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01 06:03:30瀏覽902|回應3|推薦89 | |
吳哥城Angkor Thom 西元890年真臘國王耶蘇跋摩一世Yasovarman I(西元889年至908年在位)決定將國都遷往洞里薩湖Tonle Sap的支流暹麗河Siem Reap River畔的廣大區域,開啟真臘人在吳哥的獨特生活文化和建築藝術,此後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國王的持續營建,逐漸孕育出吳哥建築藝術上的驚世奇蹟。 吳哥城Angkor Thom也是一般所稱的大吳哥,四周由高聳的石砌城牆所環繞,圍牆外築有河面寬闊的護城河
Victory Gate
在當時是為了區隔王室、貴族﹝居住城內﹞和一般平民百姓﹝居住城外﹞,以及防範外敵入侵而修築的,古時的吳哥人認為石砌的廟宇和房舍是神在人間的居所,而一般的百姓甚至貴為國王和王室成員都只能居住在由木、竹、芒草、棕糖樹葉搭建的高腳房舍。 大吳哥的通衢大門 吳哥城呈正方形的構築,由四邊各長3公里高8米的城牆所圍繞,城牆外有寬100米的護城河,整個王城面積廣達360公頃。城牆內建有國廟巴戎廟Bayon、王宮、官署、廣場、大禮台(校閱、禮賓和選擇坐騎用)等,王城的周圍聚集了村落、市集以及耕作的農田。 吳哥王城除了東面有兩座城門外,其他三面各有一座城門,東面正對王宮的正門是連接通往王宮的主要大道,被稱為「得勝門Victoria Gate」,在正門的南邊還有一座被稱為鬼門的東門,東門和西門當時是正對吳哥城的幾何中心巴戎廟,均有道路相連,至於東門是當年被判極刑的罪犯押解出城的城門,經由此門出城即有去無回,現今東門和通往東門的道路早已傾圮亦無跡可尋,西門亦然。 Victory Gate 現存幾座城門〈南、北、得勝門〉的上方中央為象徵須彌山的門塔,須彌山下方以四面刻有巨大的微笑人頭像烘托出須彌山的聖明,而人頭像正是當時重建吳哥王城的傳奇國王闍耶跋摩7世Jayavarman II和巴戎廟的國王頭像是同一人 Victory Gate ,由於闍耶跋摩7世的勤政愛民,當時的工匠特別以國王微笑的雕塑來表現其特質,因此而有微笑國王的稱譽。 South Gate 現今觀光客大多喜歡以微笑高棉來稱呼今日的柬埔寨,也許是因為欣賞了大吳哥城門上和巴戎廟的國王頭像,內心有感而發亦或是柬國的觀光宣傳使然。 攝影考量 吳哥王城的南門是觀光客主要進出的孔道,南門前跨越護城河上的寬敞石橋,左邊的石護欄杆上雕刻的是神明〈一說菩薩〉,右邊欄杆上雕刻的是惡鬼,這代表著正邪兩方的力量,欄杆則是化為蛇形的那伽Naga,也是正邪兩方角力的著力點,蛇形那伽盤踞在乳海中央的須彌山,由正邪雙方各抓住蛇形那伽的一方,相互較勁拉扯因而攪動乳海,以求取長生不老藥,這和吳哥窟迴廊上的壁雕畫「乳海翻騰」同樣來自印度教神話中的毗濕奴神。 South Gate 來到南門已是午後四時,可以看見右方的護欄灑落著西斜的陽光,因此將拍攝位置稍微左移,再把鏡頭稍微向右偏移,以期增加右側欄柵和城門上頭像左邊的受光面,將迎面而來的三輪車留在道路的三分之二處,藉以點出畫面的方向性和立體的距離感,以平視的角度拍攝,刻意露出門框上端的一角藍天,作為加強畫面的縱深,以正常曝光留下此幅影像。 註:城門之所以不夠寬大,當時設計僅留一頭大象穿越的空間,是為了防禦所需。 這是個典型利用短景深凸顯主題的手法,也是大多數攝影者慣用的方式,運用得當往往容易討好。 若以廣角拍攝則儘量貼近前景,若無法貼近前景,可以考慮2至2.5倍鏡頭可手持者較佳,利用大光圈縮減景深就可以加強遠近﹝清晰和模糊﹞的對比,拍攝上可以選擇前景或後景清晰來交互運用,基本上和花卉、昆蟲…等微距攝影是同樣的概念,只是技法不同。 可選擇前景或後景清晰交互運用 所有圖文未經書面授權前 僅供參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