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02 00:32:17瀏覽2337|回應0|推薦3 | |
關東聯盟—北路軍北路軍便是袁紹親自領導的方面軍,成員有冀州牧韓馥、河內太守王匡、西河太守崔鈞、落難小校尉張楊、衰尾匈奴單于於夫羅。 袁紹與韓馥和解後便於渤海郡起兵反董,除了原本的渤海太守、邟鄉侯與司隸校尉外,袁紹又幫自己加上「車騎將軍」頭銜。這時袁紹身邊的人有淳于瓊、逢記、許攸等老戰友,大家熟悉的田豐、沮授、郭圖、審配、張郃等人都還在韓馥麾下。史書上有載袁紹的另一位初期戰友是前虎牙都尉劉勳—不是後來那位被孫策打敗的那個劉勳,袁紹的劉勳離場更早些。 袁紹一扯旗,立刻風起雲湧,四方響應,冀州各郡國尤其積極,他們跟著袁紹的腳印往西南邊的河內郡匯集。大約在190年二至三月、董卓遷都長安後不久,袁紹與冀州十名郡守國相舉行了另一場盟誓典禮,地點可能在鄴城或是河內,軍力號稱數十萬,比酸棗東路軍的「十餘萬」要多個幾倍,十名守相中,可能有魏郡太守栗攀、鉅鹿太守李邵,其他人的名字就沒留下來了。袁紹隨後駐兵於河內,自北面對洛陽施壓。 韓馥並沒有前往河內,他留在鄴城為冀州聯軍主持後勤。許多史料上都記載了韓馥的小心眼,說他看到袁紹人馬多,心裡不爽,經常扣留糧草,陰謀破壞聯軍組隻;不過依後來的發展來看,韓馥其實還滿用心配合袁紹在軍事、政治上的活動的,倒是袁紹小動作不斷。 河內太守王匡則是方鎮中準備討董最積極的一位,他原本就擁有自家的泰山兵,到河內後又收編當地民團,例如當地人韓浩原先便組織民兵抵抗盜匪,王匡 徵用韓浩為從事,讓他帶兵參與對董卓的作戰。王匡又下令河內進入戒嚴狀態,他在公立學校中組織職業學生,讓他們打地方人士的小報告,郡政府就會逮捕那個人,加以刑求,要他們付錢贖罪,否則便夷滅宗族,真是非常有效率的開源方式。 西河太守崔鈞則是前太尉崔烈的兒子,史載他「少交結英豪,有名稱」,也是袁紹類型的人物。他起兵反董,導致老爸崔烈被董卓打入大牢;不過比袁隗幸運的是,崔烈並沒有被處刑,董卓死後他又回到朝廷當官,然後在李傕、郭汜之亂中為亂兵所殺…嗯,運氣也就好那麼一點點而已。 關於崔鈞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崔鈞可能就是後來在荊州與諸葛亮相當要好「崔州平」,然而這只是一說,也有記載顯示崔鈞是哥哥「崔元平」,和諸葛亮好的那個是弟弟崔「均」,字州平。只能說崔烈滿無聊的,用同音同義的異體字為兩個兒子取名(用今天方式理解就刺哥哥叫「台銘」弟弟叫「臺銘」吧),搞到後來沒人弄得清楚誰是誰。我惟一的想法是,崔烈在185年買官當司徒時,兒子崔鈞已經是虎賁中郎將了,就算崔鈞早惠,二十五歲當上虎賁中郎將,他也是比諸葛亮大個二十歲,兩人友好可算是忘年之交了。 至於張楊和於夫羅,他們其實不大能算是聯軍的一部分,他們加入袁紹軍的時間非常晚,加入的時間也很短,對於反董不要說實質面,連名義上的功能都相當微弱。 張楊當初奉何進命令,回并州募兵,結果和地方山賊糾纏滯留上黨。之後何進被殺,丁原亦死,張楊的兩個老同事呂布張遼都歸附董卓,大家喝酒吃肉之餘就忘了張楊這支孤軍,大封官名單上沒他的名字,也沒人討論接他回洛陽。張楊孤軍只好淪為流寇,他率軍攻擊位在壺關的官派上黨太守,並試圖劫掠馮、陳等上黨大姓的塢堡,努力在一眾黑山軍中存活。 至於於夫羅我們前面已經說得很多,背負偉大匈奴汗國光榮的單于在中原已經流浪了五年,他偶爾和白波軍合作進軍河東,偶爾和黑山軍合作劫掠河內,活得相當辛苦。 張楊與於夫羅歸附袁紹可能是190年下半年甚至191年初的事,負責說降(或擊降)張楊的就是前虎牙都尉劉勳。袁紹安排張楊於夫羅駐防漳水,離前線有段距離,而且沒多久於夫羅便叛變,還將張楊挾持而去,他們被麴義擊敗,南下轉進黎陽,於夫羅繼續當流寇,附屬於袁術,被曹操在內黃慘電;張楊則轉了運,從李傕、郭汜新政府手上撈到河內太守的正式職位,成為獻帝東歸的大功臣。 原本北路軍還有一個成員是青州刺史焦和,當時青州黃巾勢力龐大,他還是堅持率軍參加同盟,結果亂事更一發不可收拾,焦和的部隊離散,他也病死。據說焦和從來不敢和黃巾作戰,信任算命師多於情報員,他不參加聯軍是件好事,畢竟廢材已經夠多了。 此外還有支幽靈反董部隊,那就是劉備。劉備當時還不是個咖,他鞭打督郵棄官潛逃,有很長一段時間下落不明。依不同史料綜合判斷,劉備應該去了洛陽,在何進陣營中擔任低級士官,然後依「八路調兵」的安排隨行往東方募兵,之後被任命為青州北海國下密縣的縣丞(副縣長)。王粲的《英雄記》記載:「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當然不是說縣丞就沒資格愛國,只是一個事務官宣布起兵討董新聞性有點低就是了;我在《橫走波瀾劉備傳》的推論是要不劉備加入青州刺史焦和的部隊,要不便是以民兵身份響應關東聯盟,但無論是那一種形式,劉備都只是個龍套角色罷了。 以上是北路軍的陣容。(52) |
|
( 興趣嗜好|電玩動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