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哥的生命之水
2009/04/10 07:07:58瀏覽853|回應2|推薦46

Sars Srang

完備的水利系統

洞里薩湖的支流暹麗河Siem Reap,繞經暹麗市區暨廣大的吳哥地區,自真臘以來吳哥人充分的利用依附河水和湖水的地理環境,規劃出完善的灌溉系統和水量調節機制,使得洞里薩湖畔和暹麗河流域周邊都因為善用水源而成為良田沃土農產豐饒。

Siem Reap River

在吳哥王城暨各大廟宇無不引用河水作為護城河的水源,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家則廣掘水池,作為沐浴和日常用水,由於柬埔寨地處熱帶雨林,燥熱潮濕,也因此養成吳哥人酷愛洗澡的習性,僧侶亦然

Phimeanakas

,因此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水池,而各家大大小小的水池更是池水相連,形成規模浩大的水利循環系統,不但解決了王城的防護(據說真臘時代的吳哥窟護城河內養滿了鱷魚),也在雨季時疏導了洞里薩湖的溢流問題。

Western-Baray

今日吳哥地區可以看到尚具規模的水利系統,只剩下吳哥窟周圍的護城河,以及西巴萊West Baray的大型蓄水池和當年國王的游泳池Sars Srang,而尚具雛型的吳哥王城護城河早已乾涸到宛若小溪,吳哥王城外的女皇宮Banteay Srey的護城河也已變成小池塘(事實上真臘時代興建的大型蓄水池尚有東巴萊East Baray,只是現今東巴萊已完全乾涸

Banteay-Srey

因季節而變遷的碼頭

每年5月到9月的雨季時,湄公河河水倒流回洞里薩湖,由金邊來的交通船可以經暹麗河直接開到暹麗市的邊緣靠岸,船程僅需4.5小時,然而在乾季時湖水、河水消退,由金邊來的交通船停靠地點,則因暹麗河道水位的下降而不住的往洞里薩湖遷移,有時甚至今日的靠岸區和昨日就不相同,而最辛苦的是交通船下錨在洞里薩湖的深水區後,再以馬達小船接駁上岸踏過泥濘後才得以搭車,車再經過乾濕混雜的顛簸河床後才能抵達市區,前後耗費近8個小時倍極辛勞。(暹麗河畔除了接近市區的近百公尺有鋪設道路外,乾季時前往停船處的道路是車子和人在河床上走出來的,因此崎嶇不平煙塵迷漫)

Siem Reap River

今日暹麗河兩旁的高腳屋居民和真臘時代的吳哥人生活幾無二致,平日的暹麗河畔蹲坐著洗衣的婦女,河邊的住家旁依然架設著打水用的木造水車,住家的臨河上方還設有豬舍豢養豬隻。

Prasats-Suor-Prat

在暹麗河漲水時居民在河上攦網捕魚,婦女則在岸邊將捕獲的魚隻去頭後丟人大桶,桶內再置木盆由家人赤腳站在木盆內踩踏,將魚肚和魚鱗擠出,魚身則用河水沖洗後置入甕中封藏,數週後即成鮮美的調味聖品「魚露」。

Banteay-Kdei

Angkor-Wat

攝影考量

    暹麗河旁的高腳屋,為了應付日益湧入的觀光客和當地人的需要,許多腦筋轉得快的生意人遂將高腳屋改建成高腳的納涼棚,以竹子充當腳架、欄杆、平台和通道,再以捆紮結實的稻草束鋪設成屋頂,形成了這種帶有傳統風格的涼亭,在涼亭內綁上吊床,黃昏時涼風徐徐,躺在搖曳的吊床上叫瓶啤酒或飲料,真可說是一天中最愜意時候

,惟行走其間嘎嘎作響,再看看細如雞腳的高架竹竿,不免讓人擔憂是否禁得住客人的穿梭和吊床的搖晃(其實以竹子的韌性無需耽心是否有折斷之虞)。

    午後4時來到此處較具規模的納涼棚,天空的煙塵較大已不清澈,因此藍天不藍白雲不白,倒是眼前金黃色的稻草棚頂和右方河岸內翠綠的枝葉,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僅留1/3的天空當背景。再選這處直通到底的竹編通道,安排在畫面左方的1/4處讓通道和畫面垂直,再以些微的俯角加大通道的面積,使通道的邊緣由寬至窄形成直入畫中交會的錯覺,藉以拉出畫面的深度,將綠葉安排畫面的右下角穩定畫面,儘量縮小光圈讓竹節、稻草、葉子紋理清晰。

Kbal-Spean

Bakong

所有圖文未經書面授權前    僅供參閱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magesTour&aid=2834990

 回應文章

Ly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篇篇精采
2009/05/31 12:17

張張用心

很棒的分享
感動咧~~

trav(ImagesTour) 於 2009-06-01 18:44 回覆:

您過譽了!

感謝來訪請多指教


OZ & SUS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TRAV的遊記真是一大享受
2009/04/10 09:37
看TRAV的遊記真是一大享受。

我們夫婦也算愛玩一族,多半是興之所至便即動身,事前事後的功課用心不深,很多地方只能說是"去過"而已吧,偶而想寫篇遊記來追憶一下,往往流於看圖說故事的形式,真是慚愧。

OZ拍照片也很少注意到佈局,只是一勁兒猛拍,以散彈打鳥的方式來補其不足,很感謝TRAV的細心提醒按下快門之際該留意的地方,OZ深覺獲益匪淺。

trav(ImagesTour) 於 2009-04-10 18:20 回覆:

由於每次出門裝備比較重時間也較長,所以走得慢看東西也慢,因此比較有時間多看看周邊的事務和胡思亂想。

感謝您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