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4 02:31:40瀏覽320|回應2|推薦1 | |
昨天剛過境香港,香港報紙還是有提到六四事件,當年參與的人士,不論是否出自對中國民主的關心,還是對當年香港前途的關心,衣櫃裏或許還有當年的T恤,六四都是今日香港中年青年人生的一部分。 “反共”其實讓海外,包括台灣、香港、以及流亡美國的人和在大陸的人民的歷史與命運聯繫在一起。 當“反共”、“民主運動”變成“維權”,能夠吸引海外人士參與的動機就不強。維權者從事的體制內的改革,他們會“上訪”,“上訪”代表對“上”的信任,認為下面的“欺下瞞上”。 台灣人沒有像李明哲一樣關心維權,兩岸公民社會沒有結合。李明哲案,沒有把兩岸人民連結在一起的功能。 “反共”是激烈的爭鬥,吵架、打架有對話,也不見得有溝通。“三不”儲存實力,讓兩岸冷卻,為未來溝通做準備。 “一中各表”和“一個中國”是各說各話。“各話各話”是沒有溝通的溝通。竟在不言中。 兩岸此時,最好的關係是台語的“開槓”,“鬥嘴鼓”。 原本期待蔡英文有所作為,看來連總統府秘書長都找不到,只能向獨派低頭。 ** 兩岸關係在吳敦義當選後,走回頭路,走回連戰的國共論壇、聯共賣台之路,指日可待。這種路線對團結台灣無益,對國民黨繼續與台灣社會疏離有助益,對吳敦義的特首之路有益。 兩岸、兩黨都在向當年陳水扁時期的兩岸路線邁進。 今年六四,蔡英文、吳敦義沒有動作,不奇怪。六四原本就不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