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20 21:39:20瀏覽1923|回應8|推薦50 | |
美日控台的歷史淵源 十七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裡,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艦隊東來,就已進入台灣。163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製圖師筆下完整呈現出臺灣的輪廓。 十四世紀時漢民就已活躍在台灣,滿清入主中原之初,這股從大陸北方崛起的新朝,一度曾欲放棄對台灣的主權,但施琅力諫︰「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台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施琅的說法似已看出,台灣就是直指大陸咽喉的戰略重地。大陸康熙皇帝同意施琅的觀點,並基於軍事戰略考量,遲至十八世紀中葉方大力開墾台灣。1714年清廷派法國傳教士來台測繪,畫出只有西部平原的臺灣地圖。 1718年清政府的康熙皇帝委託法國傳教士完成了《皇輿全覽》,是中國第一部實測地圖,台灣包含其中。美國人在1856年探勘臺灣後繪製的地圖,已詳細描繪出台灣的山川地形,是最趨近台灣實景的開始,但這份地圖卻為日後日本企圖吞併台灣作為一個啟發。最先把這份地圖交到日人手上,並鼓動日本進據台灣的人,是美國人李先得(Charles)。李先得是美國駐中國廈門領事。鴉片戰爭前,荷蘭和英、法、美等國對琉球的覬覦仍超過對台灣的興趣,李先得首先誘發了日本人對台灣的高度興趣。 日本在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派兵至台灣之前,外務省所任用的顧問就是美國人李先得。李仙得曾建議,「佔有北自樺太島,南迄台灣一連串的列島,用半月形包圍中國大陸,持有朝鮮與滿州作為立足地,以保障日本帝國安全,並操縱東亞時局」。這意味著日本若要維繫本身的強固,必須掌控現在的第一島鏈,圍堵中國大陸力量進入東亞海域的可能性,並在東亞大陸建立灘頭堡,以朝鮮與滿州做根據地。 該建議案成為日本帝國之後70年對外擴張的基調,台灣在該建議中的角色是包圍東亞大陸的南方基地。從這段歷史回顧,美國全球戰略有關東亞的策略,建立第一島鏈,並利用日本的軍事合作封鎖中國的概念,並不是近代才有。使中日始終保持對峙狀態,在戰略概念上也被視為是合乎美國利益的,所以說,台灣從1856年起,就已被美國當作國際鬥爭在東亞棋盤上的一枚棋子也並不為過。 1876年3月9日,美艦羅美號遇颱風迷失方向;漂流到台灣南端的七星岩觸礁沈沒。船員登陸被原住民殲滅。安平英領事命停泊在安平港的英艦科爾摩蘭號馳往肇事地點查訪,這艘軍艦也因受到原住民襲擊無功而返。是年四月,美國政府派二艦進攻原住民,又全軍大敗而返。 1872年,日本片面聲稱琉球已歸日本(中國不承認,因為琉球是中國屬國)。當年日本駐中國福州領事館派遣陸軍少佐樺山資紀、兒玉源太郎,得到台灣淡水英國領事的協助,分頭到台灣各處密探防備,並探測沿海水深等。1874年4月17日,日本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攻台,被瘧疾侵襲,病兵死亡枕藉,狼狽不堪。李鴻章卻調停由中國補償日軍白銀四十萬兩,使被困台灣的日軍得以「死裡逃生」。這是讓日人看破清政府無能的開端,使日本謀台並進犯中原,野心更加熾烈。 1894年清日戰爭接近尾聲之際,日本的前樞密顧問井上毅,呈交首相伊藤博文的意見書中強烈主張應該佔領台灣。該文強調,對日本帝國而言,台灣是南中國海的咽喉,掌控台灣就可以控制台海,隨著日本帝國擴張進度,台灣最終將成為「南門之鎖」。 早在1850年代,美國就曾有佔領台灣之意見。對美國而言,台灣的位置非常適合作為美國在遠東的物產中繼地。以台灣為基點,可建立對中國、日本、琉球、中南半島、高棉、暹羅、菲律賓及其他沿岸地帶之航路。且台灣可控制清國南部一帶的沿海地區,亦可牽制東海上船舶的出入。若以美國熟悉的比喻,台灣對東亞的戰略價值,就如同古巴島控制佛羅里達南部沿岸與墨西哥灣的出入口,但恪於當時國際情況,美國還無力獨霸東亞,讓日本不斷侵襲並削弱中國,美國在其中左右得利,也是個有利美國的途徑。 台灣位於西太平洋島鏈的中心點。東北連接琉球群島,東南銜接菲律賓群島,東方偏南2,500公里處是美國距離台灣最近的海外領土。這個島鏈的南端分隔太平洋與印度洋,自新加坡到約克岬的馬來半島與印尼群島。北方為太平洋,以南為印度洋。位於中心的台灣島同時是亞洲地中海的北方扼制點,控制印度與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線。台灣同時具有世界各國海上交通線匯聚的交會點,以及東亞海域與東亞大陸勢力交會點的特質。 美國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海洋秩序最重要的著作,是史派克曼所提出的「邊緣地帶論」,再次深刻提醒美國對台灣地緣政治的觀點。台灣在美日交相控制下,處境一直極為尷尬和曖昧,珍珠港事變前,中國大陸戰場上,日本轟炸重要城鎮丟下的炸彈,被發現有些未爆彈來自美國生產,日本採購美貨的轉運站在台灣。美日正式交惡後,台灣被美國連番轟炸。日本戰敗投降後,台灣回歸中國,但國府在台灣的多年治理中,歷次的內部政治矛盾,都隱現美國涉入的影子,日本覬覦台灣的幽靈也未曾散去過,悲哀的是,至今;台灣仍是美國眼中的一枚"棋子"! (by Sheng)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