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2010/02/04 22:06:24瀏覽1151|回應0|推薦16
金剛經讀經淺得 11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愛徒老師

經文:「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復次,菩薩於法:行菩薩道度眾是行者的生活,也是我們的有所應作,於是佛在說明應所作之後,提到完成此應所作的方法。而這方法的總綱就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佛為我們解開一半,「應無所住」是「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有所住與無所住。有所住者,被眼耳鼻舌身意所綁,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人我酬害之心。何謂住色聲香味觸法?住於世間的價值,以「己」為中心,以積聚為手段者,以人間的價值為價值,是所謂住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非色聲香味觸法,而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所帶給我們的覺受,世人迷於這些覺受。例如筆是用來寫字,無須用鑲鑽名筆,而世人卻迷惑於這些名牌。在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都可以加以檢討,而找到平衡點。惠能大師於壇經定慧品說:「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這句話反過來看,就是住色聲香味觸法。

        為何有所住?有所住者,住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知身心為幻垢,以身心為我,「知見(肉眼)立知,是無明本。」為何有所住?是因為般若智慧未全面起用所致!得學普眼菩薩解無我相。以此作為處世為人的基礎。

        如何能無所住?找到那真實不二的,才能離有所住。所以佛陀善巧方便,教我們恆作是念(註),觀照自己身心為幻垢,而能離「我相」。當一次找到之後,要建立起信念,遇到外境一來,裡頭這個信念馬上起作用,將自己帶到生命的制高點觀看,如此無所住,則能行於佈施(於諸法能捨),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於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住哪裡?是菩薩住於一切平等處(如覺林菩薩偈: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註】圓覺經普眼菩薩段: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祝法界吉祥 隱士合十頂禮敬安祝福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freedom&aid=375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