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培養觀察緣生無生的智慧
2021/01/12 12:53:07瀏覽149|回應0|推薦6

7-6(p.384 L.19)緣生無生

(原文)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引發般若波羅蜜多?」佛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引發般若波羅蜜多,如引發色、受、想、行、識。舍利子!如五取蘊 不應引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應知亦爾。舍利子!如五取蘊不引發故說名引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不引發故說名引發。」

(關鍵字)

* 引發(abhinirhartavyā):此處用未來型,配合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

* 色(rūpasya)、受 (vedāyaḥ)、想( saṃjñayaḥ)、行( saṃskārānaṃ )、識(vijñānasya),此處都是第六格(所有格)。

* 五取蘊:五蘊(pañcānāṃ skandhānām)是以上的色、受、想、行、識,他本身是無造作的(anabhisaṃskāra),但是凡夫執著它就成為「五取蘊」

* (心得)緣生本來無生,體會五蘊無生是般若波羅蜜多;相反的如果認為實有而執著,就變成「五取蕴」,因爲有我,所以有取,有了取就著相了。所以應該觀察到五蕴空相,而不宜隨習性流轉;洞察五蘊實相,例如當觀色無常,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它,漸漸產生遠離執著而開啟智慧。

* 文中用應觀察(draṣṭavyaḥ),乃是未來式,表示這不是一般概念的觀察,而需要真正觀察,進而超越有相的表層,才是真正獲得(arpayati)無為功德;所謂的法爾如是,也沒有引發的作為--不引發故說名引發。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553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