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作品
2022/08/06 12:19:01瀏覽2890|回應0|推薦3

〈湯(Soup )〉,畢加索 (Pablo Picasso)畫於 1902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作品

楊遠薰

母親節前夕,阿加與我到華府的菲立普美術館(Phillips Collection Museum) 觀賞〈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展(Picasso: Painting the Blue Period)〉。看了之後,興奮又感動,我忙不迭地向幾位朋友推薦。可惜後來一問,朋友中竟無一人去參訪,還對我說:「畢加索的畫看不懂啦!」

這其實是個誤會。畢加索科班出身,早期的畫十分經典,且功力甚深,迄今猶為許多人所喜愛。藍色時期作品係指畢加索2023 (1901-1904))時所畫的一系列畫作。其時的畢加索才華洋溢、敏銳多感,畫中充滿了慈悲的情懷與藍色的憂鬱。

由於館方准觀眾不用鎂光燈拍照,也為讓更多朋友認識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的美好,我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些當時用手機迅速拍下的照片,並附加一些館方的說明,盼大家能與我一樣enjoy大師的名作。但請勿下載文中的照片,轉作其他的用途。

年輕時的畢加索(1881-1973),楊遠薰攝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馬拉加 (Malaga),父親為一畫家,後來執教巴塞隆納(Barcelona)藝術學院,故舉家遷往巴塞隆納。

他父親很早就發現畢加索具有藝術天分,就開始教他素描等基礎繪畫。據說畢加索13歲時,他父親發現兒子畫得比自己好,竟從此不再作畫。

無論如何,畢加索15歲即以優異成績考進巴塞隆納藝術學院,隔年轉往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然而因為不喜正規教育,他不久離開馬德里,回到巴塞隆納,自我研習。

〈戴羽帽的女人(Woman in a Plumed Hat) 〉,畢加索畫於1901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1900年,19歲的畢加索與朋友卡薩吉馬斯 (Carles Casagemas) 一起到法國巴黎闖蕩。他們住在藝術家聚集的蒙馬特 (Montmartre),接觸到燈紅酒綠的花都世界,也認識不少當代前進的藝術家們。

畢加索1900年的作品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其時的畢加索深受法國畫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影響,畫風趨向現代化。他在巴黎的生活十分困頓,但晝夜作畫不輟。

1901年,他在Vollard藝廊舉辦首次的個人畫展,成功地賣出一些畫,獲得一些矚目,也得以往返巴黎與巴塞隆納之間。

畢加索在1900年的靜物畫,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但他的朋友卡薩吉馬斯就沒他幸運。卡薩吉馬斯貧困、潦倒、酗酒、單戀,竟於1901年初在巴黎的一家餐館舉槍自盡,帶給甫成年的畢加索無限衝擊。

爾後,畢加索畫了一幅名為〈召魂-卡薩吉馬斯之葬〉的巨畫,開始邁入藍色時期。在這幅畫裡,一群著黑服的人圍著一具白色的屍骸哀悼,逝者卻騎白馬升天,並與一位裸女吻別。白馬前方有三名裸女,著有色半長襪,代表妓女。整個畫面以慘澹淒濛的藍色為背景。

〈召魂-卡薩吉馬斯之葬)畢加索畫1901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接著在1901年九月,畢加索素所仰慕的畫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竟以36歲之齡逝於酗酒與性病,讓多愁善感的畢加索更加陷入憂鬱的情緒中。

他開始以普魯士藍 (Prussia Blue) 作畫,〈藍室 (The Blue Room)〉是他這時期的代表作。畫中,一位曲線玲瓏的女郎正彎身沐浴,而背景就是畢加索在蒙馬特的住處。一間小小的房間既是臥室,也是客廳兼浴室。

藍室(The Blue Room) 〉,畢加索畫於1901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這幅畫於1927年被華府的菲立普美術館主人Duncan Phillip所蒐購,珍藏迄今。自1950年以來,一直有人懷疑此畫似乎畫中有畫。直到1997年,經過現代X光影像透視,方證實該畫確實隱藏著另外一個男人的頭。

原來畢加索當時很窮,常在舊畫布上作畫。他原先在該畫布畫了一個有鬍子 的男人,後來將之塗抹,改畫成現在的〈藍室〉,但仍有殘蹟存在。

菲立浦美術館的導覽員講解該館發現〈藍室〉畫中有畫的經過,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藍色時期的畢加索十分同情社會的弱勢,常以妓女或乞丐為主題,畫下一系列描繪社會邊緣人的作品。

其時,蒙馬特附近有一所女子監獄暨醫院,拘留一些正待審判或短期服刑的婦女以及沒有執照的妓女。她們都穿著深色的長袍,圍著白色的頭巾。

1901年夏末秋初,畢加索經由監獄的醫師,得到特許,開始進出該監獄,觀察作畫的對象,也畫下一系列生動感人的作品。

〈坐著的婦人(Seated Woman on View)〉,畢加索畫於1902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踡縮的乞婦 (Crouching Beggar)〉,畢加索畫於 1901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踡縮的乞婦(Crouching Beggar〉為加拿大多倫多的安大略藝術館 (Art Gallery of Ontario) 所蒐藏。1992年,館方經由X光影像透視技術,同樣發現此畫係畫在另一風景畫的畫布上。

〈坐著的婦人(Seated Woman)〉,畢加索畫於1902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畢加索此時畫的婦女每每低垂著眼,滿臉憂鬱,流露出孤獨、哀傷與無助的神情。

〈燙衣婦(Iron Lady)〉,畢加索畫於1902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其時的畢加索常因窮困而三餐不繼,深感一粥一飯得來不易,乃於1901年畫下〈佳餚(Gourmet)〉。畫中的小女孩正挖著碗裡最後一口食物。此圖為華府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所蒐藏。

〈佳餚(Gourmet) 〉,畢加索畫於1901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節省的一餐(Frugal Repast)〉為畢加索在 1904年畫的名作,描繪一個瘦骨嶙峋的失明老人與他的妻子剛吃完他們所能支付的最後一餐。此次在華府展出的這幅畫為素描,非油畫。

〈節省的一餐(Frugal Repast)〉,畢加索畫於 1904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湯(Soup) 〉是加拿大多倫多的安大略藝術館所珍藏的一幅畢加索的名畫。畫中的媽媽穿著一襲深色的長袍,代表窮苦人家。她的神情慈祥,十分莊重且地把一碗湯遞給一個姿態優雅的美麗小女孩,代表母愛與犧牲。由於此畫的線條與結構非常優美,一直廣為大眾所喜愛。

〈湯(Soup) 〉,畢加索畫於1902-1903年間,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1900年,畢加索在世界博覽會中看到法國畫家多米爾 (Honore Daumier 1808-1879) 所畫〈洗衣婦 (Laundress)〉,深受啟發,乃決定從事一系列有關母愛的畫作。

多米爾(Honore Daumier) 的〈洗衣婦 (Laundress)〉,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街景(Street Scene)〉為畢加索在1900年所畫,描繪一對母子在暮色中,踽踽行走在巴黎荒郊的情景。在朦朧的畫面上,母子倆前面的路黝暗不明,旁邊還有一個陌生人冷眼相看,益發顯得場景蒼涼。

〈街景(Street Scene)〉,畢加索畫於1900年, 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在〈母親〉的這幅畫裡,畢加索將多米爾〈洗衣婦 〉裡婦人攜帶一簍衣物改成懷抱一個嬰兒,並將母親與孩子的形象放大。至於空曠的馬路則表示母子行走在巴黎的郊外,顯示貧苦人家的婦女養兒育女的艱辛。

〈母親(Mother)〉,畢加索畫於1901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所蒐藏的〈噴泉邊的母子〉描繪一個年輕的母親慈愛地親吻著懷裡抱著的嬰兒的手,背景為城市裡的一座噴泉。整幅畫的亮點集中在年輕的母親憐愛孩子的臉龐與眼神。

〈噴泉邊的母子(Mother and Child by a Fountain)〉,畢加索畫於1902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此次的展覽共有三幅畢加索於1902年畫的〈海邊的母子〉,各有不同的風韻。

第一幅是一個年輕的少婦閉著眼睛,慈祥地將下巴抵在胸前懷抱的嬰兒頭上,立在海邊,手中還拿著一朵鮮紅的花。根據說明指出,紅花代表性的給予,意指少婦是妓女;而少婦的深色長袍與白色頭巾亦顯示她是被拘留在女子監獄的婦女,至於其旁的船則指向不可知的未來。

〈海邊的母子(Mother and Child by Sea)〉,畢加索畫於1902,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另外兩幅〈海邊的母子〉的主題都是一對母子赤足孤寂地走在海灘上,但予人不同的感受。上面這幅畫的是一對母子的正面。一個面帶愁容的母親帶著幼兒迎面走來,懷裡似乎還有一個嬰兒,背景的色彩灰濛慘綠,予人無言的憂鬱。下面這圖畫的是一對母子的背影。年輕的母親微側著臉,體態婉約,還穿著玫瑰紅的長裙,線條優美,加上背景明亮,感覺十分溫馨。

〈海邊的母子(Mother and Child by Sea)〉,畢加索畫於1902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海邊的母子(Mother and Child by Sea)〉,粉彩畫,畢加索畫於1902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悲劇(Tragedy )〉為畢加索於1903年所作,畫的是一個窮苦人家的父母與孩子都赤足站在海邊,三人低垂著頭,神清十分哀傷,完全無視潮水的來去,好似在哀悼家中一個失去的成員,此圖為華府的國家藝廊所蒐藏。

 

 〈悲劇(1Tragedy )〉,畢加索畫於1903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畢加索於1905年畫了〈拿扇的少女(Lady with a fan)〉,當作對藍色時期的告別。

畫中的少女左手拿著一把小扇子,右手做了一個揮手告別的姿勢。少女的臉冷靜祥和,帶著一抹微笑,象徵畢加索正式告別藍色的憂鬱,開始邁向溫暖明朗的玫瑰期(Rose Period)以及往後一般人較難理解的立體派(Cubism)

〈拿扇少女(Lady with a fan)〉,畢加索畫於1905年,楊遠薰攝於菲立普美術館

此次在華府展出的〈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展〉涵蓋了大部分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作品。對觀眾而言,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饗宴。看了之後,對畢加索年輕時的敏銳多感以及對弱勢者的同情,印象非常深刻,而他在慘綠年代的藍色憂鬱,亦在腦海裡久久揮之不去。(End)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ole777&aid=17643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