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1 15:00:10瀏覽1418|回應4|推薦24 | |
引用文章╱新聞: 理性論事真的好難好難,引用文章一問道: 「死刑 真有那樣容易嗎?」拜託,死刑本來就沒有「容易」。 死刑這件事本質就是殺死一個人沒有錯。但是比犯罪者 「砰」一槍或放把火複雜的多。犯罪者有些是「處心積慮」, 有些是「一時之憤」,怎能一概而論全部「放生」。 就是因為以前司法制度太草率:「生死罔由於法律,輕重 必因於愛憎,受罰者不知其然,舉事者不知其法。」譬如 抓到同名同姓者「喀喳」一聲有之(尤其謀反大案急於抓人 時)。皇帝說:「給我進去。」也就進去了有之。 例如,明朝詔獄不經正常管道,晚期還矯詔(假的詔書)。 入詔獄後三部曲:審問、拷打、等待。結果有:釋放、砍頭、 甚至 「忘了你的存在」。 活得出來表示祖上有德, 有的做得好青史留名還可以當上內閣大學士,因傷因病 死在裡面沒出來的更多。英國國王直接下拘捕令羈押, 什麼時候出來不知道,兩者能出來都要找到門路。) 看到了嗎?中外皆然。為了不要繼續這樣,司法制度一點 一點慢慢改進才有今天,漏洞或人為疏失有之,廢除死刑? 我們沒有那種條件和環境。也許有一天會 face 但我很懷疑。 死刑存在因為有「必要」,但並沒有輕易使用。複雜的程序, 涉及比較多的人,是幫助冤獄的減少,扯到殺人的責任就 離題太遠了。失職犯錯的才有責任吧?法務部長簽署死刑令, 本來就是責任的一部份,不盡責或不願盡責就「再見」。 在日本,甚至有法警因為壓力過大而精神失常。 請問他「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來自於「法警」工作,還是 另有原因?舉個例,請問服兵役有沒有壓力?當然有。 陸軍「師對抗」行軍要走著睡。海軍「颱風」天也要出海搜救 耶(要輪流瞭望)。南沙來回18天,猜猜幾天不洗澡? 「精神失常」送進醫院聽說也有,但是與工作壓力無關,他是 辦文書的。砲打不準與「送小蔣去外島」壓力才叫大。還有一個 「想自盡未遂」的原因是家庭加上感情因素,但是開導一下就 好了。最衰的碰到跳海的原因還不明,偏偏此人已經算在享受 「優惠」待遇。台灣採用槍決,法警卻經常得面對一槍殺不死人 的情況。請問有多經常?以前劊子手也有些手續以求心安。 「處決方式」可以討論,但這不是主要論點。 關於死刑存廢的爭議,我們的問題在「理很盲」。 引用的「經驗」有問題,「邏輯」更紊亂。 把對於死刑的支持,說是新的「政治正確」有夠扯。 這樣的人還不只一個,引用文章二中還大言: 中國古籍所勾勒的大同世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 子,‧‧‧餘略。儒家的問題就是把治國看得太簡單, 幾千年「陽尊儒術,陰事申韓」的事實還沒學會? 「人權」是起點或動機,解決問題不能靠空談是靠制度。 而人權社會的最大挑戰已不光爭取自身權利,更是如何忍痛 給予你所痛恨的人類一份與你相同的權利,包括生命的機會。 拜託,別給人傷口灑鹽了。 死刑是不得不殺人,所以才需要那麼多人來「把關」。 如果還出了問題,表示「制度」壞執行方式要檢討。 真要「廢除死刑」?拿出辦法來讓人相信「明天會更好」。 講兩個與文章有關的故事。 「腹誹」的由來: 漢武帝時的大司農顏異(九卿之一,部長級),一回遇 到朋友批評時政,顏老兄嘴巴張了一下,大概想說什麼 但沒有說。張湯說:「身為大臣應該公開進言, 欲言又止表示在肚子?誹謗該斬。」冤哉! 「腹誹」就是這麼來的。(詳閱史記‧平淮書) 註:張湯兄是當時有名三大酷吏之首,也沒有好下場 (自盡)。 蜘蛛嘆曰:「老張啊,你的上綱上線也太那個了。」 進過詔獄又青史留名的賢臣: 明成祖朱隸留給他子孫三位賢臣叫「三楊」名曰: 楊士奇、楊榮、楊溥,「仁宣之治」沒他們還不行。 「三楊」一直做到英宗前期,王振等楊榮去世,另外兩位 也年老多病,才開始作威作福。 楊溥本來在太子東宮任職,出了大案楊兄成為「倒霉鬼」 之一。各位,詔獄如果不是身為巨惡、顯貴,你想進也進 不去。(後來標準也降低到誰都可以,唉!) 蹲過詔獄還能出來也是身價「不凡」。就像民進黨老一輩都 自誇有「綠島」經驗一樣。大案沒完沒了,別人怨天尤人, 楊兄進去一待「十年」,居然「讀經史諸子書不輟」。 這反應太過「不尋常」(精神失常?),自然上達「天聽」。 朱隸知道之後還有所關照:「此人不能出事。」 果然出獄後「後福無窮」到「入閣拜相」。 延伸閱讀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