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傳統治疫方劑摘要
2020/04/08 12:11:00瀏覽1248|回應4|推薦64
中國傳統治疫方劑摘要

中國古籍中記載的疫病有數十種,中國古代幾乎每年都有某個地區會發生"大疫"。在中國歷史上有詳細描述的"大疫"就共計有258次。包括周朝1次,秦朝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朝20次,明朝64次,清朝74次。(見鄭拓著《中国救荒史》)。從明末到清末,則是大疫最密集的區間,除了奪命最多的鼠疫外,當時還有天花也一直在肆虐人間。

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里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但大規模系統化的診治方式仍未建立。直到1879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發現了減毒疫苗原理,真正有效且較安全的治疫方法才開始正式建立。

在此之前,歐洲的治疫療法其實遠不及中國較有系統的治疫方式。古代歐洲治疫大多是使用芳香物質,包含龍涎香、蜜蜂花、留蘭香葉、樟腦、丁香、鴉片酊、沒藥、玫瑰花瓣、蘇合香等。以及替患者放血,或是將螞蝗、青蛙等生物放置於患者的淋巴腺腫上來"重新平衡患者體液"。

中國過去在長遠的人類歷史上,和疫病對抗的經驗可謂血淚斑斑!既曾治癒過很多人,應仍有其參考的價值。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疫病,除了早期常見的鼠疫(黑死病)、黃熱病、狂犬病、肺結核、麻瘋病、麻疹、壞疽、天花、痢疾、霍乱等之外。近世還有新出現的炭疽熱、流感、伊波拉出血熱、艾滋病、禽流感、登革熱、非典(SARS)等。是否能從傳統的治疫方劑中;再加以更新配伍或精淬,找出現代治疫可用的配方?還有待醫學專家再行研究。

中國傳統治疫方法不外乎以下幾項︰分眾隔離、口罩防護、檢查飲食衛生、對症用藥。
每個朝代的用藥思維都不一樣,現代社會大眾認可的中醫,運用的大多都是明清以後流行的中醫理論。以下是歷史上治疫方劑的摘要記述,古方數量龐大,我僅揀選其中很少一部分,首先捨棄了劑中有毒性藥材的配方,以及藥性較峻烈;或藥力太薄的方劑,或用藥太冷僻的方劑。僅選擇了屬於可常見藥材的配方,先紀錄近代兩方~

治療和預防SARS的中藥《北京非典口服液》
成份︰徐長卿3~10、僵蠶3~10、蟬蛻3~10、鬼臼3~10、清風藤(雞屎藤)3~10、貫眾10~15、檳榔6~15、厚樸3~10、草果3~6、女貞子6~15、大黃3~12。

清末吳宣崇的《治鼠疫方》
成份︰大黃、朴硝、枳實、川朴、羚羊角、羚羊角、黃連、黃芩、車前、澤瀉、連翹、鼠粘子、桃仁、紅花、紫草茸、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中國傳統治疫方劑大約可概分為五個對症方式︰

一、解表、清熱、解毒、瀉下

●藿朴夏苓湯︰芳香健胃,解表化濕。
針對症狀︰發熱惡寒,胸膈痞悶,口膩不渴,肢體倦怠,小便短赤,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浮緩者。或胃腸型感冒。
藿香12克  厚朴6克  半夏9克  赤茯苓18克  杏仁18克  薏苡仁24克  白豆蔻4克  豬苓9克  淡豆豉18克  澤瀉9克。
(2005年,四川爆發嚴重鏈球菌感染疫症,除透過抗生素治療外,也兼用此方) 

●清瘟敗毒飲︰濕熱疫毒及一切火熱之證。
針對症狀︰發斑吐血,舌絳唇焦,脈沉細而數,或沉數,或浮大而數。或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等表現為氣血火盛症狀者。
生石膏50克(大劑6~8兩,中劑2~4兩,小劑8錢~1.2兩)  小生地15克(大劑6錢~1兩, 中劑3錢~5錢,小劑2~4錢)  羚羊角5克(大劑6~8錢,中劑3~4錢,小劑2~4錢)  真川連6克(大劑6~4錢,中劑2~4錢,小劑1~1.5錢)  梔子10克  桔梗10克  黃芩10克  知母10克  赤芍10克  玄參15克  連翹10克  竹葉10克  牡丹皮10克  甘草5克。--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2005年,四川爆發嚴重感染鏈球菌疫症,除透過抗生素治療外,也兼用此方) 
 
●破壁擒王飲︰瘟疫黃喉(咽腫蓄膿)
方劑組成:大黃4兩,黃芩5錢,連翹4錢,防風3錢,黃連2兩,莪朮3錢,梔子5錢,荊芥3錢,黃柏5錢,槟榔3錢,薄荷2錢,桔梗1錢,車錢子5錢,甘草1錢。

●秘傳解瘟散毒湯︰天行瘟疫,口渴咽腫,發熱無汗。
方劑組成:川芎(3g)、白芷(3g)、羌活(3g)、葛根(3g)、柴胡(5g)、甘草(1.2g)、赤芍(3g)、連翹(3g)、黃芩(3g)、天花粉(3g)、桔梗(3g)、玄參(3g)、淡竹葉(3g)

●除瘟散︰夜熱晝涼之瘟病
方劑組成:大黃(0.3g)、芒硝(0.3g)、牽牛子(15g)、檳榔(10g)。

●和解丸︰風寒發熱,頭痛無汗,百節痠痛,口乾舌苦,鼻流清水,咳逆。或四時感冒,頭痛發熱,骨節痠痛,咳逆嘔哕,四肢倦怠,寒熱往來,口渴自汗。
方劑組成:荊芥(120g)、羌活(120g)、白芷(120g)、葛根(120g)、川芎(90g)、天花粉(90g)、玄參(90g)、赤芍(90g)、柴胡(90g)、黃芩(60g)、連翹(60g)、薄荷(60g)、甘草(6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神應普濟丹︰時行瘟疫,斑點紫黑,舌唇紫黑;斑疹,咽喉腫,身熱有斑點而發疹者。傷寒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瘧疾、痢疾、水瀉腹痛者。孕婦身熱發狂者。
方劑組成:大黃(150g)、元蔘(90g)、紫蘇葉(90g)、葛根(90g)、柴胡(90g)、香薷(90g)、連翹(60g)、羌活(60g)、白芷(60g)、防風(60g)、荊芥(60g)、黃芩(60g)、藿香(60g)、枳殼(60g)、天花粉(60g)、薄荷(30g)、赤芍(30g)、甘草(30g)、威靈仙(30g)、細辛(18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神效清震湯︰時行瘟疫,頭面腫盛,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憎寒壯熱。
方劑組成:羌活(3g)、荊芥(2.4g)、牛蒡子(2.4g)、防風(2.4g)、葛根(2.4g)、柴胡(2.4g)、赤芍(2.4g)、獨活(2.4g)、白芷(2.4g)、前胡(2.4g)、川芎(2.4g)、升麻(1.8g)、甘草(1.8g)、薄荷(2.1g)。

●龍虎雙降散︰時行瘟疫,失心癲狂,一切火熱蘊結重症。
方劑組成:大黃(180g)、天花粉(180g)、元蔘(300g)、麥門冬(150g)、滑石(150g)、銀柴胡(60g)、荊芥(60g)、丹參(60g)、白芍(90g)、石膏(9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逐瘟神聖丹︰治瘟疫,寒熱往來,喉結。
方劑組成:大黃(9g)、玄參(15g)、柴胡(3g)、石膏(6g)、麥門冬(9g)、荊芥(3g)、白芍(9g)、滑石(9g)、天花粉(9g)。

●疏毒飲︰瘟疫白喉初起,服敗毒散而白垢不退,且加長,小便短澀而黃,大便或結,或自利黑水,是毒已入心、小腸、肺、大腸。
方劑組成:羚羊角(9g)、黃芩(6g)、青黛(12g)、殭蠶(9g)、知母(6g)、連翹(6g)、蟬蛻(9g)、通草(6g)、大黃(18g)。

●香薷解毒湯︰夏月中暑危篤,大便下血者。(夀世保元方)
方劑組成:香薷3錢、厚朴(姜炒)1錢、白扁豆(炒)1錢、山梔(炒)1錢、黃連1錢、黃柏(炒)1錢、黃芩(炒)1錢。--湯藥

●達原飲︰抑制瘧原蟲,抑制病毒。
主要用於流行性感冒、瘧疾,見憎寒壯熱,發無定時,頭痛身疼,胸悶泛惡,舌邊紅,苔垢膩,脈弦數者。
方劑組成:檳榔12克、厚朴6克、草果仁3克、知母6克、白芍6克、黃芩6克、甘草3克。 

二、疏肝、健脾、補血

●十神湯︰時令不正,瘟疫妄行,陰陽兩感,或風寒濕痹;時氣瘟疫,感冒風寒,發熱憎寒,頭痛,咳嗽,無汗。
方劑組成:麻黃(2g)、甘草(1g)、生薑(2g)、大棗(1g)、白芍(2g)、白芷(2g)、陳皮(2g)、川芎(2g)、葛根(4g)、升麻(2g)、香附(2g)、紫蘇葉(2g)。

●解肝清胃飲︰鎖喉瘟流行時,胸口脹悶,周身痠痛,惡寒,忽然咽喉堵塞,滴水不能下咽者。
方劑組成:當歸(24g)、白芍(24g)、枳實(6g)、檳榔(6g)、甘草(1.5g)、殭蠶(9g)、桔梗(9g)。

●神授太乙散︰四時氣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及陰陽兩感,風寒濕痹。
方劑組成:升麻(10g)、白芍(10g)、紫蘇葉(10g)、香附(10g)、葛根(10g)、白芷(10g)、陳皮(10g)、青皮(10g)、甘草(10g)。

●普濟正氣丸︰夏秋感受寒暑,傷風頭痛,惡寒發燒,遍身骨節疼痛,霍亂吐瀉,瘟疫瘧痢,時毒斑疹及四時不正之氣。
方劑組成:白朮(100g)、陳皮(450g)、山楂(1000g)、蒼朮(600g)、半夏(600g)、檳榔(600g)、茯苓(600g)、紫蘇葉(600g)、獨活(600g)、肉桂(150g)、麥芽(1000g)、澤瀉(450g)、藿香(1000g)、甘草(150g)、香附(600g)、枳殼(600g)、神麴(600g)、車前子(600g)、厚樸(60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正氣太平丸︰夏秋感受寒暑,傷風頭痛,惡寒發燒,遍身骨節疼痛,霍亂吐瀉,瘟疫瘧痢,時毒斑疹,四時不正之氣。
方劑組成:當歸(1000g)、白芍(1000g)、枳實(600g)、薄荷(450g)、藿香(1000g)、青皮(600g)、紫蘇葉(600g)、甘草(150g)、厚樸(600g)、山楂(1000g)、麥芽(1000g)、檳榔(600g)、半夏(600g)、神麴(1000g)、柴胡(360g)、萊菔子(1000g)、梔子(600g)、黃芩(360g)、車前子(600g)、木通(45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三、芳香、化痰濕、去風寒

●純陽救苦丹︰
廣效治疫︰婦女臨産不下,便血,胎漏,不孕,紅白崩症,行經腹痛,癥瘕,乾血痨;小兒風續天花,痘疹,小兒急慢驚風,食積胃熱,脾虛等症;瘋癲因痰,邪魔,瘋疾,瘟疫,咳嗽,傷寒內熱,心口悶,頭痛,腰疼,腿痛,遺尿,結尿,結糞,膈症,吐血,痢疾,瘡疾,瘰疬,疥癬,無名腫毒,瘧疾,勞傷黃病,蠱症,各種胃氣疼痛,小腸疝氣攻心疼痛,以及夏令受暑,山岚瘴氣,自汗盜汗,翻胃嘔吐,單雙乳蛾喉閉,食積,水積,酒積,怔忡,中濕,腫脹,腹痛,脫肛,牙疼耳聾,暴發火眼,寸白蟲,破傷風,溺河輕生,手足冷痛,瘋狗咬傷。
方劑組成:藿香(30g)、菖蒲(30g)、砂仁(15g)、蒼朮(30g)、梔子(24g)、遠志(24g)、半夏(30g)、木香(15g)、大腹皮(30g)、紫蘇葉(15g)、神麴(15g)、柴胡(24g)、芒硝(30g)、茯神(60g)、陳皮(30g)、當歸(60g)、川芎(15g)、木通(24g)、木瓜(60g)、厚樸(15g)、香附(24g)、黃芩(30g)、麥門冬(60g)、羌活(15g)、獨活(15g)、青黛(15g)、枳殼(15g)、杏仁(30g)、黃連(15g)、雄黃(15g)、生地黃(60g)、防風(30g)、桔梗(24g)、澤瀉(24g)、甘草(15g)、黃柏(15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普安正氣丸︰夏秋感受寒暑,傷風頭痛,惡寒發熱,遍身骨節疼痛,霍亂吐瀉,瘟疫瘧痢,時毒斑疹及四時不正之氣。
方劑組成:藿香(1000g)、紫蘇葉(600g)、枳實(650g)、甘草(150g)、淡豆鼓(1000g)、當歸(600g)、陳皮(600g)、半夏(600g)、麥芽(1000g)、神麴(600g)、檳榔(600g)、牛蒡子(450g)、桔梗(450g)、葛根(600g)、萊菔子(1000g)、黃芩(240g)、梔子(450g)、赤芍(600g)、木通(360g)、獨活(450g)、厚樸(60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蓬萊丸︰感冒、瘟疫時症。
方劑組成:蒼朮(240g)、半夏(120g)、柴胡(120g)、黃芩(120g)、厚樸(120g)、陳皮(120g)、枳實(120g)、羌活(120g)、紫蘇葉(120g)、木通(120g)、山楂(180g)、萊菔子(18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四、辛熱、溫陽、避邪

●許真君如意丹︰瘟疫邪崇,鬼氣客忤,岚瘴蠱毒,不服水土,及紅白痢疾,反胃噎膈,痞癖疸瘧,疝氣積滞,陰陽二毒,傷寒傷風,諸般瘋疾、痰疾。
方劑組成:黨參(10g)、茯苓(10g)、附子(10g)、肉桂(10g)、生薑(10g)、黃連(10g)、川烏頭(10g)、川椒(10g)、檳榔(10g)、厚樸(10g)、柴胡(10g)、當歸(10g)、桔梗(10g)、紫菀(10g)、吳茱萸(10g)、木香(10g)、菖蒲(10g)。

●除瘟救苦丹︰瘟疫傳染,感冒風寒,憎寒壯熱,骨節痠痛。
方劑組成:薄荷(30g)、玄參(90g)、天花粉(60g)、金銀花(90g)、連翹(90g)、葛根(30g)、川芎(30g)、黃芩(30g)、桔梗(90g)、白芷(30g)、赤芍(90g)、淡竹葉(60g)、生地黃(90g)、甘草(3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養陰驅邪湯︰産後受瘟疫,頭痛惡寒發燒。
方劑組成:當歸(24g)、川芎(9g)、紫蘇葉(5g)、淡豆鼓(9g)、炮薑(5g)、枳殼(5g)、砂仁(9g)、甘草(0.9g)。

五、其他輔佐類配方

●玄參解毒飲︰瘟疫專表失裏,邪毒入心,內毒化火,舌如鏡面,光赤無苔,其脈堅,人事昏沉,面赤。
方劑組成:玄參(30g)、麥門冬(24g)、甘草(6g)、天花粉(9g)、天門冬(15g)、冬瓜子(9g)。--湯藥

●玄參化毒飲︰瘟疫斑疹之毒俱已發透。
方劑組成:玄參(24g)、麥門冬(15g)、桔梗(9g)、甘草(5g)、連翹(5g)、升麻(5g)、荊芥(5g)、殭蠶(9g)。--湯藥

●加味升降散︰時行瘟疫,周身大熱,時忽惡寒,口渴飲冷,舌苔白厚乾枯,神昏目赤,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方劑組成:殭蠶(6g)、蟬蛻(10g)、薑黃(1.5g)、川貝母(6g)、厚樸(4.5g)、麥門冬(9g)、大黃(12g)。--湯藥

●散瘟湯︰瘟疫。頭痛眩暈,胸膈膨脹,口吐黃痰,鼻流濁水,或身發紅斑,或發如焦黑,或嘔涎如紅血,或腹鼓、舌爛、頭腫。屬火毒內鬱者。
方劑組成:荊芥(9g)、石膏(15g)、玄參(30g)、天花粉(9g)、甘草(3g)、黃芩(6g)、陳皮(3g)、麥芽(6g)、神麴(9g)、茯苓(15g)。--湯藥

●觀音救苦甘露飲︰感冒時邪,瘟疫瘧疾,伏暑停食,霍亂吐瀉,頭痛腹脹,口渴心煩,脾胃不調,吞酸嗳腐,一切不服水土。
方劑組成:滑石(90g)、神麴(90g)、蒼朮(60g)、茯苓(60g)、柴胡(30g)、厚樸(30g)、黃芩(30g)、枳殼(30g)、葛根(30g)、紫蘇葉(30g)、半夏(30g)、陳皮(30g)、白芍(30g)、山楂(30g)、烏藥(30g)、香附(15g)、木香(15g)、甘草(15g)、茶葉(1000g)。--製丸後每次服用幾粒。

●固陰和瘧飲︰瘟疫表邪未清而轉瘧,其脈弦滑,多汗,寒輕熱重,先傷陰分者。
方劑組成:何首烏(15g)、當歸(9g)、白芍(9g)、枳殼(5g)、青皮(5g)、草蔻仁(5g)、柴胡(0.9g)、甘草(0.9g)。

●菩提丸︰疫時病,瘧疾,暑症,傷風咳嗽,赤白痢,水瀉,霍亂,心腹痛。
方劑組成:前胡(10g)、薄荷(10g)、蒼朮(10g)、厚樸(10g)、枳殼(10g)、香附(10g)、黃芩(10g)、砂仁(10g)、木香(10g)、檳榔(10g)、神麴(10g)、麥芽(10g)、山楂(10g)、陳皮(10g)、甘草(10g)、白芍(10g)、藿香(10g)、紫蘇葉(10g)、羌活(10g)、半夏(10g)--湯藥

*本文內容大部分取自~
雲端中醫編輯小組( health.cloudtcm.com )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毒來毒去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ESI15&aid=132403174

 回應文章

意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好休養
2020/04/09 16:24

此時的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

現在這波新流感,已有暫歇的曙光。

假若開完刀,只有多曬太陽,每次都能曬個1小時以上最好。

所以曬太陽時,戴著眼罩是必須的,保健勝於一切。

Fox加油


郁勝(PAESI15) 於 2020-04-09 16:57 回覆:
年前老婆要我去打流感疫苗,杖著過去很少感冒,懶得跑醫院等問診。
春節時的一時疏忽卻被流感整到了!現在鼻子仍時而敏感流涕,也影響到眼睛的術後復原。
因此春節後除了購物的必須,我都乖乖待在家裡,哪都不去。
眼睛動過手術,會有好幾個月不能作活動量大的動作,只好在家門口曬太陽了!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4/09 10:34
清代朱純嘏【痘疹定論】(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一書中記載有這一則故事:說宋真宗時(十一世紀)的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都死於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王素,王旦擔心兒子重遭不幸的病害,於是招集了許多醫師來商議,請他們提供防治痘瘡的方法。當時有人提議,說四川峨嵋山有一個「神醫」,能種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請,一月後,那位醫師趕到了汴京。醫生對王素作了一番檢查後,摩著他的頭頂說,這個孩子可以種痘,次日即為他種了,第七天小孩身上發熱,十二天後種的痘已經結痂。據載這次種痘效果很好,後來王素活了六十七歲。這是我國典籍上有關種痘的最早記載。由於說缺乏旁證,尚不以確證我國十一世紀已發明種痘術了。

稍後,初俞茂鯤【科金鏡賦集解】(西元一七二七年)一中,記載了種痘的確切年代:「種痘起於明朝隆慶年(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從此以後,我國典籍累見有種痘的記載。明末喻昌的【寓意草】(西元一六四三年)記載有顧諟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種痘的醫案。十年後,董含的【三岡識略】中又記載安慶的一位姓張的醫師,傳習種痘術已有三代,其法取患兒的稀痘漿貯於小瓷瓶內埋在土內待用,使用時將所貯漿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長,十日痘萎。這是清初人記錄種痘的最早文獻。西元一六八一年,清政府曾專差迎請江西醫張琰,為清朝王子和旗人(貴族)種痘。據張琰【種痘新書】(西元一七四一年)說:「經余種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記之,所莫救者,不過二、三十耳。」可見當時種痘術已有相當水準了。西元一六九五年張璐的【醫通】(西元一六九五年)中記有痘漿、旱苗、痘衣等法,並記述種痘法「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由此可見,我國在十六世紀下半葉發明種痘術後,到了十七世紀已推廣到全國,而且技術也相當完善了。
郁勝(PAESI15) 於 2020-04-09 11:40 回覆:
【無★言】的考證又更詳細多了。早期源自中國的種痘,長期處於試驗階段,仍存在不少風險。
巴斯德的"減毒疫苗"法,大為增加了疫苗的安全性,因此成為世界公認的有效防疫方式。

145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4/09 09:05
祝福您手術一切順利!
郁勝(PAESI15) 於 2020-04-09 11:39 回覆:
感謝!

郁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4/08 12:35
本月上旬原訂白內障手術,因故再順延半個月。

半月後,如久未走訪回帖,即為本人已在休養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