師-蘇森墉先生。蘇老師福建音專畢業,台灣光復後即應辛校長之邀,來台任教,一直到民國六十三年退休。辛校長主持下的新竹中學是真正有教育理念及理想的學校,辛校長絕不為了升學的壓力而放棄正常化教學的努力,這一點無論老師、學生及家長都有此體認,也都相當的驕傲。在竹中,美術、音樂、體育及工藝都是和正課一樣受到重視的科目,因為這些科目不及格而留級的大有人在。也唯有這樣的堅持,才不至於有太多的妥協與鄉愿。關於辛校長的事蹟記述甚多,有心人可參考辛志平校長獎學金基金會所編印之辛志平校長紀念文集及新竹市政府編印的無私與大愛-辛志平校長的故事

      我高一的音樂老師是吳聲吉先生,蘇老師則教我們高二的音樂課。吳老師也是竹中合唱團早期團員出身,師大音樂系畢業、當完兵後便回到母校任教。吳老師是相當出色的男低音,聲音渾厚雄偉,我曾聽他一人在音樂教室練發聲,屋瓦隨之振動;只是他有緊張的毛病,一直沒有成為出名的獨唱家。吳老師大我們十歲不到,跟我們還能打成一片,我們對他也不像對蘇老師那樣敬畏,有話也會先同他談。

我記得的音樂課內容有視唱練習、基本樂理及音樂欣賞等,歌曲教唱倒不多。竹中有專屬的音樂教室,在當年即裝有相當出色的音響設備,聽說是以教育器材申請進口的,但調頻器部份被事務主任拆走,只剩放大機、唱盤及兩個大音箱。我記得上課時聽過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及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那種全班一起專心聽音樂的感覺真是美好。這種經驗不用多,嚐到滋味的人自己會再去找音樂來聽,老師只需做播種的工作。另外蘇老師還出過一個大題目給我們,要我們記住貝多芬幾首著名交響曲中各樂章的主題。我記得那一陣子攪得大夥人仰馬翻,我還買了本「全音出版社」印行、汪沛倫先生編的交響曲主題一書,逐一在學校鋼琴上彈出。至於後來蘇老師到底有沒有當真考試,已不復記憶。

 

合唱初體驗

      蘇老師平日除了教授音樂課外,並指導學校合唱團,數十年如一日。蘇老師藝術家氣質極重,自視也甚高,他不但指揮合唱有獨特的一套,他還自己編作合唱曲,極有特色。我進校那年,竹中合唱團已蟬聯九屆全省高中合唱比賽的冠軍,那實在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竹中合唱團在民國五十年間我入校以前,就出版過三張的唱片錄音,但早已絕版;我曾向吳老師借得一張,一直保留至今,視為珍寶。其中有拉縴行魔王東山四季等蘇老師改編的名曲;從沒聽過當年竹中合唱團演出的人,是很難想像三十多年前台灣一個高中的合唱團,會有那樣的水準。我進入竹中後,因為有哥哥的指點,一開學就自己向吳老師報到,申請加入合唱團。我的同班同學受我影響,一共有十七位同學加入,成為全校合唱團人數最多的一班。

      竹中合唱團的特色在當年有幾點:第一、它是常設的學生課外活動社團,不是為參加比賽而臨時成軍的;第二、我們每天早晚都固定練習,早上升旗時間練習半小時的呼吸法及發聲,下午放學後則練習一個小時的合唱,因此訓練算相當紮實;第三、我們用的是固定唱名法,每位團員都必須會認五線譜,對於升降記號也沒有太大的畏懼感;最後也是最吸引人的一點、我們唱的曲子多是蘇老師自己編作的,經常是前一天才定稿油印,拿到樂譜時油墨未乾,讓我們也迫不急待的想聽聽效果如何。同時在練習中蘇老師還經常有所修改,是相當難得的經驗。

      蘇老師指導合唱,對技巧及音樂性的要求都極嚴格,絕不打馬虎眼。他編的合唱曲是出名的難唱,因為他是把人聲當成樂器使用,無不求其極限,常常讓我們高得唱上不去,低得唱下不來,但最終的效果則沒話說。通常我們唱一首新曲子是一部一部來的,然後兩部兩部,最後才是四部一起。因此我們不單唱自己的,也會去聽其它各部,曉得其中的不同。平時我們是坐者練習,到差不多時,就分門別部地站上音樂教室前方特別設計的三層弧形階梯,做正式的練習。蘇老師的耳朵極好,要求幾近完美,他不能容忍我們一點點的不整齊及稍許的走音,一個開頭、一段樂句可以重複十幾遍,所以當年竹中合唱團的出名,不是沒有它的道理。

      我入團後練唱的第一首歌,是舒伯特所作《德國彌撒曲》(Deutsche Messe, D872)當中的〈進堂詠〉(Introit),那是為了要在新竹工研院光明新村的音樂會演出而準備的。《德國彌撒曲》是我入校前一年合唱團獲得全省冠軍的比賽曲,共有八首,而且是以德文演唱;可想而知,我們新生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練得完全及唱得好的,所以蘇老師還是徵召了高三的老團員回來,才得以演出。

舒伯特是出名的歌曲之王,他所作的聲樂及器樂曲,旋律無不優美動聽。這部《德國彌撒曲》不用傳統彌撒的拉丁文歌詞,而採用德國詩人諾曼(Johann Philipp Neumann)所寫的歌詞,因此少了傳統彌撒曲的死板,而接近較通俗的聖樂歌曲,演唱起來也比較自由。像第一首〈進堂詠〉的歌詞及曲調都十分優美,讓人難忘:

      當悲傷及愁苦困擾我時,我將向誰傾訴?

當我心因喜悅而跳躍時,我將與誰分享?

向祢,向祢,天父,我懷著喜悅及悲傷走向祢。

是祢帶來喜樂,並撫慰一切傷痛。

      我頭一回坐在音樂教室下方,聽站在台上的老團員演唱這部八首連篇的彌撒曲,內心的震撼,實難以形容;這八首曲子,從平靜到激動、從輕快到莊嚴、從悲傷到喜悅、從渴求到滿足,曲曲旋律動人,讓人聽了只覺此曲人間幾回有,也讓我一頭栽進了合唱的天地,鍾愛至今。

前一年的比賽曲,除了《德國彌撒曲》外,還有一首是《踏雪尋梅》。這首黃自作的曲子,有如童謠般輕快,當年中學音樂課本都有收錄,大家也都琅琅上口。蘇老師編寫的男生四部合唱,則去掉鋼琴伴奏,改以三部「叮」、「噹」人聲的伴奏下,由第一部唱出主旋律,中間再依主旋律作了一段變奏,十分精采,聽眾無不叫好。

此外,老團員們還唱了一首相當討好的小品:《山歌》,該曲旋律好聽,容易上口,蘇老師的編曲也輕巧討好,讓人一聽難忘。只不過後來就沒聽哪個合唱團演唱過,《蘇森墉作品集》裡也沒有收錄,十分可惜。我就記憶所及,將該曲的歌詞抄錄於下: 

日落西山滿天霞,對面山上來了一個俏冤家。

眉兒彎眼兒大,頭上帶了一朵小茶花。

哪一個山上不長樹?哪一個田裡不種瓜?

哪一個秋天不結實?哪一個春天不開花?

哪一個男孩子呀,眼不花?

趕上去,我要照顧她!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156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