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歷史的角度,我們應該用平常心看待農業了!
2013/04/26 16:04:15瀏覽467|回應0|推薦1

老實說,我一直不明瞭台灣人對於農業為什麼有這麼根深蒂固的觀念,將農業化身為不可碰觸的神聖行業,但是事實上台灣除了極短的時間外,台灣之所以成長和支撐的力量卻從來不曾是農業。而且農業卻往往成進步的絆腳石。

從歷史腳步來看,先民時代時,台灣原住民基本上是部落社會,農業本身只是一種營生方式,許多原住民事實上是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手段。然後在大航海時代,荷蘭人佔領南台灣和西班牙佔領北台灣,其主要的誘因都是商業的。荷蘭人需要一個鄰近東北亞的基地來作為和中國及日本的中途港,而佔領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知道後,為了維護其商業利益(因為中國許多商人受到荷蘭要脅不得到呂宋做生意),所以以佔領北台灣作為對抗。但是無論如何,台灣會站在歷史舞台都是因為商業原因,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資料中可以看出,荷蘭對於台灣的農業固然有鼓勵,但是主要是為了能夠糧食自給自足,到中國去招募農民和從印尼引進水牛(台灣目前的水牛並不是原生種,就像蕃薯不是原生種一樣,但是卻被賦予台灣的本土形象,這真是歷史的荒謬)都是這種道理,但是在貿易上可是完全不馬虎,荷蘭在日本戰國時代曾經出口了數以百萬張的台灣鹿皮作為武士的鎧甲(你在日本電視上看到的日本武士身上的鎧甲很可能就是來自台灣)。並且在歷史上,荷蘭還因為貿易的權力和日本發生過所謂的濱田彌兵衛事件。當時並且要求原住民繳交實物以利其國際貿易,誠然,荷蘭那種由壟斷來控制價格的重商主義消逝已久,但是台灣崛起於世界舞台決不是因為農業,事實上當時台灣農業可能還不足以支撐台灣的人口成長呢?

進入鄭成功時代後,台灣作為東亞的貿易樞紐地位更形重要,老實說,鄭成功如果沒有依靠國際貿易的收入,以當時他所佔領的地區根本無法支持他那麼大的軍事集團,更何況能夠抗清三十八年!當時清朝也知道鄭氏集團的命脈之所在,所以才會以海禁來斷了鄭氏集團所賴以維生的國際貿易。當然鄭氏集團覆滅原因很多,但是國際貿易的收緊和荷蘭和日本貿易的減少,也是原因之一,鄭氏集團事實上還利用囤田制度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但是農業終究沒有挽救鄭氏集團。

清朝統治後,因為大陸政策的影響,台灣所開發出的自然資源只能銷往中國大陸,雖然市場變小了,但是還是為台灣的成長提供了動力,樟腦和稻米也造就台灣巨富,當時台灣農業在某些程度已經有點類似大規模農莊型態,如板橋林家和霧峰林家都是富甲一方的地主,他們以大規模栽種的模式,然後利用商業交換來獲取財富,這也是都是清楚說明商業在台灣的重要性。

日據時代,雖然有工業日本和農業台灣的說法,但是實際上,由蔗糖的大面積種植就可以知道,國際貿易才是台灣最終的目標,也是因為如此,台灣才有可能成為所謂殖民地時代的異數,日本在佔領台灣數年後就無須由日本本國撥款來維持台灣的費用(事實上,越南一直到獨立前,法國都還需要撥款來補貼越南的殖民地政府)。可見國際貿易對台灣的影響力。

國民政府來台,如果按照李前總統所言,政府是從農業吸取養分來補貼工業,另一方面又採用內需取代模式來建立本土工業。這也是現今許多人認為農業應該有保護的原因,農業曾經犧牲自給來成就工業。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可以從應然面還是不得不來看。大家都知道,台灣的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二(孟加拉第一),但是孟加拉基本上都是平原,台灣卻約有60%是山地,台灣真的有可能在如此狹窄的土地上,以農立國??所以台灣要生存下去,發展工業和建立強大的國際貿易網才是正途。台灣農業或許曾經因為工業而犧牲,但是這三十年來,工業反向補貼農業的還不夠多嗎?包括收購價格,肥料補貼,都是以國際貿易的盈餘來補貼的。大家難道沒有看到我們最在意的鄰國日本,這二十多年沈淪固然原因很多,但是對於農業的過渡保護,導致資源錯誤分配也是日本一直身現泥沼的原因。

台灣現在也正是這種狀況,只要遇到農業,一切讓步而且是沒有理由和邏輯的讓步,所以許多問題就成了限制台灣前進的絆腳石:

l   導致農業無效勞動力無法下降

台灣的農業人口一直無法下降,導致無效勞動力無法釋出,因為農民有許多優惠,所以許多人不願放棄,導致無效勞動力一直存在。

l   農業補貼導致政府財政漏洞

目前農保是政府補貼最高的保險,這不僅是一種對特定族群的優惠,同時也因為優惠而導致浪費,假農民何其多!要知道政府並不會生錢,所以當你保稅收花在這種補貼上並不會增加財富,反而因為政府缺錢而導致基礎建設的延後。大家看看現在政府的預算中,其中最大一項是社會福利,而用於基礎建設部分已經低於20%,長期下來,台灣怎麼可能會有明天?

l   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間接傷害比農民更窮的人

常常有人替農民叫屈,認為其收入低,但是這是果,不是因。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政策保障了農民,導致農民生產力低落,一個農民在有限耕地上怎麼可能創造出大量財富,現在這種制度是保障了農民可以有飯吃,但是卻無法創造財富,同時還導致一個大家都忘記的後果,食物的保證價格事實上是傷害社會最底層人士的利器。簡單的說,因為保證價格,所以農民有了保證收入,但是因為價格有了底線加上進口設限,所以社會最底層的人不得不花費高比例的所得來購買農產品,導致無法自我投資(如教育)而使的社會流動下降。大家或許不知,國際市場上的大宗農產品價格遠比台灣的價格低。

l   因為農業土地的限制使用,土地無法更有效利用

不知道是誰杞人憂天創造這種概念,台灣應該有最低的糧食自給率,因為可能會有天災人禍和戰爭,但是請不要忘記了,我們可以從國際市場買啊!新加坡完全放棄農業,也沒有聽過新加坡有這種問題(馬來西亞可是虎視眈眈看這新加坡),台灣要靠進口的東西太多了,能源,工業和礦業原料怎麼就沒有聽說。也因為為了確保最低供應,因此有農地的保護政策,但是這種保護政策事實上是一種不公平的補貼,因為本來土地可以作更有效的利用,如今卻一紙行政命令而導致邊際效率必須要到無限大才有可能,這會扼殺許多的小企業和創新公司只因為我們認為糧食應該要有一定的自給自足率。

l   農業造成資源錯誤配置

一般人在傳統觀念裡面,農業都被塑造城一種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事物,但是這不過是一種幻想,我們把地貌由原始狀態變成農業模式,實際上就已經是改變自然的!幾年前,美國的內華達州曾經有過爭辯水資源的利用,北部的拉斯維加斯一帶和南部的農民爭論水的使用權,拉斯維加斯一帶創造了內州90%的生產值,卻只用10%的水,而農夫用了90%的水卻只創造10%的生產值,如果我們是理性的人,我們不是應該應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嗎?換到台灣,事實上台灣大部分水庫是為了農業使用而興建的(如烏山頭,曾文等),但是台灣農業卻只貢獻極少的產值比率。如果我們能更有效運用這些寶貴的天然資源去創造更高的產值,台灣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當然台灣目前並不是只有農業有這種問題,但是農業卻是最有道德爭議的。一般人只要遇到農業就自毀立場,這才是我最引以為患的。許多的工商鼓勵條款和稅務補貼也是應該拋棄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從農業這個最堅強的堡壘中去瓦解這種不合理的現象,那台灣就有救了!願天佑台灣!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C3242&aid=7548633