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國時代經濟基礎之二---「兵農分離」
2009/05/11 19:34:51瀏覽5150|回應0|推薦4

最近、關於戰國時代經濟基礎的介紹,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想為大家介紹另外兩項與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兵農分離」與「樂市樂座」。

所謂的「兵農分離」(へいのうぶんり),簡單地說當然就是擁有一支常備軍力;但往深遠一點的目的來看,就是要解除武士階級以外的武裝。甚至到了德川之世,更透過這個政策,除了把各個階級都明確起來之外,還讓武士階級立於其他階級之上。

日本自中世以來,除了幕府的「地頭」(じとう)、「御家人」(ごけにん等等被稱為「郎黨」(ろうとう的正規武士擁有一定程度的武力外,不管是「地侍」(じざむらい(土豪)、「野伏」(或寫做「野武士」のぶし)和「農民」階級,在當時也都擁有一定程度的武裝力量。

日本所謂的「武士」,其實是源自律令時代起,將荒地開拓成農場後,以武力守護這類農場的主人。因為這些農場主人,以在同一個農場內耕種的人們做為郎黨,形成本身的戰時體制。所以在那個時代,應該是說「兵農不分」的。

除此之外,因為當時政府維持治安的能力不足;除了農民外,在各地負責運輸物品的業者們,也不得不擁有武力。在這裡,我們可以這麼說:農業系武士的代表,就是鎌倉幕府的「御家人」們、而運輸系武士的代表,可以用名將「楠木正成」來舉例。同理可證,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一直到安定的江戶時代來臨前,所有的階級,都需要依靠自身的武力,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幾乎對日本戰國歷史的有興趣的讀者都知道,日本最早的「兵農分離」來自於戰國時期當時各地大名的實際需要。在那個爭戰不斷的戰國時代,不管是用來攻略、或是駐守各個要地,每位大名都想要擁有一支能夠迅速、長期動員的軍隊。像室町時期那樣,從領地內透過家臣們動員兵力,不僅曠日廢時;而且軍隊上下均擁有近似「半兵半農」的身分,遇上農忙期的動員,免不了心生不滿。這也就是戰國時代前期,大內氏與三好氏都能揮軍上京,卻無法長期維持霸權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的情況,如果把家臣通通召集到城下來,讓他們帶領一支常備軍力的話則剛剛提到的那些問題便完全得到解決。而且,這麼一來,不管武技、或是武具也比較容易得到提升。再者,對領地內的其他人來說,保有這支部隊即可讓大家不再受到其他外力的威脅。所以,領地內的其他人不須再進行武裝,只要專心從事原來的工作就好,這就是所謂的「兵農分離」。

從織田信長開始,慢慢地戰國大名都看到了「兵農分離」的好處,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織田信長壓倒其他大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因為這個緣故,造成「國人」、「地侍」等等既得利益者完全瓦解,卻是在豐臣秀吉完成天下統一後,才得以達成。

綜觀整個織豐時期,織田系諸勢力,為了讓軍事制度由「農業從事者=軍役從事者」,變更為「以金錢來雇用專門的軍役從事者」,遂傾力提振商業。談到這裡,便不得不討論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樂市樂座」。關於「樂市樂座」的部份,我們會再其他章節裡做介紹。不過,我們可以說「樂市樂座」和「兵農分離」這兩項政策,對提振商業來說,有著互為表裡的作用。隨著「兵農分離」政策,大批家臣移居到城下町;再加上「樂市樂座」政策的實施,讓當時的城下町顯得日見繁榮昌盛。

到了豐臣秀吉時代,豐臣政權被視為是提振商業、獎勵貨幣經濟的織田信長繼承者。它於實現天下統一後,以「回復治安」為目的,仍繼續徹底實施「兵農分離」政策。它配合著「檢地」、「刀狩」的實施,除明確土地所有關係外,也剝奪了武士階級以外的武裝權。至於「海賊禁止令」,也把海賊勢力所形成的水軍大名,和漁民做了分離。

江戶時期則根據這個方針,進一步地強化。除了做為支配階層的武士階級外,嚴密其他如農民、工匠與商人的身分,並禁止階級間的彼此流動。這個嚴密的制度,一直到江戶中期才慢慢地崩壞。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enLong1213&aid=293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