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董卓] 亂世的序幕(4)
2018/12/01 05:45:12瀏覽3399|回應0|推薦5

鳴槍者

    我們都知道下一段該講的是「十八路方鎮討董」的故事,但在189年秋天來臨時,情勢未必如此了然。

    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張邈、王匡、劉岱等人就位地方大員,何、鄭泰在洛陽為內應,只待大旗一搖,便可以殺入洛陽,將董卓碎屍萬段,但問題是,誰來搖這個旗呢?理論上是袁紹,然而這位新上任的渤海太守卻遇上一個麻煩人物:冀州牧韓馥。

    韓馥出身潁川韓氏,家世與早年經歷都不詳,只知道他曾是袁家故吏,在中央最高官職當到御史中丞。董卓當權後,將他外放為冀州牧,即袁紹的頂頭上司。

    當時的冀州牧是個資源豐富的位置,一則河北黃巾之亂平定不過五年,像張郃、麴義等有作戰經驗的軍士將領仍駐紮州中;二則黃巾之亂平定已經五年,河北經濟顯著復甦,「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另外,韓馥前一任州首長賈琮以打貪聞名,史載他就任刺史時,冀州幾十個縣長逃到只剩下兩個,這樣雷厲風行的管理是否能振興經濟我不確定,但可想見對集權州首長有一定的效果。

    韓馥既是士族出身,又是袁家故吏,現在手握冀州牧大位,理論上是袁紹的強援。然而現實卻是,韓馥不但不支持袁紹,惟恐袁紹起兵,他還派遣屬官前往渤海看管袁紹,使他動彈不得。

    我們不知道韓馥這麼做的原因。腦補推論,韓馥可能與袁隗、馬日磾一樣,是長一輩的士人,他們傾向維護既有的帝國體制,反對暴衝行動。韓馥先前在朝中擔任的「御史中丞」並不是什麼三、四流的小官,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首長,品秩千石,雖非部長層級,但因職掌監察,地位崇隆,是朝堂上「三獨坐」之一。更重要的是,御史中丞是監察系統的頭頭,也就是各州州刺史的頂頭上司,當東漢的州刺史們開始擁有兵權時,御史中丞的功能也隨之擴張,東漢中期之後,經常可以見到「御史中丞督某州刺史發兵平叛」的記錄。韓馥能幹到這位置,顯示他有一定的年紀與地位。

    袁紹遲無動靜,東郡太守橋瑁可能是最心焦的一位,他管轄的東郡就在洛陽邊上,他還是當初何進召喚的三支外兵之一,下一個最可能出事的就是他。橋瑁不敢自行號召起兵,也沒才調影響韓馥,他於是偽造了一封三公的公開信,大意是董卓逼迫朝廷,請求地方起兵救國。按說這封偽書時間應不早於189年閏十二月二十七日,因為直到那天朝廷才確認由楊彪、黃琬、荀爽擔任三公的人事令,在此之前,太尉一職懸缺,再之前是由董卓自己當太尉。

韓馥讀了公開信,心頭猶豫,詢問一眾屬官說:「今天我們當助袁氏?或當助董卓?」治中從事劉子惠煞氣地說:「今興兵為國,何謂袁董!」韓馥自知失言,不由得面有慚色,劉子惠又說:「話雖是這麼說,但是『兵者凶事,不可為首』,我們最好先看看別州的動靜,要是人家起兵了,我們再跟進,反正冀州比其他州郡都強,即使晚加入,其他人的功績也不會強過冀州。」韓馥同意,於是寫了封信給袁紹,聽任他起兵。

    劉子惠一番話世故得相當真實,多少反應這些新任方鎮的心態,這些士人出身的方鎮都是戰爭的在室仔,想到要和宿將董卓對壘,心中不免畏縮,好不容易累積的兵與糧不應該浪擲,正所謂:英雄何必強出頭,尾刀可恥但有用。

    於是,在189年冬天,強出頭反董的不是有兵有糧的方鎮,是那些沒有官銜的浪人,還有一些更不知名的小人物。

    首先是曹操。曹操帶七星刀刺董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史載,董卓進京後拜曹操為奮武將軍,想將他納入智囊團,但曹操不願為董卓效力,和袁紹前後離開洛陽。不同的是,袁紹巴庫硬,朝中有人為他傳話說話,最終勾銷罪狀還有官作。曹操小朋友則是被忘了,他一路頂著通緝令逃亡,不但殺了好友呂伯奢,還在中牟縣被治安官(亭長)抓住,送交縣府,多虧縣府主管(功曹)認識曹操,與縣長溝通後,就把曹操給放了。

    這就是著名的「捉放曹」原型。這位中牟縣令並不是陳宮,他也沒跟著曹操一起逃亡,但仍請各位記住「中牟縣令」這個角色,我們很快會提到。(48)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1206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