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談日本戰國時代以來的課稅基礎---「石高制」
2009/05/07 18:24:38瀏覽4852|回應0|推薦0

昨天為大家介紹完做為課稅基礎的「石高制」後,今天為大家說明所謂的「表高」與「內高」。

「表高」(おもてだか),指的是江戶時代的大名或是旗本,從將軍那兒取得領地時,代表所領安篤的朱印狀上,所記載的領地大小。這裡的「表高」,除了用來決定大名、或旗本的身分大小外,也是參勤交代或普請時,所負擔勞役的計算基準。

和「表高」相對的即為「內高」(うちだか)。所謂「內高」,一言以蔽之,就是領主對領民課以年貢時,年貢的計算基準。

「表高」大多一直沿用從江戶初期檢地所得的結果。事實上,因為新田開發等等緣故,大多數的藩裡,普遍存在著「內高」大於「表高」的情形。

因為「內高」被做為實際課稅的基準,因此又被稱為「實高」(じつだか)。隨著時代進步,因為新田開發、農業技術(農機具、肥料的使用)的革新等等原因,讓各藩隨生產力大增而重新進行檢地。再加上由「專賣制」而來,對特產品的稅率改變等等因素,在多數的藩裡,其「內高」都遠大於「表高」。

一般來說,在整個江戶時代裡,因為很少發生「轉封」(改變領地,如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由三河、遠江,移封至江戶的情況。)、再加上領地並不分散;所以當時的外樣大名(所謂的「外様大名」(とざまだいみょう),指的是在關原合戰前後,才加入德川勢的大名們。)們,他們的「表高」,大多自太閤檢地、甚至江戶初期以來檢地後,便已經固定下來。之後因為大規模實施新田開發的關係,「內高」和「表高」的差距便越來越大。在某些地方,譬如奧羽地區的仙台藩,其內高便高達100萬石,與其表高625千石相差甚遠。

事實上,幕府也會調查每個領地的「內高」。但是有關大名、旗本的身分認定、勞役支出的計算基準等等,還是一概以「表高」為主。也因為這個緣故,如果「內高」比「表高」增加的幅度越高,對該位大名、或旗本來說,實際負擔的勞役反而變少,使得該位大名或旗本的負擔變輕。

但是,透過藩裡自行檢地後所增加出來的「內高」,等於是對生產力增加的部分做出相應的徵收。此舉對當地領民來說,無形中變成負擔的增加。特別是那種曾經經歷過「減封」的外樣大名們,為了維持家臣團的生計,不得不以幾乎是灌水的方式讓「內高」虛增。原本是下田的等級,被認定成中田、甚至是上田等等,像這樣對農地的等級,盡量從嚴認定。檢地帳上的農地登記,和該農地的生產力並不相符,再透過這個基礎進行徵稅,領民們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譬如:表高36萬石的毛利家長州藩,內高約達75萬石。至於島津家薩摩藩,也發生過把耕作有困難的田地,一併列入檢地帳中徵稅的情況。

在整個江戶時代,除了外樣雄藩之外,其他的大名偶爾會有轉封的情況發生。因為「表高」與「內高」的不同,造成一樣的「表高」下,其實「內高」高達兩倍的「加封」;或是和原領地相比,其實「內高」減半的「減封」。(譬如:內藤家由磐城平藩轉遷到日向延岡藩,其實是變相減封。)也有特別受到將軍等人的「關愛」,在同樣「表高」間實施轉封,其實是變相加封的情況。(例如:由越後與板藩轉封至信濃小諸藩的牧野家。)

根據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光從各個領地的「表高」,是不可能衡量其財政狀況的,必須考慮各個領地的「內高」才行。

至於「內高」的衡量,必須考慮領地內是否有良港?礦山?還有進行「參勤交代」時到江戶的距離?因為商業發達的話,相對而來的各項其他稅收也會增加。所以該領地內的商業是否發達?也是一個重要關鍵。若無法綜合這些要點,便無法判斷出各藩的經濟實力。

本篇資料來源:日文版「維基百科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enLong1213&aid=292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