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7 11:06:30瀏覽777|回應2|推薦34 | |
塔柯Ta Keo 塔柯是吳哥建築群中最特別的廟宇,由於廟宇的底面積不是很廣,且位於中央的須彌山(主塔)又高達50米,站在廟宇的檯階前,給人一種平地拔起的震撼以及仰之彌高的壓迫感,塔柯興建於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西元968年至1001年在位)至蘇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西元1002年至1050年在位)時代。 位於吳哥王城勝利門Gate of Victory外,暹麗河東岸的塔柯廟,是一座小型的塔廟供奉著濕婆神Shiva,塔廟建有兩層平臺,在第二層(上層)有呈梅花陣佈局的五座廟塔,其主要入口都有門廊的設計,以及曾經建有磚造屋頂的迴廊(如今都已毀壞)。 其主要結構是以巨大堅硬的淡綠色砂岩堆砌出的高聳塔廟,是完全沒有一絲鐫刻飾紋的樸實廟宇,這幾項建築上的創新是其他吳哥廟宇所沒有的,同時也是吳哥地區第一座石砌的塔廟。 吳哥原型廟宇的猜疑 許多專家研究考證吳哥地區廟宇精緻的雕刻到底是事先規劃分區分工雕刻,再按圖疊砌成型?亦或是先堆砌出主體後,再進行雕刻?這個問題在發現塔柯後真相大白,證明吳哥的廟宇是先疊砌後雕刻,因此雕刻師傅必需雕藝精湛不容錯失。 據說在興建塔柯的過程中中央主塔遭到雷殛(今日主塔仍然留有破毀的痕跡),當時真臘人迷信這是兇兆而停建,以致至今仍保持疊砌後的原樣沒有雕刻,讓今日的遊客得以一窺吳哥廟宇原型的粗獷風貌。 五體投地的建廟主軸 塔柯廟地基呈東西向的長方形,長寬約為80米X 60米(不含塔廟的圍牆),四個方位都建有兩段台階,因此在短短的30米距離內扣除了第一層的平台後,所剩不到20米的距離內要構築兩段石階,其坡度必須是非常的陡峭,因此石階面設計得十分狹窄,兩級石階間的高度亦需配合坡度而呈極大落差。 一般人來到石階前看到不過10公分出頭的石階面和30幾公分的石階高,除了望而生畏外心裏亦不禁懷疑;這個不及一個正常成人腳長二分之一寬的石階,該如何上下行進呢?難道真臘人都是矮人一族?亦或真臘人都是生來小腳…..?其實不然,真臘人傳統的信仰裏國王正是天上神明在人間的代表,而高臺上的廟堂代表須彌山,是神的居所也是國王的居所,因此庶民百姓來到廟堂前除了感受王威彌天外,在登階時狹窄又高落差的石階讓人必需手腳並用無法抬頭,自然而然表現出對國王五體投地的崇敬﹝這個設計原則應用在吳哥地區的廟宇所在多有﹞。 遊客來到廟堂前往往望而生畏,對於好不容易氣喘如牛的爬上來,又得鼓起勇氣硬著頭皮手腳並用的爬下去,因此對已經遊覽過許多外觀華麗廟宇的觀光客而言,往往在石階口拍張照片就匆匆找片樹蔭納涼去了。
攝影考量 爬上塔孔廟的第一層平台,藉由拍攝的角度產生空拍的錯覺!所以選擇第一段石階作為拍攝考量,因為高度較高、坡度較陡,可以強調畫面的俯瞰效果。首先將入口的塔樓安排在畫面的前方(上方),如此與晝面後方(下方)的石階相較,馬上就拉出了強烈的高低差。 再儘可能站在第一層平台的前方,雙手握住像機往前平伸,將像機的拍攝角度稍微往內,以拍攝不到自己的鞋子為原則,好讓石階的踏腳面漸行漸窄的呈現,如此可以加深畫面的深度和立體感,同時藉由石階兩側護欄的邊線,帶出延伸至畫面後方交會的方向性。 建議您距畫面40公分,再凝視畫面中央那塊特別清晰的石階,您會有一種近似行將墜落的感覺,那個地方就是落焦點。
在此順便一提的是,畫面中石護欄上的小孔,是當時為了搬運這些石材,先在石材上鑽孔後釘入木棒,再澆水使木棒膨脹,如此木棒即緊緊卡在小孔內,爾後以繩索緊缚木棒以方便施力,接著由大象拖拉運送至工地。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