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5 06:21:44瀏覽438|回應0|推薦0 | |
由於年代關係,蘇老師自己指揮的合唱音樂,保留下來的錄音不多,那確實是非常可惜的事,因為蘇老師對音樂本身的敏感度及要求,是很特別的,成果也與眾不同。我聽後來的竹中合唱團及其他合唱團演唱蘇老師的作品錄音,就常覺得少了點細緻感;這種對音樂的品味是難以言詮的,說是偏見我也承認。 竹中合唱團在我入學前,錄過三張唱片,除了第一張品質稍好外,其餘兩張並不佳。畢業多年後我拜訪蘇老師,發現連他自己手上都沒有任何一張唱片,只有先前學生轉錄的錄音帶。至於我自己在校三年的演唱,除了隨團參加李抱忱的作品演唱會,有張唱片收錄了〈滿江紅〉[1]一曲外,其餘沒有留下任何錄音,想來實在可惜;至於該張唱片,如今也找不到了。 2005年,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蘇老師的口述自傳《合唱大師蘇森墉的音樂人生》,裡頭附了一張由唱片轉製的CD,也就是民國53年錄製的第一張唱片,收錄了〈拉縴行〉、〈東山四季〉、〈老黑爵〉、〈採茶歌〉、〈魔王〉、〈Ring Ring the Banjo〉、〈肯他基老家鄉〉及〈Oh Susanna〉等八首曲子。50多年前國內的錄音,不能苛求,但總算保留下一些原音,也看得出蘇老師指揮及編曲上的特色。 該張唱片的曲子,蘇老師自己較滿意的是〈拉縴行〉及〈魔王〉兩首。〈魔王〉一曲原是舒伯特作的獨唱曲,由蘇老師改編成男生四部合唱,其中敘事者、小孩、父親及魔王四人的聲音,各有不同。同時該曲的鋼琴伴奏是蘇老師的大女兒蘇綠萍,其中左手從頭到尾模擬馬蹄聲的三連音,並不好彈,蘇綠萍的表現讓人激賞。 至於個人最喜歡的曲子,首推〈拉縴行〉,幾乎百聽不厭。該曲原本也是獨唱,旋律相當簡單,但蘇老師從頭到尾加入縴夫的「唉荷」聲作伴奏,以及配合第二段歌詞以及第一段歌詞的重複,作了兩段變奏,讓全曲有了新生命,不但更為豐富且一氣呵成,可算蘇老師的傑作之一。蘇老師的指揮有如行雲流水,十足展現曲子的動力感,是後來的演唱比不上的。 該張唱片裡還有一首蘇老師自己作詞、以歌仔戲曲調編曲,並以閩南語演唱的〈東山四季〉,也值得一提。當年國語掛帥,以閩南語演唱的合唱曲可謂鳳毛麟角,蘇老師也算開風氣之先。蘇老師生於台北、長於福建,說他是本省人或外省人都行,但他的態度其實無關政治,只是忠於藝術,盡量以原文演唱而已。所以對蘇老師而言,竹中合唱團以拉丁文演唱天主教聖樂、以英文唱美國福斯特民謠,以及以德文演唱舒伯特的合唱曲,都再自然不過。 竹中合唱團錄過的另外兩張唱片,以中國民謠為主,其中包括一些藝術歌曲。十多年前,蘇老師將學生轉錄給他的第二張唱片錄音,複製了一捲卡式錄音帶給我,我一直珍藏至今。去年並將其轉成數位檔案,可以方便流傳及保存。可惜原唱片老舊,雜音多了些。其中曲目包括〈上山〉、〈滿江紅〉、〈在那遙遠的地方〉、〈丟丟銅〉、〈漁陽鼙鼓動地來〉、〈蘇武牧羊〉、〈中秋怨〉、〈夜思〉、〈鳳陽花鼓〉及〈沙里洪巴〉等十首曲子。 至於第三張唱片,只有高中時代借來聽過幾遍,如今已忘得差不多了。最近在網上發現該唱片蹤影,並得知其中收錄了〈青春舞曲〉、〈繡荷包〉、〈沙里洪巴〉、〈雨不洒花花不紅〉、〈一根扁擔〉、〈長城謠〉、〈紅彩妹妹〉、〈康定情歌〉、〈燕子〉及〈塞地瑪利亞〉等十首曲子,希望不日能再次聆聽,重溫舊夢。 民國89年四月及六月,新竹市政府文化局舉辦了兩場蘇老師的作品演唱會,一在新竹,一在臺北,並同時出版了蘇老師的作品集與演唱會的錄影帶及VCD[2](注)。當時蘇老師年逾八十,並為帕金森氏症所苦,但他兩場音樂會都參加了,並上台向演出者及聽眾致意,場面感人。新竹市市長蔡仁堅在音樂會前曾上台致詞,文化局局長璩美鳳則坐在台下蘇老師旁邊,也算是歷史畫面。
新竹那場演唱會的錄影帶收錄了竹中、竹女、竹師、竹縣教師及竹市等五個合唱團演出的二十一首曲子,雖然演唱品質不一,但可略見蘇老師作曲及編曲的風格,彌足珍貴。其中還是以竹中合唱團的演出最佳,竹師、竹女也不差,反而是混聲的兩團較差,顯然是練習不足。 在台北的一場,則有幼獅、樂友及中央等三團演出,只唱了十四首曲子,且其中八首與新竹的演唱會重複。但中央合唱團的演唱仍值得一聽,遠在竹縣教師及竹市合唱團之上;雖然蘇老師私下對〈彎彎的垂柳青青的山〉一曲的詮釋及表現,仍不滿意(該編曲複雜難唱,也是原因)。 中央合唱團原本隸屬「中央廣播電台」,負有對大陸心戰任務,後來才獨立為民間演藝社團。該團於民國五十七年成立,由留德歸國的劉德義(1929-1991)教授策劃成立,並擔任指揮;當時蘇老師一面同劉教授學習現代作曲理論,一面擔任副指揮,協助劉教授指導中央合唱團。因此,中央合唱團或是中央廣播電台應該有留下一些蘇老師指揮合唱的錄音,就看有沒有人有心挖掘了。 說起當年的合唱曲,如今有許多自然是不合時宜的;好比我們當年唱過的〈中國人〉、〈反攻復國歌〉及〈討毛救國歌〉等。我記得老蔣總統去世後,劉德義曾奉命將秦孝儀的紀念長詩,以清唱劇形式寫過一部作品:《為勝利而生》,其中約有八首曲子,以合唱為主,中間穿插獨唱,音樂相當精采,毫不八股;但因為文字內容的緣故,大概好長一陣子都會不見天日。 1970年代末我出國留學前,偶然在電台聽到播放該曲,是蘇老師指揮中央合唱團的演出,就錄了下來,但內容不全。多年後,我同蘇老師聊天時談到這部作品,他眼睛一亮,很訝異我會知道該部作品。他向我透露,當時劉教授忙不過來,就請他幫忙,因此該部作品裡有一半的曲子是他寫的,但整部作品還是掛劉教授的名字。如今他們兩位都已過世,我寫出這段史實也不至於冒犯先賢了。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